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宫·从王希孟到赵孟頫丨感知故宫博物院展览的温度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故宫出版 Author 故宫出版

作者丨黄世琰

部分图片来源丨故宫出版社

编辑丨艺术野疯狂

设计丨张涵 



本次由故宫博物院展览部与故宫出版社联合出品的《宫》系列特刊。其中《宫·从王希孟到赵孟頫》从展览展陈的角度入手,关注展览设计之过程,展现故宫博物院展览的这种“温度”,展现故宫对于展览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表现;同时,呈现故宫博物院策划专题展览的视角与幕后策划的经过,意图通过以上来表现故宫展览的“温度”。



亦是,故宫院刊、社刊从未及故宫展览陈设的部分,而该系列则着重于此,此是不同之处。



该本《宫·从王希孟到赵孟頫》以不同的讲述形式、丰富的内容、艺术性的图文版式,为读者提供一种“沉浸式体验”,即,观展处处是景,翻书步步入画;亦期于展览结束之后,以另一种艺术形式呈现展览之外的纪念性与衍生性。



对于《宫·从王希孟到赵孟頫》(以下称“《展记》”)而言,我们关注的是,有关赵孟頫书画特展、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的展陈设计过程,比如故宫策展团队对于赵孟頫书画特展空间设计的解读,故宫策展团队、设计师韩家英、艺术家徐累对于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展厅设计的表述与解读。



同时,该本《展记》中还呈现了收藏家曾小俊先生为赵孟頫书画特展提供的展厅陈设物——私人藏品元代香几。


《展记》对故宫展览的“温度”的呈现,除了记录空间与陈设的全过程,还需要呈现各家对于展览背后相关学术问题的分析、讨论,以提升展览的高度。



比如,《展记》中赵孟頫书画部分,呈现了艺术家刘丹对于赵孟頫的理解,表明赵孟頫对于文脉传续的贡献,同时,汇集了王连起、汪亓、杨丹霞等研究者、学界名家对赵孟頫书画作品中经典、特色之作的点评,还有扬之水对于宋代居室中类似屏风的用具“障”的解读,陆蓓容的《书画船》对于宋代文人乘藏书画的船行旅、创作的情态作了细致的溯源与剖析,以上文字鞭辟入里,又体现出文人雅趣,都是对于赵孟頫书画特展的“温度”的呈现。



在历代青绿山水画部分,《展记》同样呈现了名家对于《千里江山图》等青绿山水画作的分析与点评,比如曹星原《王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国宝之路》,余辉《物证在古画鉴定中的作用——从<千里江山图>卷说开去》,以及王中旭、赵力、蒋勋、廖宝秀、王璜生等对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中的部分展品的解读。


同时,《展记》记录了陈列在展厅中的、一些当代艺术家与青绿山水有关的当代艺术实践,比如,当代艺术家曾梵志的当代雕塑作品《踏雪寻梅》,徐冰的装置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溪山秋色图》。

此外,《展记》还呈现了一些当代青年艺术家心中的“山水”,表现了他们对传统的现代性转换,比如艺术家邹操现代水墨作品系列,平面设计师阿巽《几何<千里江山>》,陈硕《寻味千里江山》,青年画家多尔衮的画作《天风遏云,马啸龙吟》。


点击图片深度阅读:大展!千古风流人物 | 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别出心裁的是,《展记》还邀请到了艺术史、当代艺术、博物馆展陈领域内的专家朱青生与谢小凡,记录了两位由《千里江山图》所引发的对话。


青绿山水,自隋代展子虔之游春图起,代不乏人;唐之二李,宋之王希孟,元之赵孟 ,明之董其昌、文徵明,清之四王,民国以降,张大千、吴湖帆……千年之名家,千年之名作,千年以后汇聚紫禁城午门,启百年故宫青绿山水大展之盛事,让人们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住岁月留痕,留得住青山绿水。



此外,本次《展记》封面实践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尝试。第一种风格,延续了《宫》系列杂志书的封面风格。第二种风格,借鉴了象形文字的特点。以象形文字中的“山”“水”作为封面设计的主体形象,对两个展览作视觉上的呼应。

以上《展记》之目的在于,展现故宫博物院展览的 “温度”,显示出故宫对于展览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表现;且亦力图从空间与陈设之角度呈现故宫展览的“温度”,并且,希望能使此“温度”传递出去,如同中华文脉,星火传续。













本书讲述了紫禁城中各色书房空间,包括以文渊阁为代表的藏书楼,以三希堂、长春书屋为代表的皇帝个人书斋,以上书房为代表皇家私塾,以及建福宫花园的新空间。


本书中有关建福宫的篇章不止于呈现建福宫的沿革和空间陈设,更多在于展现当代设计思维对于传统的理解与对其进行的现代转换。


本书通过解读众多形式书房的陈设布局,体现了不同皇帝的喜好与品味,揭示皇家读书生活生动有趣的一面,并且通过展现皇宫书房的陈设为现代设计师提供参考借鉴,同时通过对众多清代文献生动地剖析,与读者分享——书房不仅是读书场所,更是文人精神寄托之所在,中华民族的文脉在书房中得以延续,借助皇家书房这个窗口,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巍巍紫禁城,煌煌六百年。


故宫古建筑,历经劫波,为岁月遗珍,熠熠于今。


在故宫内徜徉,我们敬服于太和殿之崇极,静默于奉先殿之肃穆,怡神于养心殿之恬澈,汲古于文渊阁之富藏……


不止如此,我们也惊艳于紫禁城内廷外东路的一处极为特殊的所在,这就是宁寿宫花园,亦以“乾隆花园”之名为大众熟知。


这座花园是紫禁城内保存最完整、最具乾隆时期建筑艺术风格的皇家园林。园中古建筑形制的巧妙严谨令人艳羡,建筑空间、园林布局令人神迷,建筑内檐装饰的精致繁复令人目眩。


而处于如此环境中,仍有一座建筑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一座被后人称为“迷楼”的神奇的阁楼,也是一件伟大的建筑艺术品,也是一个放眼紫禁城古建筑群中也极为少见的存在。


乾隆皇帝发生于此的传奇,也只三希堂差可拟;

乾隆皇帝寄托于此的情思,亦且寿康宫深可比;

乾隆皇帝花销于此的内帑,也仅圆明园多胜之。


这座神秘的建筑就是符望阁。它的落成被乾隆皇帝颂叹为“其诚符我望”,而今回首符望阁往事,也确实不负乾隆皇帝圣眷。


符望阁是故宫之内现存极少的、未受现代人为干预的宫廷原状遗存,蕴含着大量真实的历史信息,比如符望阁缘何兴建,何时、为何修缮,内檐陈设各时期情况如何,内檐装修各工艺何处制作、何时呈贡,等等。清代内廷各类档案对符望阁(包括整个宁寿宫区)的记载之详尽,对后世学者而言,实是莫大幸事。这不仅成就了乾隆花园研究保护项目,使我们对于符望阁空间、内檐装修技艺了解得更加详细、深入,也因此发现了许多符望阁内檐装修工艺的现代遗存,保护了这些传统工艺的匠作者。


符望阁丰富了古建筑的研究自不必言,对于当代室内设计发扬中国传统,开阔陈设艺术思维,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文化创意亦能从中领会精神、获取灵感。


《宫•符望阁:乾隆皇帝的“迷楼”》(以下简称“宫·符望阁”)以空间陈设为主题,讲述十八世纪中国宫廷环境设计的艺术与技术,全面展示符望阁的兴造历史、原状陈设、建筑空间、内檐装修,揭示有关紫禁城乾隆花园中符望阁建筑空间营造背后的故事,诠释为何符望阁可称为乾隆花园甚至紫禁城中古建筑内檐装饰技艺的最高代表。


全书从内容上,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概述符望阁的历史,展示历史上各时期符望阁的修缮情况;

其二,通过分析、探究符望阁的建筑空间结构,来揭示为何符望阁被后人称为“迷楼”;

其三,以现代设计的角度探讨符望阁建筑空间的性质,比如,书中讨论了符望阁与“明堂”的关系;

其四,从符望阁内檐装饰的艺术性来看乾隆皇帝的空间审美意趣;

其五,展示了符望阁的原状陈设,包括符望阁中各处具体陈设物;解读了符望阁中精美的书画贴落,也讲述了清宫如意馆画家作为贴落画主要制作者的轶事;

其六,符望阁的建筑技术及修复工艺,比如古建八作,同时也呈现了符望阁各造作的大致情形,包括造作地点、时间;

其七,阐述了符望阁内檐装饰中的各式工艺,比如玉石镶嵌工艺、髹漆工艺、竹丝镶嵌工艺;

其八,从造园艺术角度来概述乾隆花园的历史,以及有关乾隆皇帝在造园方面文学性的文字。


《宫·符望阁》以当代设计之眼,剖视符望阁,展示了符望阁作为清代宫廷建筑中杰出典范的独特性与艺术性,揭示了乾隆皇帝对于符望阁产生的设计奇思,阐释出符望阁之兴造虽穷极奢华,却汇集了当时中国南北各类能工匠者,各式精妙极巧的匠作技艺。


八月虽已立秋,仍未脱离盛夏暑气。有道是开卷有益,新编就的《宫·符望阁》笔墨犹香,何妨展读消暑?


穿越时空之隔,符望阁依旧在紫禁城重重金檐的环抱中,巍巍伫立;阁檐下铃声随风清响,阁檐外花木时有幽香;阁内陈设犹见昔人之意趣,贴落尽展画师之神工。


如今符望阁内所镶嵌之玉石仍泛起丝丝清凉,引人遐想之间,仿佛昔日“符望遂初、倦勤于此”的那个人还在阁中清赏闲读。


坐观四时景,卧游万物新。


俯临常似披图画,得契宛堪悦性灵。











《何不怜取眼前人》,17位艺术家的书房文心,谢礼恒 著,定价68元,特惠38元。扫码即可购。今日头条丨企鹅媒体平台丨一点资讯丨新浪微博
以上内容为艺术野疯狂原创拒绝一切形式转载,本号不授权,侵权必究


往期精彩推荐



梦境大师赫伯特·李斯特丨他镜头中的莫兰迪和毕加索
视觉盛宴来了|复始—后传统艺术季:回溯传统 感触当代
大展!千古风流人物 | 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30位30岁以下年轻人的影展,里面都藏着些什么?
中国石刻书法精粹丨罕见重要的石刻碑帖大字本首次出版
何时再见梦中人+何不怜取眼前人丨那些寂寞的人
古董普洱茶 | 可以喝的古董,能收藏的老茶
陆抑非课徒稿丨画花鸟“一只鼎”的苏州老伯伯
陈巨来先生自钤印稿丨870方自钤印蜕高清原色精印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分享更多艺术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