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稀见金石名品七种丨书之秀蕴 最为雍雅
“稀见金石名品"七种 第一辑 (新品)
《杨量买山地刻石》《阳三老石堂画像题记》《阳嘉残碑》《刘平国碑》《延熹石刻》《汉残石三种》《安阳残石三种》总价:182元
| 2021年3月出7种
| 2020年11月出9种
汉代是中国刻石史上的繁荣时期,字体演变进入了隶书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最能体现这一时代书法艺术特色的当属刻石书法,《文心雕龙·诔碑》中载:“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在汉代,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汉代厚葬之风的盛行,刻石迅速发展并进入鼎盛时期。汉代刻石以篆、隶两种书体为主,其中隶书作为汉代的代表性书体,更是被广泛使用在刻石上,刻石成为了汉隶的主要载体。清代书家王澍评汉碑云:“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备出一奇,莫有同者。”
汉碑多精品,现多为人们所熟知的有《曹全碑》《张迁碑》《乙瑛碑》《史晨碑》等集汉隶之大成者,而其他刻石则少显于人前。此次出版的“稀见金石名品”系列,继续选取了有较高收藏和研究价值,却较少为大众所见的七种刻石,其中有拓本稀少的《杨量买山地刻石》和《阳嘉残碑》,有石刻小品《阳三老石堂画像题记》,也有书法介于草隶之间的《延熹石刻》,呈现了汉代隶书发展成熟过程中生动多变的艺术风貌。汉代从经典碑刻、简牍墨迹再到类似于《阳三老石堂画像题记》的石刻小品,共同构成了今天的书法传统体系。
汉代书法,除了在简牍绢帛、石碑、摩崖上的书法作品之外,不少石刻小品也很精彩。石刻小品文字多少不一,风格更接近于日常手写体。《阳三老石堂画像题记》,是现存单字尺寸最小的汉代题记刻石,因其字小,加上刀刻,表现了毛笔书写之外的刻工凿刻的意趣,活泼随意、自然生动。这类小品被晚清以来的金石书家所珍视,扩大了传统书法的取法对象。
世传西汉石刻文献稀少,原石拓本流传极其罕见,如《杨量买山地刻石》和《阳嘉残碑》的拓本较为稀有。《杨量买山地刻石》于清代出土自四川巴县,该拓本稀有,属“汉刻名品”。此本为沈均初旧藏,上有赵之谦题跋,又有秦文锦、赵叔孺等人的递藏鉴赏印,其字体取势扁方,形态苍劲奔放,备受众书家重视。《阳嘉残碑》为东汉成熟时期的汉隶,用笔瘦劲挺拔、雄健刚毅;结字富于变化,天真烂漫,方整秀劲,波挑夸张,飘逸多姿,兼有《礼器碑》《乙瑛碑》《吏晨碑》等碑的神韵,属于汉隶中挺峻刚健、清劲秀逸的风格,是学习汉隶难得的资料;因其自出图到被毁仅十八年,其拓本流传稀少,因此也弥足珍贵。
|《杨量买山地刻石》局部
|《阳嘉残碑》局部
|《刘平国碑》局部
汉代是字体演变最为剧烈的时期,西汉初年的“古隶”沿着正、草两条线索发展。正体发展为字形扁方、蚕头燕尾、波磔分明的标准隶书(又叫八分书);草体则日趋减省,成为使转自如、波磔分明的字体,汉代将这两种字体合称为“隶书”。后世将两种字体加以区别,分为隶书和章草。《延熹石刻》中的书法介于草隶之间,颇有逸趣,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和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建安残石》《汉建宁残石》《汉残碑阴》,此三种残石小品,不见著录,拓本也颇少见,书法各有特点。
| 《汉残石三种》
安阳汉代四残石即《子游残碑》《正直残碑》《刘君残碑》和《元孙残碑》,今选其后三种出版。金石家称其为安阳残石四种,依据其出土地点也被称为《豹祠四残碑》,这四块残石虽都为汉代遗物,但书法风格却各不相同。
《正直残碑》呈不规则形,中央有一个圆形穿孔,字体结构规整内敛,笔画开张有致、雄健有力;康有为对此有较高的评价:“又书法每苦落笔为难,虽云峻落逆入,此亦言意耳。”《刘君残碑》被发现时已錾断为两块,每块残石中央均有穿孔,碑体为八分书;字体方拙简真、古朴淳雅、结构谨严。《元孙残碑》,也被称为《遗孤元孙等字残碑》,是安阳四残石中所存文字最少的一块,原石今已佚失;字体方圆兼备,又以圆笔为主,雍雅异常;清人郭尚先评:“最为雍雅,安阳残石以此为冠”。在这套系列里,我们将《子游残碑上》和《子游残碑下(贤良方正刻石)》两种存字较多的,各自单列影印,余下三种合成一组付印,以飨读者。
| 《安阳残石三种》
“稀见金石名品”丛书 第一辑(汉)16册小嫏嬛馆编
《五凤刻石 新莽居摄坟坛》《莱子侯刻石》《石墙村碣》《汉延熹封墓记》《子游残碑上(贤良方正刻石)》《子游残碑下》《扶风丞楗为李禹表摩崖》《杨叔恭残碑》《石门潘宗伯造桥阁记》《杨量买山地刻石》《阳三老石堂画像题记》《阳嘉残碑》《刘平国碑》《延熹石刻》《汉残石三种(汉建安残石 汉建宁残石 汉残碑阴)》《安阳残石三种》
丛书总价:420元
往期精彩推荐
共收近150件作品的《赵叔孺篆书选》
徐冰:成为徐冰
“颜值”担当,遗珠重现:颜真卿书八关斋会报德记
红了四百年的《牡丹亭》,缘何令人“一往情深”?
刘可抽象艺术展即将在成都开幕
松山智一:自然可解丨耀眼荧光的日式色调
灰色轨迹罗含杰:失联的书家
刘影:我反思着如何在冰冷的AI时代怀揣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