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川浙商美术馆和都江堰江南忆美术馆出品的谢礼恒艺术随笔录《何不怜取眼前人》近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封面书名由著名书法家刘云泉题写。书内收录17位巴蜀著名书画家的文趣雅好访谈、书画精品创作幕后花絮和生活情趣故事,敬请扫码关注、购买。
☟ ☟ ☟
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浓缩了一部完整的中国当代艺术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把一个人在一个时期的做所为与他周边的人和事串联起来,就有可能还原一群人的历史,甚至还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
——高小华
点击阅读上期专题报道:高小华和他作品的历史温度:只有这样的人生才能提出“为什么”
- 这是一张足够经典的照片,高小华曾写过一篇文章《七七级油画班的故事》来专题讲述 -
- 1981年北京,“全国青年美术家座谈会”期间与四川青年画家们在一起 -
1981年江丰(时任央美院长、中国美协主席)去世前,对四川美院有三个希望:一是希望四川的油画能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现实主义油画的面貌与实力;二是希望油画《父亲》的获奖者罗中立能出国留学;三是把创作骨干高小华调到中央美术学院“掺沙”。1984年春,高小华调任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
高小华川美毕业后留校任教的第一个班,就是后来出现众多备受关注的当代艺术家群体。当年高小华初踏凉山布拖,带回一批被称为经典的《布拖人》系列作品,被感动的这一班学生,也吵嚷着要去凉山。一张老照片颇为有趣,布拖县城街头,这八个男生中有后来川美院长的庞茂琨,副院长张杰,重庆油画学会会长翁凯旋,罗发辉,何立明,刘宇,李强和肖红。
许多时候,记忆是靠味觉来留存的。当时年轻的教师高小华比这帮学生大不了多少,听高小华讲到布拖有烤全羊的事之后,大家一路念叨,梦涎美味,那是一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当到达幻境般的布拖时已是天色暮楚,虽人困马乏但大家依旧亢奋且急不可待,凑足20几块钱,真就买了一只活羊现宰,然后月下篝火,围坐一圈胡乱的开始弄肉烤羊。要知道,一只烤全羊起码得有三四个小时的功夫!而饥肠辘辘的这群人早已失去耐心理性,在当地人的忽悠下竟空着肚子,大口大口喝起“转转酒”!可以想见:酒过三圈几乎个个不支而醉头倒地。最后那只“烤羊”也不知去哪了,一口都没吃进嘴里,真是白忙活还伤身!一行人醉躺三日,醒来之后坐在布拖街头,才有了这张照片。
- 1983年春,高小华与范朴带川美81级油画班赴凉山写生 -
如今这批布拖人系列作品几乎没能留在高小华手里。
不过高小华调侃,正是从那次“酒醉”布拖之后,川美81级油画班原本就优秀灵气的庞茂琨画出了他著名的油画《苹果熟了》,其他的诸君们亦真正开始了各自的创作。
- 马帮.途中速写 -
“寄来的照片信及贺年卡我都收到了,谢谢。九三年在一阵忙碌中过去了,我们在成都的展览搞得很热闹,我有两件作品还被省美协查封了,很好玩。与此同时在英国XX画廊办的一个中国新艺术展中我的新作却反映良好,该画廊准备与我长期合作是吧,然后九四年还有三个国际性巡回展,然后得赶画一批新作,同时今年是我的本命年唐蕾已怀上了孩子,真是人到中年身不由己了,原定计划今年想去美国走走的,看来很难抽身,但也许会去日本快跑一趟,参加一个美术馆巡回展开幕式,听说你想回国,不知是否属实,经过这些年的折腾,重要的是找到能发挥自己价值的地方,这个世界对我们而言再无理想家园可寻。
你好吗?再此敬祝,新年安康快乐,诸事顺利。”
高小华为记者展示那些经典的老照片。一行人在纽约。当时已经60岁的著名满族女画家金高,徐悲鸿的女弟子、原内蒙美协副主席,亦是一位气质优雅、真正的格格。
- 1989年.美国纽约“大中心画廊”(左起):陈丹青、高小华、金高、瞿晓松。-
陈丹青的《木心文学回忆录》勾起多少人的回忆。但好像一直未曾见到过照片。高小华是唯的一位在场记录下“开课”第一天景况的人。
木心是在高小华美国的家中开讲的第一课。陈丹青手上没有这个照片,后来高小华寄给他。“丹青书里写到木心当日穿西装打领带,我说那天唯一穿西装打领带的就是你自己。”陈丹青的回忆明显出错,而高小华这是“有图为证”。
- 木心“开课”第一天(高小华家)时间:1989年X日X月(从衣装看似已春末夏初?) 地址:88-12 Elmhst.N.Y.U.S.A. 高小华摄影 -
- 木心聊天(1988李全武家)-
人的记忆是有限的。高小华还找到一些特别的照片,比如在木心故居发现的一张照片,他跟李全武陪着木心,讲课期间去到大都会博物馆参观,然后到中心公园散步。还有1996年高小华与程丛林在美国加州洛杉矶中心学院。还有同一年他与老同学罗中立在美国加州华语AM1300电台接受访谈,再有1997年他与陈丹青等友人在洛杉矶。
- 1988年,纽约,夏末秋初,高小华与画家李全武陪同木心先生参观大都会博物馆,之后散步中央公园留影。-
- 1993年.在纽约 -
- 1996年高小华与程丛林在美国加州洛杉矶中心学院。 -
- 1996年高小华与老同学罗中立在美国加州话语AM1300电台接受访谈。 -
- 1997年高小华与陈丹青等友人于美国洛杉矶 -
- 1998油画[暖冬]获奖 -
此次“历史的体温——高小华文献展”艺术沙龙显然是高小华美术馆五年来首次举办如此特殊的活动,按照高小华的说法,它“借题发挥,锦上添花,或许自娱自乐,没有领导,只有艺术家,企业家和热爱生活的朋友,平等聚会,共襄友情。”
- 高小华 -
高小华特别感谢操持这个文艺沙龙的团队之首……“此人精力过人,才思敏捷,行动力极强,如果他决定要干的事儿几乎驷马难追、六骏难移,他是一个见到棺才都不会落泪的家伙!所以他有时候显得非常倔强固执,像个孩子;有时武断霸道的似个独裁者!他是一个浪漫的,有情怀的唯美主义造梦家!他是一个最不切实际,但又最适合、最坚定的要去创建一个鸟托拜的理想主义者!我常想:要是生在大革命时期,他一定是个抛洒热血的仁人志士或是亡命天涯的革命党人……这个人就像从天上突然射下来的一束光,一束奇异的光,亮瞎了一大片朋友圈,让我们的日子充满异样的光彩和快乐!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玩!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活动的构思者、策划者和组织者——他就是留法海归博士:天光先生!”
- 天光先生 -
高小华还感谢了一个人,当天没有到场——他的妹妹。“几十年来她无怨无悔地,替她的哥哥姐姐们照顾着年迈的父母……如今父母都走了,在清理遗物时,她发现了我存放在家里的一个大箱子,里面满满的装着我从15岁当兵,到后来读大学期间的日记本、速写本以及绘画练习本……。”
那是一段陈封的历史:在他考入四川美院之前,也就是在所谓的“伤痕美术”之前,他己经“少年得志”,分别于16岁至19岁两度入选全国全军美术大展……那些突然被发现的“文物”记载并见证了他是怎样刻苦而疯狂的学画历程……。
在文献展开幕的当天,凌晨三点,高小华是最后一个离开美术馆的。“在回头看到自己漫长、曲折但是充满快乐的艺术道路时,不禁感慨万千……我想:在那个压抑、黑暗的年代,如果没有这份快乐,我会走上艺术的道路吗?如果没有那些大量的、幼稚的图画还会有后来的‘伤痕美术’吗?”
在这场特别的文化沙龙里,高小华的妹妹收集的文献资料无疑极大的增加了这场文献展的厚度和温度,几位观展的嘉宾和艺术评论家都建议展览应该走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文献展开幕当天,从北京专程赶来的著名理论家殷双喜先生说:这次的《高小华文献展》非常精彩宝贵,就是放在国家美术馆都是一流的展览!
虽然,这场文献展中有部分缺失,比如对高小华历史题材作品的表现,彝人系列、田园后街系列,因在冷军画室受到的创作灵感而诞生的画室系列……历史的体温从未凉,这次的展览只是一个开始。
与会嘉宾雕塑家严永明提到,他和高小华同是当兵出身,有很多相似的感慨。高小华作画、做人的踏实、担当、沉默,有一种对民族的承担与豪情,身上有一种“贵族精神”。
- 严永明 -
与高小华交友40年的艺术家东方腾弘提到,因为高小华的《为什么》、《我爱油田》,心中也冉冉升起很多个“为什么”。一般艺术家的创作都由感性而发,但小华老师的作品也充满理性,英雄主义、时政主义和宗教情怀,加上全面扎实的技术,使他能驾驭许多重大题材。
- 东方腾弘 -
“只有这样的人生才能提出‘为什么’。”
伤痕、乡土、中国经验,这是记者在当天的文艺沙龙感受到的三个关键词。我喜欢的艺术家刘亚明提到,他14岁在内江就亲身见过武斗的场景,所以当后来他面对《为什么》时,“从来没有如此地被一幅画的内容打动……也就是高小华。和他那个时代一起的还有罗中立、程丛林等等,也欣赏让诗意回到人间的何多苓。我后来立志要画对社会有批判意义的作品,像高老师一样。他们都不知道,我从这些艺术家身上学到了太多,他们更不知道,在遥远的内江,有一个画画的少年会受他们如此大的影响。那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国的天空上充满了问号。我下定决心,用巨大的画发出微小但属于我自己的声音。”
- 刘亚明 -
资深影视导演沈小华以电影的角度感叹,绘画和电影语言息息相通。“从高老师文献展中,透过时空我们看见了绘画语言的文献魅力,无论是《为什么》、《赶火车》,还是系列大型历史绘画,使我们感到岁月故事浮出了水面,视觉和声音都在延续,大到可以为人类历史做解,小到可以慰籍无数平凡的日子,每一次记忆,都在历史的体温中发育成长……”
- 沈小华 -
音乐评论家苏立华则从古典音乐和高小华作品的关系角度,讲述了他的体会。“音乐是有声的绘画,绘画是无声的音乐。读高老师的画,有的是让我想起印象派,想起德彪西,艺术的通感令人印象深刻。著名的《赶火车》作品甚至让我想起了王西林的音乐……”
- 苏立华 -
著名美术评论家陈默提到:从高小华四十年前的伤痕美术作品《为什么》、《我爱油田》同获全国美术大展银奖(中国美术馆收藏)而一鸣惊人,到四川美院毕业创作《赶火车》的鸿篇巨制再领风骚,高调荣获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四十年来,与改革开放节奏同步,高先生一路风尘仆仆,一路艰辛劳作,一路佳作迭出。《布拖人》、《阿米子》、《后街》等系列,以及近年来连续推出的巨幅全景作品《重庆大轰炸》、《淮海战役陈官庄》、《红岩村启示录》,以及巨幅作品《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唤起民众》、《徐志摩和他的朋友们》、《周易占筮》……所有的激情燃烧的岁月精彩,都在近期西南民大高小华美术馆《历史的体温 : 高小华文献展》中有了温润暖心的诠释。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没有停歇理由,只有持续不断的出发豪情。用他的好友陈丹青的话说,他的宿命是——不得好活!高先生自我总结戏说 : “第一,要天赋;第二,要技术;第三,要艺术;第四,要体力;第五,要机遇。” 他受上帝惠顾,五样齐活,实乃天作之合!”
- 陈默 -
高小华的作品里埋伏着一部艺术史。而通过这场文艺沙龙和文献展本身,则让这部艺术史看起来更像是一场轻梦: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一律称为对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呈现出一副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而我读到文献展上陈丹青(包括他和高小华共同的朋友木心)等那一帮艺术家都有一手一概“鲁迅体”的书法,从这其中好似又能读到那份“伤痕乡土的中国经验”。高小华美术馆对乡土情结的收纳与珍存,显得温情、柔和甚至浓稠。这是一种近切的留恋和打探。
那些土地上的人和事,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的唯一光源。也正是有这些绘画、书信,让他们的接触成为一种可探知的有温度的交往,使那奔腾不回的岁月不会成为一部默片。
- 费解 -
历史从来没有发生过自己的声响。正如现场,费解先生说的高小华的作品与后来者的解读、评论,似乎佐证不了什么。但如果看到了这些作品、手稿、书信、并通过主人公的讲述与回溯,这幕时间之剧就会重生,勾连起那个时代的人,这些被高小华认定为“时间尸体”的文献,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声腔,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和高小华的回忆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有了这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们就不再鞭长莫及,而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情景交融,永远年轻。
- 展览现场 -
由四川浙商美术馆和都江堰江南忆美术馆出品的谢礼恒艺术随笔录《何不怜取眼前人》近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封面书名由著名书法家刘云泉题写。书内收录17位巴蜀著名书画家的文趣雅好访谈、书画精品创作幕后花絮和生活情趣故事,敬请扫码关注、购买。
☟ ☟ ☟
文:谢礼恒 摄影:余坪 美编:西子
老照片均由高小华提供
● 从巴西到成都,小野丽莎的30年的Bossa Nova之旅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微店分享更多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