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尘境·吴一箫个展:总算唤回了你的童年和我的青春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19-04-15

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我的笔记历来写得潦草,可读到喜欢的诗,抄下来做资料写得都端端正正,生怕惹到人家诗人不高兴。“她爱我因为我历经风险 我爱她因为她为我悲伤”,“他爱我 因为经不起现实的戏弄 我爱他 因为他天性异于旁人”。女诗人翟永明在《宽窄韵》里写的。

但凡被新诗滋润的一代画家,画里多少都有蹁跹的媚思和怪诞的情境。艰深敏感的其实不是文艺,是骨子里的气质。

- - 吴一箫

最近青年画家吴一箫终于要举办自己的首次个展了。说之前本来就想在武侯祠美术馆把画一挂,听听各位前辈、同行的意见,算是给自己中国美院油画系毕业后一点交待。没成想画册做出来精致得很,那些人物题材的油画,灵秀动人,隐约藏在背后是包不住魅惑的。他说这些人物作品更希望透露一种隐藏的力量,“蕴藏在表面背后更深层更能打动人心的东西,而不光是技法的展现。”这个我认同。画一眼看穿,浅浅淡淡当然也好,可就是玩味少了,索然。年轻画家作品艰深,也不好,肉过多血过热,情沛到泛滥就愁了。

- - 吴一箫在他三圣乡画家村的工作室里

吴一箫的人物作品中那些女性夜空中寒星似的眼神,楚楚动人。不得不让我想起董桥在《旧日红》里写的寂寥美人云姑。说是云姑,实际叫“云鸪”,年纪不比他大多少,一辈子蹉跎,说是“颧骨高起半分,大人们私底下颇有惋惜之叹。”董生少时倾慕云姑,当做心中女神姐姐,和小伙伴不忍心揭穿她和画家情人痴痴恋恋的刹那,勾过手指发誓不泄密。可幽会后来终究败露,云姑双亲棒打鸳鸯,她眼睛哭红哭肿,见到董生却强忍愁郁提醒他摘几枝漂亮的白兰花送给她,别让她房间里的玻璃花瓶老空着。

- - 《橄榄树》布面油画 50×40cm 2018年

世事沧桑。多年后,那画家情人也落魄死了,云姑打掉和他的孩子销声匿迹流浪异国。后来在香港终于与董生重逢,说她会在旧金山静静终老,要他放心。这些年,大家都习惯了互赠贺卡报平安。惹泪的就是贺卡上那句话:“花时已去,梦里多愁,如果当年要了那孩子,我如今就不那么孤单了。邻居送我一株白兰花,这里天冷,只开过几次小花,总算唤回了你的童年和我的青春。

- - 《微风将至》布面油画 50×40cm 2018年

- - 《雾》布面油画 80×60cm 2017年


- - 《蕤》布面油画 40×30cm 2018年

- - 《祇园祭》纸本水彩 20×15cm 2016年


这故事我反复读了很多次。莫名这天看到吴一箫的画,突然再度泛起云姑的兰花薄影。吴一箫在微信里说,“我认为女性在更多环境下容易处于弱势或缄默。苦于内心无法诉说。但她们又极其坚强与伟大。所以我在画面处理看似平静而略带伤感,更想想传达其背后隐秘的某种力量。”这一点其实与他的乡土题材类似,更多想传达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激情。

人物、故土、风景,无一不是他希望能传达对自然的热爱,“很多时候静谧的气氛中又带着奇异的冥想色彩,就像弗雷德里希那些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风景。”我知道他是希望人们更多地去关注、保护,而不是去占有、利用、破坏。

这样来看,艰深敏感的其实不是文艺,是命运。

- - 《万大爷》布面油画 80×60cm 2016年

- - 《老人头像》布面油画 80×60cm 2016年

- - 《苞米地》40×30cm 2018年

纵观吴一箫目前所呈现的作品,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历史题材、风景、乡土与女性。历史题材的作品可以体现他作为一名青年艺术家对于社会与传承的责任感,而后三类题材则更多的体现了其个人兴趣与艺术创作审美倾向。如大多青年一样,吴一箫也喜欢旅行,但他旅行的方式通常是独身出行,长途自驾,在旅途中,与自己相处,与经历对话。风景画不只是一种题材,而是一种精神归宿,是于画面实现自我的一个通道。以学院派成熟的绘画体系,很容易绘制出近乎“完美”的风景,但越是完美的实践规则,则越容易消解个性,但吴一箫的风景作品却在这样的基础上生发。他在旅途中去发现自我,在风景中去实现自我,由此他的风景作品带着富含个人情绪思考的浓郁感情。吴一箫的乡土人物题材作品,也源于他在不断行走中所感受到的泥土的质朴,他笔下的乡土人物,呈现的不是复杂的光影、严谨的构图、戏剧性的冲突,而是真实的力量。他为这些普通人造像,没有带着悲悯也没有刻意使其高大,在那些黝黑的肌肤下,堆叠的皱纹里,是泥土的积淀,生活的雕琢。这些对象,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他们都是普通人,有温度、有缺陷、有生活的普通人。而他的女性题材作品则显得更为浪漫与唯美一些,在女性题材的作品中他的挥洒更为自由随性,由女性本身或高雅或单纯或明媚的美感之中进一步深化,融入更多主观性的理解,进行多样形式的阐释。不论哪一种题材,从手法上来看,吴一箫都颇为娴熟的展示了他深厚的学院功底。这样的学院传统,是自西方学院派引导追求的艺术至上与中国现实主义艺术创作需求相结合所产生的,是几十年来的“正统”。这种“学院”的功底在当下来看或许有些“过时”,这种倾向在学院中也成为了一种正在逐渐被突破与转圜的“传统”。但正如其自己所说,既然身在学院,为什么不学好学院的东西,为什么不把握好这些传统呢?技法永远是表达的手段,“学到手再变”这是一种不论在何种创作技艺模式中都行之有效。

——摘自何禹珩《浪迹与探索——试读吴一箫油画作品》


- - 《牧》纸板油画 13×18cm 2016年

- - 《暮秋丹寨》布面油画 60×70cm 2017年

- - 《暴风雨前》纸板油画 13×18cm 2018年

- - 《航》布面油画 40×50cm 2018年

吴一箫 艺术简介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2013年参与创作国家博物馆“中华文明五千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作品《科举考试》

2014年作品《同舟共济图》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天津美术馆   中国-天津

2014年作品《慰安-殇》入选四川省美术作品展览,四川省美术馆   中国-成都

2014年作品《同舟共济图》获得四川省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

2015年荣获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先进个人奖”

2015年作品《渡》荣获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暨林风眠创作奖“银奖”,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杭州

2015年由四川省文联授予“第八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美术类特殊荣誉奖”

2016年作品《渡2》获得四川省第五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四川省美术馆  

中国-成都

2016年作品《渡2》被四川美术馆收藏

2016年作品《科举考试》参加“中华史诗美术大展”,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北京

2017年作品《Lama.遁》入选第三届InterYouth国际青年绘画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杭州

2017年作品《阿普的乡愁》获得四川省第六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四川省美术馆  

中国-成都


尘境——吴一箫个展

开幕时间:2018.07.15  下午3点

展览时间:2018.07.15—2018.07.25

展览地点:武侯祠美术馆


谢礼恒艺术随笔录《何不怜取眼前人》近日正式出版发行,封面由著名书法家刘云泉题写。书内收录17位巴蜀著名书画家的文趣雅好访谈、书画精品创作幕后花絮和生活情趣故事,敬请扫码关注、购买。

☟ ☟ ☟


文:谢礼恒  图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美编:西子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山水光气·何多苓个展:我们曾经唱过这支叫作何多苓的歌

李华生:很奇怪,我的一生,躲起来那个阶段是我最喜欢的

我们出了这本书,来纪念苦短无常的李华生(1944-2018)

寻绣记:她二十年深入大山找老绣耗尽家产,出了本美翻的书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