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上讲台前的理想总是那么美好,然而现实却…

2016-11-21 于洁沙龙 人民教育

刚出师范学校校门,我的行囊里装的还是苏霍姆林斯基、夸美纽斯、洛克、卢梭和孔子;我还时常提醒着自己“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在脑海中勾画的是这样的憧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我手捧课本,意气风发,传道授业。讲台下面,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大眼睛,铅笔划过纸张“沙沙”的笔记声,风吹开课本的声音,以及稚嫩礼貌的一声声“老师好”;偶尔有的“调皮的小鬼”那也一定是活泼可爱的小天使,晓之以情,动之以礼,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他们会在我的培育下,绽放最美的笑靥……

 

然而

 

等我真正的走上讲台却发现……

 

“小天使”转眼变为“小恶魔”,上课不听讲不说,下课还打打闹闹,甚至把学校厕所的门给卸了;原以为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是关切的,然而却发现自己才是“皇上不急太监急”的那个; 将曾经的理想和热情写在工作计划中,提醒自己要多听听孩子的声音,却在学校安排下来的一堆琐事中,将自己的初心,一放再放,时间久了,甚至已没有了热情和精力……

 

周围的一切都在追名逐利,急于求成,连孩子的脸上也不见了曾经的纯真;我们的脚步开始慢慢地失去了应有的节奏,想要随波逐流,也想过就此将教师的理想埋于平庸,但琐事的灰尘,并不能阻挡热忱的激情。

 

当我们在谈理想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倘若有一点点失望就停止了前进的脚步,放弃了我们的执着,丢掉了我们的信仰,甚至失落得朝着反方向前行,结果只能是离理想越来越远,在现实面前输得一塌糊涂,理想被生活磨得面目全非。



回首望去,从毕业到现在,你的教学生涯中,怀揣的是怎样丰满的理想?面对的又是怎样“骨感的现实”呢?小编采访了几位老师,一起来看看他们怎么说的吧~




12

 

       “调皮捣蛋”的小鬼们并没有我想的那么乖



拿着这群“小鬼”的成绩单,看到自己讲了好几遍的题,还是错,我才知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是需要用时间,用心去打磨的。


@蒋梦雪:还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我立志要做一名好教师。我希望所教的班级成绩优异,希望我的言传身教能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正面的影响。抱着这样的理想,我每天在工作岗位上尽力做到最好,而现实却是骨感的。


当看到试卷上考到的内容都是我平时强调的内容时,我心中窃喜,想着都是学过的,讲过的,订正过的,这次考试一定能考好了。可是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非但没有考得很好,反而错得更多,我自认为把该教的都教给了学生,但学生未必全都接收了这些知识,我的教学方法遇到了极大的考验。虽然依旧坚持着“不忘初心”,但有时我却因现实与理想的强烈碰撞而感到迷茫。

               

        

@刘兴平:每次接手一个新班,看着孩子们的名字,想象着他们聪明的面庞,心里充满自信。但教了几天下来,就能明显感觉到孩子们的差距是很大的,有的学生上课就是不能集中注意力,你讲得口干舌燥,他在下面玩得有滋有味;有的孩子字写得总是那么难看,任你怎么教,调过头依然我行我素;有的孩子任性、爱说谎,爱贪小便宜……种种迹象出现,真是让人操碎了心。


 

@卫娟娟:作为一个“优等生”出身的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那几年,是怎么也想不通:怎么会有那么多孩子不喜欢学习呢?作业怎么会那么差劲呢?为什么不愿意听大人教导呢?为什么会浪费大好时光、消极应付呢?


更不能理解,为什么很多孩子早早就失去了纯真和善良,变得世俗和凶狠呢?现实的教育场景错综复杂而又瞬息万变,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所折射出的他的家族文化、生存环境和个性特征,都是那么的不一样。每一年,每一个班级中,都会出现很多很多让人无法解释,又无力应对的个体和问题。现实的无力感时时笼罩在心头,教师不是神,但常常不得不逼迫自己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人。


12

     我到底要不要板起一张“严肃脸”?



我走上讲台前,曾经发誓,不要成为自己所厌恶的“死板”的老师,我要和孩子们,做朋友,可是这群“朋友”们似乎因此不太听我的话,后来我开始板起了我的脸……


@方莼:还在实习时,我对未来的教师生涯满是憧憬,脑海中反复出现的念头就是:我要我的学生都喜欢我。


于是,走上讲台前,我悉心请教了老教师,花了很长时间备课,教案上甚至将这堂课的每句话都写了下来。不仅如此,这一天我还特地精心地打扮了自己,为的就是给学生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


我对他们和颜悦色,软言细语。而我也确确实实从他们时不时递给我的小纸条中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喜欢。但是,到了期中考试,我就慌了神。成绩几乎垫底,班级也乱糟糟的。身边的老教师们都对我说,“这样下去可不行,你必须要泼辣一点!”


在形势的逼迫下,我只得违心地板起了脸孔,跟他们上纲上线。慢慢地,班级纪律好了起来,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但课间学生们不再围着我说笑,课堂上也不那么活跃了,甚至有几个调皮男生看见我开始躲边儿走。


严与慈的度究竟在哪里?如何才能既让他们喜欢我,又管好他们呢?这个现实的问题困扰了我很久。

 

@张匀:第一次踏上讲台,我微笑着向学生们打招呼,学生们也友好地报以微笑,使我天真地以为前途一片光明。事实上,他们第二天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作业拖到放学才交。随后,班内事件不断,拖拉作业、抄作业、打架……甚至有一次拆了厕所隔间的门。我的内心很是煎熬,经验缺乏的我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有经验的老师向我支招,教我对待学生要严厉,说一不二。走投无路的我决定尝试这个方法。起初效果不明显,随着我的不苟言笑、态度逐渐严厉,班内的纪律越来越好。当我终于打算舒一口气时,却发现不知何时,我把自己的初衷给丢了——我是想做一个与孩子交朋友的老师啊。而现在的我,总没有勇气跨出那一步,生怕学生又回到不服管的状态,不敢在课堂上展现真正的自我,就这样保持着面具脸,游走在教室里……




@陈玲:难道是学生小学的时候被老师打压惯了,以为老师无非就分两种,凶悍的需要提心吊胆注意的,和温柔的可以爬到其头上的?我反复猜测,却也无法得到求证。我伤心的,不是我真心相待的学生回报我无礼的冷漠,而是以我的一己之力,没有办法让学生进入一个理想的师生关系的境界。


老师们或许已经习惯了用严厉的态度对待学生,这样可以最少地节约体力、精力,而学生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老师的要求。可是长此以往呢?老师们扼杀的,难道不是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吗?而学生们,已经在此种大环境中渐渐失去了对老师的信赖与依恋,知心话只与好朋友分享,老师已经不再成为他们难题的首选解决者了。


什么时候,学生能够放下心防,真正对老师敞开心扉,我想,这才是我的理想,也是所有老师们的理想。只有师生关系真正和谐了,教育才会迈向更成功的境地。

12

     谁能懂“孩子王”背后的辛酸?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里的“孩子王”, 如果班级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就像是一个班的“大家长”,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最多,也就意味着要处理的琐事最多。


@嵇怡:关于《鹤与木头》的寓言说的是上帝派了一块木头做池塘的主人,木头插在池中动也不动。久了,青蛙在木头上又唱又跳的。上帝看不下去了,派一只鹤到池塘,只要青蛙一动就把它吃掉,结果池塘又变得死气沉沉。


很多当班主任的人,心想着自己坚决不能成为寓言中那毫无威信的“木头”,也不想让自己成为让人退避三舍的“鹤”。大家都希望成为比木头更有威信与责任心,比鹤更具爱心和亲和力的那一个,继而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中的一些人会因为班里常规检查连续几天扣分,亦或是自习课上学生违反自修纪律等,就显得耐心不足,对学生的责怪开始多起来;很多场合我们中的一些人会逐渐丧失原有的工作热情,不再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而是过分专注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原本不希望出现的“木头”或者“鹤”再次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


现在的班主任工作其实非常烦杂,琐碎,从班级卫生、纪律、宿舍到学生心理、品行、成绩等等,样样都要关注,时不时地还要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有时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整天忙得焦头烂额,整天满面愁容,焦虑、抱怨、脾气暴躁,班主任工作成了一项巨大的负担,让不少人做得很是痛苦,毅然决定避而远之。

@杨雪瑶:彼时,对于刚走出师范院校象牙塔的我而言,理想中的教师,是可以悉心料理好自己的一方小小天地,是可以按照自己对“教室”的定义,打造和学生一起快乐成长的“完美教室”。我们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体验成长的汗水与欢笑。


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被冗杂的琐事压得喘不过来气。仅有的一丝对教育的热情,也在家校的拉锯战中消磨殆尽。班级群里聊起各种节日活动,光活动准备经常都是上百条的聊天记录;而碰到学习时家长总显得提不起兴趣。


对待孩子的学习,往往是教师“剃头挑子一头热”。难怪朋友圈里会疯传这样一段话:教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愿意因您的孩子进步而高兴,退步而着急,满怀期待,助其成才,舍小家顾大家并且无怨无悔的“外人”。


12

      教育有时是和孩子原生家庭的“斗争”


教育的两个场所,家庭和学校,每个都很重要,作为教师的我已经努力地在学校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很多家长并不配合,这让我心累


@周丽娜: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我一心想当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的老师,也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尽心尽力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引领学生向真,向善,向美。我相信亲其师信其道,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所以,我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家长的伙伴。


可这么多年下来,我很多时候还是会觉得力不从心,不仅仅是学生有差异,家长更是素质各不相同。有人说,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想改变一个学生不易,想改变学生背后的家长的思维模式更是困难重重。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系统,支持系统运转的是固有的思想理念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一次两次的交流谈话,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但没过多久,一切又恢复原形。

 


@俞艳君:在教学中,我一直坚信李镇西老师的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每当孩子有些“不对劲”时,我会多观察多留意,也尽力多和孩子父母进行沟通,尽管我面对的是100多个孩子,但是,我一直努力着,满怀着青年教师高昂的热情,尽可能帮助到每个孩子。因为在我的理想中,家长和父母是一条心的,一切为了孩子。


可就在刚才,在和班里一个孩子的父母谈话后,我的心却凉了。今天下午,连上完两节课后,我有点疲惫地回到教室,听到的却是:“你们班的小洋又出事了?”我一惊,原来他有了新的“恶作剧”。了解事情的严重性后,我马上通知孩子父母过来,可是孩子的父母却对此事很不配合,孩子父母的伶牙俐齿让我感到心寒,他们却对我的工作感到十分不屑,这又让我内心更加的无法平静。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班主任,我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我也经常换位思考,处处为孩子着想,一直坚守着我的阵地。可现实却是这样残酷,我突然开始质疑这种“悲壮的坚守”的意义。教育,这个特殊的职业,让我们不得不放弃许多必须放弃的,而坚守一些必须坚守的。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还能继续坚守多久?



看了这么多的故事,有没有看到自己的身影呢?教育备受社会关注,涉及到千家万户,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然而这些问题不是仅仅依靠老师就能够解决的,需要整个社会一起努力,教育事业不能孤独的前行。


向参与沙龙话题的老师们表示感谢




文章来源| 于洁沙龙论坛(蒋梦雪、刘兴平 、卫娟娟、方莼、张匀、陈  玲、嵇怡、杨雪瑶、周丽娜 、俞艳君等老师)

微信编辑 |  郑潇雨

文章精选

【读新刊】校园欺凌现象频发,教育如何应对?

【微阅读】孩子总是欺负别人或被人欺负,怎么办?

退出画面看画:这4条校长管理经验你必须知道| 治校

男孩像男孩样,女孩像女孩样真的好吗?研究表明,这类特质的人更容易成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