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提灯引路,诗意为师:一位教师的心灵“追光”之旅 | 荐读

高敏敏 人民教育 2024-04-05


民小编说

教育的道路是漫长的。对于学生来说,“十年苦读”或许能成为求学之路的概括,而教师面对的则是更加长久的数十年间对学科的持续深入研究和对学生的殷切关怀。如何在漫长的教育教学之旅上找到教师追求的价值,保持一颗对教育满怀热忱的进取之心?一起来看这篇文章的分享——


教育,这个神圣而又沉甸甸的词汇,一向植根于深层的情感。教书育人不只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定义,它更像是一种诗意的栖居。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生命旅程中,每位教育者都成为一盏指路明灯,既为学生导航,也为自己的心灵找到宁静之地。


本文将以“提灯引路,诗意为师”为核心,进行一次涵盖教育、成长、智慧、仁爱等多维度的心灵之旅。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教育情境中保持初心?如何在各种压力和期待中找到平衡?如何在面对挑战和困扰时依然能向前进取?以及如何在遵循常规和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和突破?这些都是每一位教育人需要探索的问题。


01

十年踪迹十年心:笃定教育的初心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对于每一名教育者而言,教育的初心远不止于传授知识或提高分数,而是要开展涵盖智力、情感和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培养。这份初心起初可能简单纯粹,但它如同火种,小却坚定。


这份火种式的初心是每个教育者心中不灭的火炬,它在波折和困惑中照亮前行的道路。它是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迭代和完善自己教学方法的动力,是在面对学生困惑、家长压力或社会变迁时,让他们始终保持教育情怀和职业操守的内在支撑。


随着教育环境多样性的提升,这份初心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不断地调整优化。但无论如何,它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通过教育为每一个学生赋能,让他们具备不仅能与当下相协调,还能适应未来变化的各种能力和素养。


为了维系这份初心,持续的自我反思和更新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仅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反思,更是对教育目的和社会责任的深度思考。通过这样不断地内外审视,教育者才能在持久的教学生涯中保持热忱,不断接近或是重新定义他们心中的“教育之美”。


02

只缘身在此山中:自我和解的宽心


教育是一场挑战和机遇并存的长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引者也是参与者。为了在这复杂的环境中站稳脚跟,一种宽容和自我接纳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这不是短暂的自我安慰,而是长期的心理建设。遇到困惑和压力时,教师要会从过去的经验中找到动力和信心。


教师应当明白,教育不只是把知识教授给学生,同样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因此,开放和多元的教育观念尤为重要。教育是动态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寻找教与学之间的最佳平衡。


这样的心态并不意味着对不足的忽视,而是意在促使我们追求更高的教育目标。每一步前进都可能带来新的启示,每一次自我和解都能深化我们对教育的理解。


总体来说,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我们以宽心和诗意的态度去面对。这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找到个人成长的动力,也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宽容的教育环境,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在面对教育挑战时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03

吹尽狂沙始到金:向上进取的恒心


在教育这条充满“风浪”的航道中,恒心是指路明灯,也是乘风破浪的动力。教育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需要耐力和毅力去坚持的马拉松。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如同狂沙般的考验,每一粒沙都可能是教育者和学生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面对教育中复杂多变的挑战,持之以恒不仅意味着不断地实验并改进教学方法,更意味着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言放弃,坚持到底。这种恒心往往表现为一种长期的承诺: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改变,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对教育和学生的责任与热情。


教育之旅中的每一次困难和挫折都像是一场“沙尘暴”,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在风沙吹尽之后找到那份教育的“真金”。它可能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成功,也可能是一个在学生心中被点亮的火种。不论形式如何,这份“真金”都是对恒心的最好证明。



04

峰峦拥翠路尽开:大胆破局的巧心


教育之路如同崎岖的山脉,充满无数未知与可能。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在部分情况下可能难以适应每位学生独特的个性和需求。因此,敢于破局,愿意尝试创新的教学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走出教室,拥抱生活和大自然,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还能培养他们从多个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跳出传统框架的尝试,虽然可能会挑战现有的教育方法,但更多时候却能激发出学生更多样化的思考。


对于教育者而言,处理每一个教育问题就像解开一个个谜题,需要巧妙和创意。成功的破局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进个人和集体的进步。因此,教育者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就像攀登山峰一样,每到达一个新的高度,都能看到更广阔、更美丽的风景。


05

青出于蓝胜于蓝:创造价值的专心


教育更为关键的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意,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样的教育理念类似于山涧的流水,其最终目标是汇入更宽广的江海。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育者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比如,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引入项目式学习、分组合作或者场景模拟等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知识,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当学生因为这些方法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甚至有时超过教师,这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成功,因为这恰好证明了教育者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内心的创造力和求知欲。


维持教育热忱并追求更高的教学境界是一种必然选择。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拥有一颗专注和坚定的心,对于教育者和学生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样的教育不仅体现在教与学的具体过程中,它更是一种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成熟的追求,是专注于创造教育价值的体现。


06

千千晚星伴月行:永远于途的仁心


在教育这一崇高的事业中,仁心不仅是教育者的内在驱动,更是影响教育质量和深度的重要因素。它如同夜空中的明星,照亮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前行的道路,发挥稳定而恒久的导向作用。


仁心应融入到教育的全局观念中,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或策略的一部分。仁心的核心在于超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福祉。这种仁心通常表现为一种持久和深远的关心:对学生的个人成长、情感需求、甚至他们未来的生活轨迹都给予持续的关注。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仁心的体现可能是细致入微的:从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和尊重,到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再到对课后反馈的及时关注和支持。这样的仁心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也能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播下仁爱和善良的种子。


在以诗意构建、以仁心引路的教育之旅上,每一步都像是一行充满深意的诗句。不仅为教育工作者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是对教育职责的深刻理解,更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愿景。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文章作者|高敏敏微信编辑|谭希、实习编辑 贾舒婷

推荐阅读

两种使命、三个能力,站在教育家的高度思考怎样做一名幸福的班主任 | 观点
张炜:强国建设背景下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要义|教育强国建设大家谈
看一看、演一演、写一写,构筑学生安全屏障 | 大家讲安全
程斯辉: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内生力量|弘扬教育家精神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3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