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杲丨从武侯祠到杜甫草堂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22-12-25

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作者丨曾杲

图片丨《通往未来的列车》曾杲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8

设计丨西子


从五岁半到十三岁,我一直随祖父、祖母住在染淀街102号这是一条在今天的成都地图上找不到的街道——在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改造中,它彻底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了。但在我的生命中,却是在这条街道上理解了成都这个城市的文脉,在这里建立起了我对文化的认知,甚至可以说我在后来从事艺术,也与在此生活的岁月密不可分。

在经历过城市改造后,在染淀街的原址,建起了“万里号”今天看来,这座建筑有点不合时宜,夸张的造型与太过独特的立意,让其与周边建筑格格不入。但在20世纪90年代,这里却是成都潮流的原点,高昂的船头,也是那时社会高速发展与相对无序的真实写照。


万里号作为城市的潮流原点,也如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万里桥。当年在万里桥头,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费祎感叹道“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由此,便给成都留下注解,写成了此后一千八百多年的断章。

从万里桥头往西不远,便是武侯祠。那时武侯祠已经被开辟成公园,进去要收门票,但在周边的孩童中间,却流传着关于武侯祠围墙的秘密。孩子们总能找到哪边围墙有些空隙,从中钻进去,便可在武侯祠中免费畅游一番。

从万里桥头去武侯祠,有两条路,都是顺着河边前行。一条路是在凉水井街拐弯,另一条路则穿过杀牛巷。农耕文明之下的城市布局总会出奇的相似,在中国很多城市都有“凉水井”“杀牛”等街道名,这些街名就是对农耕文明最直观的映射。

武侯祠里的故事,最能吸引少年心性。逛得多了,三国蜀汉名将的故事,我也是信手拈来。有时还会畅想一番,若是我在那个年代,会不会也是驰骋沙场的战将。大约每个孩童心中,在懵懂时,都会对这些热血男儿的故事情有独钟吧。

许多年过去,武侯祠的松柏依旧,但围墙已经钻不进去了,门口的街道也换了模样。远离了生活的武侯祠,更具有博物馆的意味,这里不再是供人凭吊的场所,而是对于成都以及四川历史的记录。

小时候,我看不太懂武侯祠的众多楹联,成年后再去,细细品读之下,虽没有了幼年时的亲切,但韵味更见悠长。

今天,“万里号”所在的位置是毋庸置疑的城市中心,但在当年还属于城外。就连去趟春熙路,对我们而言都算进城,杜甫同样“遥不可及”。

去杜甫草堂,要先跨过府南河。当年过河的通道,位于今天彩虹桥处,那时这里还是一座浮桥,数十艘乌篷船在河面上一字排开,中间用绳索串联起来。

走在桥上,晃晃悠悠,颇有些水乡意趣。经过日久,谁都没有把这当回事,总觉得这座浮桥本来就该在此处。许久之后的某一天,才忽然发觉,这座浮桥已经不在了,在原址上建起了吊桥。

去杜甫草堂,还需要经过浮桥西边的一座垃圾站,当年这是成都市最大的垃圾场。一座城市的生活垃圾都堆放在此处。冬日里经过尚不觉得如何,夏天则不啻是一种折磨。漫天的蚊蝇,迎面而来的臭气,直让人呼吸都要停顿。

在经历过城市改造后,垃圾场自然已无踪影,现在那里建成了高楼,面貌焕然一新。时代在进步,城市的面积也不断扩大,经济高度发展,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有时几十年的时光在一个点重叠,却总让我莫名哀伤,今天的生活比过去好了不知多少,但那种孩童时的淡然与愉悦,却似乎荡然无存。

草堂实景图 -

对孩童而言,当年的草堂是个捉迷藏、做游戏的好去处。植物掩映之下的建筑,易于藏身,阳光透过树梢洒下的斑驳,也成了童年记忆里迷人的音符。

当年我是不懂杜甫的,即便在课本上读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很难将其与草堂联系起来,总感觉那是在别处。又或者这真是在别处,毕竟杜甫与今天,已经隔了一千多年,沧海桑田的变迁,早已将人换了容颜。

十二三岁以后,相较武侯祠,草堂我去得更多。那些陈列出来的艺术品总在深深吸引着我,我曾不止一次在前人的书作、画作前徘徊揣摩,总想把握住那偶然从心头划过的灵光。

草堂,对于杜甫来说,是容身的处所,对我而言,却是心灵的归属之地。这里的历史更平易,这里的建筑、景观也更具风情。时至今日,我也都还爱在草堂中行走,感觉在这里,我总能寻找到宁静。

再后来,草堂变成了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处所,我的作品有幸被草堂博物馆收藏;我也多次在草堂举办展览等文化活动。杜甫带给成都这座城市的文脉,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以另一种方式投射了出来。

武侯祠和杜甫草堂,是我童年时候在城市中的两个节点,冥冥中似乎这两个节点也预示了我此后的人生。

今天,开着车在城市中穿行,以前觉得遥不可及的距离,在陡然间变成了一脚油门。这种距离的弱化,让生活更为便捷,可那种情感的偏移,却始终让我有些怅然。

武侯祠里松柏依旧,草堂里红墙茅屋依旧,但在墙外,整个城市却在数十年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站在草堂与武侯祠里来审视这座城市的历史,更能感受到时代发展带给我们自身的变化。不能说物是人非,但总与当年不同,唯一相似的,大约便是我对成都这座城市的爱吧。

2019年元旦于浣花溪


曾杲

生于1969

西泠印社社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

四川省新联会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西蜀印社社长

《印·道》主编

主要代表作:

《曾杲篆刻—当代篆刻家自选作品集》(四川美术出版社)

《中国戏画》(中国世纪出版社)

《器物》(中国摄影出版社)

《永远不说再见——曾杲篆刻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

《旧时月色——曾杲纯银铸造篆刻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

《通往未来的列车》(四川文艺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8

莫言先生题写书名

阿来先生、伍立杨先生分别作序

曾杲 著

定价:49元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艺术野疯狂微店下单


《何不怜取眼前人》,17位艺术家的书房文心,

谢礼恒 著,定价68元,特惠48元。扫码即可购。

今日头条丨企鹅媒体平台丨一点资讯丨新浪微博

以上内容为艺术野疯狂原创

拒绝一切形式转载,本号不授权,侵权必究

往期推荐共同的神话丨安仁双年展Ⅱ作品大赏:今日之往昔 传承与延续 绝美雕版!纵贯川西900公里,他们为化石级非遗立传 D空间“trace 痕迹”五人展丨艺术家的时间痕迹与痕迹时间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分享更多艺术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