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绝壁重光:两道紫光,将华严洞变成宫崎骏的《天空之城》!
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绝壁重光─川渝石窟的保护与传承暨李耘燕美术作品展”9月24日-11月20日即将在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展出。这几日,看过之前推送报道的圈内外朋友都在联络我,想知道李耘燕展览之外更多的信息,有外地藏家专门联系,想收藏她的作品,也有不少圈内外朋友在问,当年靳之林先生给李耘燕开出的全国重要石窟名录的具体情况。李耘燕昨晚深夜特别手绘了2009年她的考察路线图,部分寻访的小型石窟地址并未画出。权且以饕读者。
- - 李耘燕2009年石窟考察路线图
这几日成都入秋渐深,之前早上金金银银的阳光渐渐褪色了,天上是一片淡淡的水墨。李耘燕的个展日期愈加近了,这些心情日记和创作感悟真的可以像金金银银的阳光那么明丽。
2011年(安岳华严洞)
2011年3月3日这一天,早上八点装完车,阳光已很灿烂。我开车一路欣赏着农舍房前屋后的桃花、梨花,一片片稀许黄色的油菜地。不知不觉三个多小时便到了安岳,文物局付局长带领办公室易主任等人热情接待了我,并在华严洞给我安排食宿。画华严洞现场创作期盼已久,今天终于开始了。
华严洞造像气势磅礴,中壁为华严三圣,左右两壁为十尊菩萨。尺幅上我采用了多条屏的大幅画面。央美时期学习的绘画技法融炼于内心,加之在佛祖寺的深入实践与经验,使我开始获得一种成熟的绘画语言。找到了一套成熟表现石窟的流程与技法,大致归结为:做底--素描--着色--细节。做底通常会围绕形体的大关系,制造一定的肌理感;素描阶段主要是对画面的黑白关系和形体关系的进一步的处理,再用白色提亮造像突出的部分,使之更有体量感;下一步的着色则较多使用泼洒、晕染、皴擦等技法,突出多层次的斑驳光色;最后描绘细节,用笔触归纳形体与色彩,把画面气韵一点点地从大关系中寻找出来,得到精确的表达。
☜ 左右滑动浏览更多图片 ☞
- - 华严洞素描
我希望用绘画再现石窟曾有的光彩,比照相术更高明而直接的绘画,可以由人取舍,让更多未曾到过石窟的人领略到石窟艺术真正的美感。要把这些绘画变成一座移动的石窟,多一个人看到就多一份功德。这是我内心深处的创作意旨。
- - 华严洞现场创作
有一日绘制毗卢遮那佛到凌晨两点,早上5点从梦中惊醒。在梦里我看到两个黑球从一木质斜坡上滚下来,上面有毗卢遮那佛的眼睛,大的有三十多公分,小的有十几公分,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不知喊了个什么名字,我弯腰接住大的,男孩接住小的抱在怀里,男孩说他会变,嘿,果然变大了,变沉了,软绵绵的,变得抱不动了,我们放到地上,瞬间呈现两道紫光。迷迷糊糊的我又做了一个梦:我和几位朋友在一座十层左右的高楼上聊天,隔壁有好多个人在打麻将,突然看见一群飞行物从右到左飞行过来,像宫奇俊《天空之城》中的飞行物。其中一飞行物下还悬着一石块,飞到我们左上角时石块突然坠落下去,这时电视传来新闻:飞机引导陨石失败。一会儿就有好多人从屋里出来围观,一朋友说:国家文物,赶紧打电话,可电话打了很久,却怎么都没有警察前来。我看见一位老太婆拿一榔头,铛…铛…两声脆响后,陨石裂开,里面一颗十公分大的钻石冒出一道紫光,老太太抱起钻石就跑,也没有人去追。我们着急地往楼下赶,嘿,一群黑压压穿制服模样的人在埋着头用白色粉末在地上画圈,说是有辐射。
天刚亮,我看到昨晚画的毗卢遮那佛蓝色身光和我之前染红提白的红灰色竟然构成了和谐的紫灰色调。我找寻多日的三张主佛色调得到了神迹一般的启示!这真让人震惊啊!
- - 柔软—毗卢遮那佛局部
领略华严洞其气势的同时,也目睹了石窟造像的风化、剥落,乃至破损、亡轶。每过一年半载,造像底部都会出现一圈细细的粉末,那便是造像的颜彩与石质风化掉落的残屑。真正见过此景的人都会为光阴的无情而震惊。因为年代久远,色彩剥落,再加上多次装彩,雕塑的色彩看起来没有色彩倾向,整个白天,三面墙光线会依次由明亮变得昏暗,我追着光画色彩,华严洞的光线环境决定了创作过程最大的特点是多幅平行作业,光线差劲时或在夜晚时分,便开始调整画面的素描关系。
把雕塑转换成平面绘画,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差,特别需要画家的主观处理才能让美感得以传达。例如,华严三圣雕像5米多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都会有很大的透视变化,从我画画的视角看,菩萨身体粗矮,必须主观处理使之回到平衡的视觉比例。
3月底,电影《柠檬花开》剧组到华严洞拍摄取景时,导演被我的创作深深吸引,加之剧中的女主角许允儿也是一位画家,因此导演特地为我加了一场戏,并邀请我参与这场戏的编剧和演出。观众在电影《柠檬花开》中会看到这样一幕:男主角钟志民和女主角许允儿来到华严洞内,看到洞里有一位画家在作画。钟志民和许允儿走过去静静地看着老师作画。
许允儿禁不住说:老师的画作好有意境。
我说:谢谢……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石窟好。你看,因为年代久远,这些佛像虽已色彩班驳,却仍旧温润雅致,威严庄重。
许允儿:温润雅致、威严庄重……嗯,我感觉到了一种悠远的古意,还有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人生境界。
我说:没错,在我看来,这些石窟龛龛都有“灵魂”,它们引导着我用绘画来寻找自然和人性。
许允儿:自然……人性……我想当我能从这些寂静的雕像中听到一些声音的时候,这些声音一定会明智地引导我,也会让我找到……老师,从您的画我看到了您心情宁静而忘我,有一种逍遥自在的感觉。
我说:是啊,每天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坐地日行一千年,和古代艺术家交流,体验他们精神与灵魂的和谐。
许允儿: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到石窟现场画画的?
我说:好多年了,我除了在学校教课就是在石窟现场画画,一年要画好几个月。
许允儿:那么,您的作品就是“移动的石窟”了。
我说:可以这么说吧,我希望这些精神属于更多的人,属于将来……
- - 安岳华严洞《和·合》创作现场
拍摄过程中,我无疑是兴奋的。好比是用另外一种方式传递了现代人对石窟壁画的坚持,而我就是其中一个。
我想说的是,华严洞营造出一种特别的气氛,把我带入一种神秘和谐的世界中,让我知道那时的人们信仰,他们的思想方式,视觉经验。每当我想到当时条件下人们所拥有的技术手段,我就觉得不可思议,感慨万千。这座石窟对今天来说简直太重要太珍贵了。石窟以雕塑、彩绘、壁画相结合,佛、道双教同窟,实现了雕塑艺术互相借鉴之态。人物面部丰满、柳眉樱口,神态情感传神入微,格调超逸,动态比例、都是对生活、生命具有高度体验的成功之作。既有唐画中仕女的丰腴,娴雅的风度,唐初吴道子的画风,但体量巨大,做工精细,还粘贴了眼睫毛,具有活灵活现的人性化特征。
☜ 左右滑动浏览完整图片 ☞
- - 和·合——安岳华严洞十菩萨 200x1008cm 2011
- - 和·合:心印菩提—普觉菩萨 局部200cmx86cm 布面坦培拉
- - 寂照-文殊菩萨 坐骑局部
可以见到的是,妙音观音U型大衣从头顶笼下,繁复的化佛宝冠变得简略,让人们的视线集中在菩萨的面部。眉毛、鼻子、嘴唇都用弧线,神情更加柔顺,静心澄虑,同样是弧线在裙摆处回旋起伏又带出一种动感,衬托结跏跌坐的妙音观音坚如磐石,这大概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游客都为此赞叹的原因。我想,应该以“回环旋转的线”对华严洞石窟造像艺术的语言研究做专门的研究。
我忆起,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一书中历数东吴至宋代重要人物画家三十七人,称他们“无不以佛道为功”。他们的作品成为佛教、道教绘画与雕塑创作的范式。以此我们知道佛教内容和造像样式的本地化过程中,画家起了重要的主导性作用。用绘画来表现这些珍贵的石窟,对我来说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我的创作是缓慢而艰辛的,但我庆幸自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面。
5月初,亲友团来华严洞看我,我带他们去了茗山寺,这已是我第三次来了。这里有摩崖造像“现师利法身”,窟内文殊菩萨立像高5米,头戴五叶佛冠繁复,精致异常,身着右袒式大衣,右肩敷搭偏衫,胸饰短璎珞,右手置胸腹间,左手托经书,惟妙惟肖的神情,俨然从天而降向我们走来,遗憾的是双手已风化掉。毗卢遮那佛窟,像高6.3米,面部圆润,头戴坐佛宝冠,神情肃穆,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双手结内缚印,跟法国沙尔大教堂的壁画同样让人惊叹。可惜风化日趋严重,我想我应该尽快来画这两龛窟!
6月,又发生了一件值得高兴的事。2008年央美访学的室友,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在读博士宋晓琛写的评论文章“重回传统的当代性--谈李耘燕巴蜀石窟绘画作品的精神旨归”连同《无忧是佛》等12幅作品发表在《中国油画》上,主编王琨给了我很大帮助。想起1990年中央美院进修结束时,我穷得连出租车都打不起,什么东西都不愿意扔,大包小包的坐公交车往火车站赶,校门口碰到王琨,一句话不讲就把我送到火车站,那满头大汗的帅哥形象在心里记了一辈子,却不知道怎样感谢人家。
6月26日,四川大学彭肜教授前往华严洞看我,之后以《持笔有情:穿越时光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对话--李耘燕“涅槃·佛像系列”》为题写了评论文章。6月28日,华严洞古寺修复专家王新华带领工人从华严洞古建筑的夹层里,赶出上千只蝙蝠,想起几个月来这些蝙蝠日夜跟我作伴,或在我头顶上空盘旋,或倒挂在窟顶,有时还拉屎在我画上、头上,今夜剩下了十几只,倒还觉得冷清了许多。
- - 华严洞蝙蝠
“作为一个画家,李耘燕像其他众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一样,在20世纪末中国文化历经百年摧残再次复活之时,重返文化母体--这已经是大势所趋、自然而然的事了。伫立在千年之前的石窟与佛像面前,李耘燕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历经百千个黄昏清晨残月寂星,在四季轮回中孤独地尝试着穿越层层时光与万千劫难,将古老的传统文化与佛教艺术精神一笔一笔地以有情之心描摹下来,传递给霓虹闪烁中心性孤单而步履匆匆的现代都市人。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以佛教为题材的画家不少,但专心致力于四川佛教雕塑艺术的现代转化--以西洋油画来大规模重现大足安岳石窟艺术并取得重大突破与成果的却不多。毫不夸张地说,经过近十年持之以恒的现场写生和坚持不懈的绘画创作,凭借规模宏大的‘涅槃·巴蜀石窟’绘画作品,李耘燕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油画领域中专注于大足、安岳佛教石窟艺术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这就是彭肜评论文章《持笔有情:穿越时光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对话--李耘燕“涅槃·佛像系列”》中的文字,它和作品“和·合--安岳华严洞”、“境·净释迦牟尼涅槃图”等9幅作品一起发表于2011年10月号的《美术观察》上。
- - 四川大学教授彭肜到华严洞采访李耘燕
经中央美院好友介绍,我结识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研究生曾小。炎夏月余,曾小和我驻守华严洞,同吃同住,也一起欣赏洞窟之内干净与缄默的存在,一同感悟菩萨流转千年的永恒微光,一同体验洞窟之外桃花源式的生活。我将种种来自历史与现实的感受凝炼于笔端;曾小则追索山间崖壁的漫漶镌刻,从心间升腾起隽永的文字,为我的画作做了最美的解读。
- -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研究生曾小
7月20日这天,我写下了这样一段日记:几个月来在安岳华严洞创作心态平和,融入自然,对画面色泽、光影的处理得到许多来自自然的启发。油绿的山峦,金黄的油菜花,妖娆的绕山雾,斑斓的晚天霞,断翼的花蝶,扑火的夜蛾,耄耋老者的耳语,垂髫稚子的痴笑,桐梓叶蒸出的玉米馍馍,山崖上采来的刺梨果果……石窟周围的景与人,一切的一切给与了太多的灵感。
2011年8月为了从源头进一步研究和运用丹培拉的可能性,也想了解其他国家宗教艺术的表现方式和巴蜀石窟有个比对,我参加了何哲生老师组织的欧洲博物馆考察之旅,走了7个国家参观了十几个博物馆,看到了乔托、威尼斯画派乔瓦尼.贝利尼,丢勒、达芬奇众多艺术家运用丹培拉绘画材料的呈现出来的人文精神。
12月6日至11日,“涅槃——李耘燕巴蜀石窟绘画作品展”在四川博物院成功举办。开幕式当天,数百人到场参加了展览,同时与会的批评家有王林、何桂彦、杨卫、段君、彭肜、陈默、鲁明军以及伤痕美术的代表高小华、成都当代美术馆副馆长蓝庆伟等。
多家媒体报道称:此次展览虽定名为“巴蜀石窟绘画作品展”,但李耘燕的作品并非单纯的对景写生和宗教绘画,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实验性的绘画语言将石窟造像进行了再创造,画面中的一些微妙的色彩关系无不让观者感到震撼。
在同期举办的研讨会上批评家们仍然使用了“当代艺术”一词,因为在批评家们看来,随着批评的社会学转向,当代艺术的价值指向也逐步从单纯的作品语言批判重新转入到人的解放和自我批判,而李耘燕的作品正是体现了对当代人的一种信仰和灵魂关怀。批评家王林在研讨会上批评了成都地区近来当代艺术中出现的“花花草草”现象,同时对李耘燕的作品做出了肯定,现场看过作品的批评家及观众均表示,在文化遗产和宗教价值之外,李耘燕作品的艺术价值着实让人意外惊喜,似乎在当代艺术的西南重地又新发现了一位大隐于市的优秀艺术家。
导师靳之林专门发来贺电,并提前在北京接受了媒体采访,对李耘燕的作品做出了高度评价,在他看来,近几年文化复兴的呼声很高,而真正落实到实践的很少,李耘燕正是从自身的角度做出了文化复兴实践性的一步。他同时鼓励李耘燕将自己的艺术成果引入到教学之中,对建构有别于西方审美的东方艺术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文:李耘燕 美编:西子
文字整理:曾小 朱墨 林晓华 马路遥 吕康佑
艺术野疯狂一周年精选集《乌鸦穿过玫瑰园》火热上市
← 左右滑动浏览购书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