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生活两年,这个意大利家庭过得怎么样?
在上海这个高速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里,随处可见的英文标识、各个会讲英语的路人和服务人员,都让远渡重洋而来的人们能够轻松适应。
那么,身处在这个城市的外国人自己是什么感受?他们为何来到这里,又如何看待这个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菁kids采访这位意大利妈妈,听她讲述来中国的前前后后,以及一家人的变化与坚守。
文、编 | 陈天娇 译 | Ellen
图 | Vivian Chen、Gaia提供
菁kids上海10月刊的封面模特是来自意大利的四口之家,因爸爸Alessandro工作调动,一家人于两年多前来到上海生活。妈妈Gaia原本是一位建筑师,来中国后成为全职妈妈。他们育有一儿一女,哥哥Leonardo活泼可爱,妹妹Vittoria温柔甜美,均就读于上海不列颠英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下称Britannica)。来到上海,一家人用开放乐观的心态,迎接新生活,很快就融入了新的文化环境。
01
不管去哪里,我们都在一起
“当我知道要来中国的时候,几乎哭了整整三天,那种即将离开熟悉环境的感觉太让人难过了。幸好,我可以用网络查找一切关于中国的资料,才慢慢放松下来。”Gaia和Alessandro都是土生土长的意大利人,虽然夫妻二人曾住过意大利不同的城市,但从未长期在国外生活过。
来中国前,两个相差4岁的孩子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别。8岁的哥哥已经形成了祖国的概念,也习惯于吃意大利食物,对他来说最大的不舍是离开朋友。相比之下,4岁的妹妹表现得比较平静。
孩子们总是很相信父母的,如果父母打包票说没事,他们就会很开心。“如果去中国的话,你们就可以上国际学校,会遇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会到处去旅游,还会住进一间很大的房子。”在爸爸妈妈的劝说下,一家人终于顺利搬家。“我们是一家人,只要在一起,无论去哪里都会很开心。”
02
“我们是扎根于意大利的国际公民”
在中国生活两年后,孩子们渐渐知道,自己能在一个国际环境中成长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不过他们深知自己是意大利人,并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学校会有“母语日”和“国际日”等节日,这时候他们就会很骄傲地告诉别人自己是意大利人,还会打扮得很“意大利”。他们时刻记得自己是意大利人。
在这里,孩子们的祖国情结甚至比在意大利还要浓厚。
但回到意大利,哥哥在谈论中国的生活和事物时,会觉得很骄傲:“我在中国见过这个,我做过这个。”这是他拥有的与众不同的感觉。
作为妈妈,Gaia也感觉到了哥哥与他的朋友和亲人的不同之处:“他觉得自己好像多了点什么,因为国际环境帮助他了解了更多的文化、体验和知识。他的面孔应该比他的朋友和亲人更丰富,当然这不是说他比他们更出色,而是更幸运,因为他对这个世界有更丰富的体验。”不过妹妹还太小,无法理解这种感觉。
“其实我们觉得自己是国际公民,而不仅仅是意大利人,不过我们也知道自己的根在意大利,因为我们一家都是意大利人。孩子们平时也用意大利语和祖父祖母聊天,我们深深地扎根在意大利。”Gaia和Alessandro去过很多地方,但不管在哪里,都会保持着他们的意大利特色。
“如果家人保持他们的身份认同,孩子们就会有自己的身份认同。我们在努力尝试找到我们的家庭身份认同。当然,我们在这里也会与意大利朋友聚会,和他们一起消磨时光。我们必须建立意大利身份网,保持身份认同感。”Gaia说道。
所以,当有人问他们来自哪里的时候,他们都会说:意大利。
03
用开放的心态面对文化冲突
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是Gaia教育孩子的重点之一。这也是一家人能够顺利在异国他乡生活的原因。“我觉得我们已经找到了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孩子们也一样,他们从上海的生活经历中吸取精华,总是很渴望尝试新事物,因为我们一有机会就会尝试新鲜事物,总能获得妙不可言的体验。”
对于这个意大利家庭来说,上海是个奇妙的城市,这里有很多和自己相似的外国人、很多好玩的东西,还有世界各地的美食。国际化的属性让这个远道而来的意大利家庭很快适应下来,同时,他们也能感受到许多中国味。Gaia认为,只要不是成天沉浸在怀念家乡的悲伤之中,就可以很快融入到新环境中。
“当然了,我觉得我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上海人,因为文化差异太大,两种文化不可能完全融合。不过,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这是一件好事。”Gaia说。“我一直都很想了解中国、了解上海文化,很想与中国人交往,也正在努力学习汉语,因为我觉得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是了解这个国家的国民和文化最好的方式。”
04
孩子的语言能力是可以一键切换的
来到上海,给孩子选择学校是个大难题。Gaia在择校时考虑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否提供意大利语课程。这是一个还蛮特殊的要求,Britannica原本并没有开设意大利语课程,但他们非常重视提高语言教学质量,因此当Gaia提出她的需求后,学校很快就同意了。
现在,孩子们可以在学校里学习意大利语课程,学校也会为母语使用者举办意大利语的课外活动。当然,意大利语课不是每天都有,每周只有几个小时,但这也足以帮助他们温习母语,不至于遗忘。
在中国学习了两年多,两个孩子的英语水平已超过妈妈,他们每天在学校用英语沟通,回到家,一家人还是会说意大利语。有趣的是,Gaia发现在中国这段时间,孩子们晚上都用英语说梦话。但一旦去意大利度假,在那里待了两周后他们又开始用意大利语说梦话了!孩子们的脑袋里仿佛有个自动切换的按钮,在中国启用英语模式,在家就启用意大利语模式。
此外,孩子们每天在学校都要学习汉语。每天有汉语写作、阅读和讲话课。他们的老师很好,虽然哥哥在这里才待了两年多,但他明年就要与汉语母语使用者学习一样的课程了。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就能听、说,甚至读、写一些汉语了。在出门逛街时,哥哥也能充当起妈妈的随行翻译。
05
始终如一的家庭教育观:明辨是非
Gaia并不是非常看重孩子成绩的家长,只让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没有参加额外的补习和兴趣班,周末一般都会在家。她觉得周末时间就应该是属于家庭的。爸爸平时很忙,一家人只有在周末才能长时间地聚在一起享受“Family Time”,而且在意大利的爷爷奶奶现在也会用微信和他们视频聊天,周末的机会是最好的。当然,孩子们也需要完成一些功课。
无论是在意大利还是在中国,家庭教育观念都是不变的。“我觉得要教孩子们价值观,教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希望他们都能好好学习,因为我们无法帮他们解决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果教了他们对与错,他们就会自己选择。”Gaia认为,让孩子们逃避问题起不了任何作用,教他们处理问题才是王道。
兄妹俩的性格完全不同,行为方式也不一样:一个走甜美路线,一个是强壮路线;一个是温柔型,一个是攻击型。对父母来说,要教育这样两个不同性格的孩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错与对始终是不变的,因此我们会尝试教育他们何为对、何为错,”Gaia说,“接下来的事就由他们自己决定了。”
- END -
菁kids 2017 10月刊 《第三文化小孩》更多菁彩内容[点击查看导读]
|编者按|
|封面故事|
第三文化小孩夏洛特小姐妹的快乐与烦恼
扎根于意大利的国际公民
|话题|
|专栏|
第二代的第三文化
全职爸妈的未来拥有更多可能性
|在读|
我爱女儿超过……马桶吗?
|看世界|
带着两岁半娃在台湾上山下海的11天
|美食|
|出去玩|
博物馆公主奇遇记
本文原载菁kids 10月刊《第三文化小孩》,印刷版于2017年10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微店订阅。
菁kids上海
www.jingkids.com
国际教育|家庭生活|社区活动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