总府路81号竟然藏着这样一座惊人老宅院!还有川大女生院!
艺 术 野 子
艺 术 野 史
| 2017.1.25 |
* * * * * * *
2015年6月,谢无量旧居、 总府路81号民居、龙王庙正街70号民居、守经街6号民居、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旧办公楼等5处历史建筑被列进了成都市第三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一旦进入名录,这些历史建筑就可以“开小灶”,获得特别保护。据了解,下一步房管部门就将组织设立保护标识,推进维护修缮,加强历史建筑的日常巡查监管和保护利用工作。据成都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已经公布的历史建筑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下一步将抓紧推进郊区市县的历史建筑认定工作,深入开展普查调研,尽快在郊区市县认定公布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将有价值的老建筑纳入控规进行保护,同时设立保护标志,推进维护修缮,加强巡查监管,推动保护工作在全域成都范围内深入、有效开展。
其中一个老建筑我喜欢:总府路81号。
总府路(原总府街)是因都指挥使衙署和清代巡抚衙门和总督衙门先后设此得名。原总府街东起福兴街,西至暑袜街。与后来新建的蜀都大道“总府路”既有交融又有区别。明朝时,在此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统称“三司”。“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为全省最高军事长官的官府。“都司”亦称“总府”,皆为尊称,街的得名来源于此。清初,四川未设总督。康熙年间,为筹划进兵西藏,曾暂设总督兼四川巡抚,在巡抚衙门之外另建总督衙门(现总府饭店位置)。不久,总督之职撤销。老街原长400米,宽14米。1966年8月改为“东风路二段”,但老百姓仍然叫这条街为总府街。1981年恢复原街名。
有一些网友看到之前艺术野疯狂发的第一期老宅院专题后(点击看:被遗忘的时光:天啊,成都竟然有这么38处美得惊人的老宅院),还私信问我,有没有老宅院要出租,想改建做精品设计类客栈或餐饮,我帮大家问问咯。不过别抱太大希望,虽然目前这些老宅院的其中部分属于私产,但由于属于保护建筑,想用做其他用途,难上加难哦。
>>> 前言 <<<
>> 邱家祠堂 <<
位于锦江区龙王庙正街41号,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建筑面积1097.71平方米,传统建筑风格,现为民居。
该建筑为“湖广填四川”时广东梅州邱氏家族迁至成都新建,是目前成都市中心城区仅存的广东客家移民的宗族祠堂,为研究客家移民文化、宗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样本。
♢ | 邱家祠堂
>> 康季鸿公馆 <<
位于锦江区通盈街699号,建筑面积444.36平方米,现为餐饮场所。
建于20世纪40年代末,是民族资本家康季鸿的公馆,成都近现代民族资本家私宅的罕有遗存,中西合璧建筑风格。
♢ | 康季鸿公馆
>> 冯家大院 <<
位于青羊区九思巷3号,建筑面积461.83平方米,现为民居。
建于清末,是原民国革命军29军军长田颂尧(1888——1975)的亲属的住所,成都中心城区近民居院落建筑遗存。
♢ | 冯家大院
> 鹤鸣茶社 <
位于青羊区人民公园内。
民国初年,大邑县龚氏再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内建此茶社。是民国时期文化名流汇聚之地,也是成都中心城区保存至今的百年老茶馆,是全国最著名的茶馆之一。
下图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作《望江南》三阙,其中描述了少城公园鹤鸣茶社的热闹景象。
♢ | 鹤鸣茶社
> 原中共成都市委
办公楼群 <
位于青羊区羊市街19号,建筑面积4800.36平方米,现由市三医院使用。
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后改扩建,包括5、6、8号楼,曾长期作为成都市委主要领导和机关办公区使用,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成都的建设和发展历程。
♢ | 原中共成都市委办公楼群(5、6、8号楼)
> 原成都市政府
办公楼 <
位于青羊区人民西路2号,建筑面积9638平方米。
建于1956年,曾长期作为成都市政府办公区使用,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成都的建设和发展历程,天府广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 | 原成都市政府办公楼
> 薛公馆 <
位于金牛区解放路北一段15号,建筑面积280.5平方米,现空置。
建于民国时期,是成都北门最大的粪业经营者薛氏的公馆,成都中心城区近代公馆建筑遗存。
♢ | 薛公馆
> 张大千故居 <
位于金牛区金泉路2号,建筑面积324平方米。
建于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1899—1983)在大陆的最后寓所之一,近代建筑风格。
♢ | 张大千故居
>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
专科学校办公楼 <
位于金牛区花牌坊街2号,建筑面积7521平方米,办公使用。
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仿苏式建筑风格。该校是辛亥革命后四川最早设立的工科学校之一,为我国电子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其前身是陈毅元帅的母校。
♢ | 原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办公楼
> 欣庐 <
位于锦江区大慈寺片区内,建于民国时期,建筑面积625平方米,近代川西城镇住宅,2015年初完成修缮后作商业使用。
该建筑是大慈寺片区为数不多的保留了原有风貌的老宅院之一,吸收了中国古代建筑和民国时期建筑的精华。
♢ | 欣庐
> 笔帖式街
老宅院 <
位于大慈寺片区内,建筑面积1220平方米,修缮后作商业使用。
建于民国时期,传统建筑风格。该建筑系笔帖式街仅存的老宅院,笔帖式街是我市唯一一条以满语的译音为街名的街道,也是清代成都历史的重要见证。
♢ | 笔帖式街老宅院
> 崇德里民居 <
位于锦江区红石柱横街,建筑面积539平方米,始建于1925年,川西民居建筑风格。
曾为著名作家、原成都市副市长李劼人于抗战时期再乐山开办的嘉乐纸厂设在成都的办事处所在地。现为茶室及餐厅。
♢ | 崇德里民居
> 原四川大学
女生院 <
位于武侯区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内,建筑面积1920平方米。
建于20世纪40年代,是一座典型的川西风格的三合院群落。解放后曾用作校长办公室和中共四川大学党委办公室,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气息,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
♢ | 原四川大学女生院
> 四川大学
志德堂 <
位于武侯区人民南路三段17号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内,建筑面积3430平方米,建成于1915年。
该建筑为华西坝中西合璧风格,由英国著名建筑学家弗列特·荣杜易(Fred·Rowntree)设计。初为原华西协和大学的加拿大学校(Canadian School),后作为公共卫生学院教学及办公使用,现在作为办公使用。
被誉为“中国公共卫生之父”的陈志潜先生,以及多位知名教授均在此教书育人,堪称中国近现代公共卫生学的摇篮,是百年名校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和基石。
♢ | 四川大学志德堂
> 华西协和大学
旧址 <
位于武侯区人民南路三段14号华西口腔医学院内,建筑面积404平方米,建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砖木结构,中西合璧风格。
曾是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办公所在地。该研究所创办于1940年,与华西边疆研究学会齐名,为民国时期蜚声中外的学术重镇,由闻宥担任主任,云集了陈寅恪、吕叔湘、韩儒林、刘朝阳、刘咸、李方桂、董作宾等海内外知名的顶尖学术大家,为当时中外学界广泛注目。
该建筑还曾作为华西协和大学宿舍楼使用,历史上先后有多位在国内外学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学术大家在此居住,包括吕叔湘、闻宥、何文俊、杨佑之、江晴芬,以及海外学者李约瑟、傅吾康、石泰安、西门华等。
♢ | 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
> 总府路81号 <
位于锦江区总府路81号院内,建于民国时代,建筑面积760平方米。近代公馆式建筑,欧式建筑风格。原为民国时期某银行家住宅,现为工行四川省分行、人行四川省分行及农行四川省分行宿舍。
该建筑与成都银行业、金融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成都银行及金融业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是成都自近代起就逐步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见证。
♢ | 总府路81号
> 龙王庙正街
民居 <
位于锦江区龙王庙正街70号,建于清末民初,建筑面积581平方米,建筑风格中西结合,既有川西民居,又有欧式小洋楼。民国时期曾是地主刘仲宣的宅院,现为锦江区房管局公房。
该建筑所在位置紧邻历史建筑邱家祠堂和尹昌衡公馆,加上此片区内其他明清风格的建筑,以及离此不远的崇德里、水井坊等历史遗存,构成了一个历史建筑群落,保留并传承了老成都的传统文化、地域特征和社会风俗。
♢ | 龙王庙正街70号民居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旧办公楼 <
位于金牛区星辉西路8号院内,建于1957年,建筑面积7091平方米,是成都著名建筑大师徐尚志的代表作品之一。
该建筑是上世纪50年代成都办公建筑中较为成功的实例,是成都市第一座新型的办公楼,且呈现出鲜明的建筑特色。建筑风格既非当时流行的仿苏式风格,也非传统建筑风格,而是再体现新时代建筑理念的基础上,融入了传统建筑的符号和元素,对当时全国乃至国外的建筑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 中国建设西南设计研究院
有限公司旧办公楼
>>> 后记 <<<
要感谢这几位摄影师,
还要感谢我十多年的好朋友,
黎叔,陈黎
李金松、罗晓宇、
滕超、蒋敏、肖俊辉
/ / / / / / / / / / / /
清白家风,新年快乐
——
豆豆这两天在家写了半边春联:
年年岁岁迎春风
更多爆款请点击:
◆
成都商报 谢礼恒
排版 谢惠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