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因材施教”这一古老理念如何创新发展?这所学校的做法让每个孩子的潜能被看见 | 关注

芦咏莉、梁华培等 人民教育 2023-09-25


民小编说

“因材施教”是一个古老却重要的教育理念。“因材”与“施教”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其间不可缺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理解、尊重和关怀。这所学校通过多方位识材、多层次育材、多维度评材,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能被看见,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动能。一起来看他们的实践——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创造的一个经典教育原则。“因材”是“施教”的依据和前提,“施教”是“因材”的反馈与结果。“因材”与“施教”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其间不可缺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理解、尊重和关怀。如何辨别儿童的个性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同时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激发出每一位儿童的发展潜能,是“因材施教”需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在知人识材的前提下实施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通过科学“识材”、合理“育材”、恰当“评材”,在实践中推进课程改革、评价改革,为每一位学生创设适合的教育,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动能。


一、多方位识材,为不同学生找到合适的教育路径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识材”,既要关注群体性特征,也要关注个性化特点。“材”的共性体现的是学生成长的规律性,“材”的个性表现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识材”可以从纵、横两个方向进行。


(一)纵看成长——尊重规律


为尊重共性的成长规律,学校根据年级设计了递进式的成长单,从做“爱思考”的人和“受欢迎”的人两个角度,设计不同的成长任务。“爱思考”系列旨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和实践探究能力;“受欢迎”系列希望孩子在赏识感恩、锻炼生活技能等活动中,成为一个拥有善良、真诚、勇敢、自信、担当等美好品质的人。成长单的设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纵向逐级递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二)横看潜能——类别先行


把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看成一条横轴,从左至右表示综合能力水平从低到高。同一年级学生的综合能力一般呈正态分布:头部是综合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叫作“创新人才”;尾部是需要额外付出时间和精力培养的“特需生”;中间部分是能力水平为常态的普通学生。


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设计了“免修+综合实践”的专门课程。建立资优生单科免修绿色通道:如果学生对某一单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远远超出该年级教材的要求,课堂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其学习需求,该生可以申请单科免修。在其他学生上这门课时,免修学生可以在图书馆开展主题研究的项目式学习,为他们创造进阶学习的机会。


针对特需生的培养,学校采取“一人一案”,针对学生个体水平进行个案帮扶。特需生包括学业特需和行为特需,行为特需生又分为社交特需和情绪特需。通过统筹多学科教师、家长和校外融合教育资源,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学习优势和便于突破变化的成长点,制订长短期教育计划和相应目标。“一人一案”分为两种类型的辅导模式,一种是融合教育,以班级为单位,以任课教师为主导,学生融合在班级整体氛围中进行潜移默化的转化;另一种是抽离式单独辅导,心理学专业教师对这类学生给予定时、定向的点对点辅导。两种教育模式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并根据计划逐步实施与推进。


(三)精看优势——以优促短


对于大部分普通学生,需要去发现并挖掘他们的优势能力。结合“三点半”课后服务,我们设置了文科、理科、工科、艺术、体育五大类别的课程,鼓励学生从中选择优势项目进行深入学习。除了类别上的发展优势外,还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强调以优促短,借助优势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对于数学优秀的孩子要求学习人文素养课,实施文理兼修的套餐类课程,努力培养更多既有广博知识又有认知深度的T型人才。


“识材”是“育材”的前提。为“资优生”增助力,给“中间层”找优势,帮“特需生”寻出路,在纵横两条线上为不同类型学生寻找到有效的教育路径,“育材”才有了清晰的方向和依据。


二、多层次育材,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全面发展


(一)分类分层实行“五育”并举


学校建构了两种“启慧”课程模式,一种是基于类别的分类教育,一种是基于分层的水平教育。类别教育要优先于水平教育,在同等类别情况下再进行合理分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课表内课程主要是国家课程,其中劳动和德育类课程不分层,我们倡导劳动全员参与、德育一体化,劳动、德育人人落实。


课表外课程主要是课后服务类课程,分为文科、理科、工科、艺术、体育五大类别。其中,一类是针对学科教学的分层辅导类课程,包括作业答疑辅导、学科加油站和综合提升课程,根据学生的需求与学情,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辅导。另一类是舞蹈团、管乐团、体训队等社团,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所要学习的项目。低年级学生加入的社团作为初期的苗苗班,随着技能学习进阶加强,最终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达到竞赛水平,进入校队。


(二)逐级递进实现成长贯通


“936”校本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每类课程设计既兼顾年级差异,又注重前后的衔接与贯通。每学年9月是国学月,从一年级汉字中的国学,到二年级成语中的国学,一直到六年级学生进行思与行的辩论(见表1)。3月是读书节,根据各年级语文教学和主题研究课的需要,为每个年级精选不同的书目,孩子们通过阅读进行分享、写作和应用拓展。6月是特色“六一”活动,一年级“职业体验”,二年级“夜宿王府”,三年级“美食制作”,四年级“学军”和“十岁成长礼”,五年级“游学”,六年级“义卖”。通过逐级递进的校本课程,学生在传统文化、阅读素养、劳动技能等方面一步步积累、沉淀,让综合素质慢慢而扎实地提升。


表1:国学课程目标与活动实施


根据学段贯通设计的启慧成长课程,旨在促进学生个人能力循序渐进发展提升。一年级果果课程是为提升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开展的一系列体验课程,包含情绪、沟通、友谊、解决问题、面对变化、笑迎未来六个板块。二年级脑育课程是脑科学知识科普课程,也是一套科学的学习能力培养课程,让学生了解大脑这个“黑匣子”,同步训练和提升学习能力。三至六年级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主题研究课,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多维度评材,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能被看见


(一)以评促识


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学校会通过头脑运动会对所有学生进行入学适应情况评估,对注意力、观察能力、手眼协调、社会交往等方面相对较弱的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课程辅导,让学生能够在专业心理团队的干预下尽快适应幼小衔接。


(二)以评促育


我们将学生的学习品质分为8个方面进行评价,包括好奇心、主动性、目标意识、专注与坚持、抗挫折能力、想象与创造、独立性、反思与解释。每一项划分为5分、3分、1分三个等级,根据不同教师对同一学生评估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摒弃“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学生的探究能力、意志品质等对于学习更为重要的因素得到关注,进而为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习惯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设计。


(三)以评促发展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每个孩子都有得到赞赏的渴望。期末“10+n+4”的评选(见表2),目的是为不同层面的学生提供得到赏识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能被发现、发扬。一学期结束后,每个学生都会在10个方面开展自评和他评,包括爱心、守纪、学习、诚信、劳动、健康、礼仪、出勤、安全、特长等,每个方面都有相应的具体表现供学生参考。“+n”奖包括“杰出”奖,要求在区级以上科技、体育、艺术等项目中获奖;“贡献”奖要求是学校社团的主力队员,为学校作出突出贡献;如果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或进步的则可以申报“自拟”奖。“+4”奖包括育爱杯、钱学森杯、读书小博士、健将杯,分别针对学生的品德、能力、阅读、体育等方面进行评选。上述奖项设计体现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框架,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活动参与进行了特别的设计。评价体系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目的是使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都能在未来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表2:“10+n+4”奖期末评价表


本文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课题“我国中小学校因材施教落实机制及制度体系建设实验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芦咏莉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梁华培、李玉新均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3年第15-16期,原标题为《识材、育材、评材:因材施教的创新性发展》文章作者|芦咏莉、梁华培、李玉新责任编辑|陶玉祥微信编辑|陶玉祥

推荐阅读

学科实践如何场景化?这所学校打造“乐学教室”为学科实践提供新范式 | 关注
高书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教育强国建设大家谈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在教育系统引发热烈反响|关注
教师,在生命中刻痕的人|人民微评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3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