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DEA | 麟角设计: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在乎“永恒的感官”也聚焦“思想的抽象”

时境建筑 2024-04-04

Editor's Note

感谢麟角设计对我们时境建筑的合伙人卜骁骏和张继元的采访报道,概述了时境建筑自成立以来设计的几个代表性的建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麟角LINJOY Author 小麟




——



——

哈佛大学MArch II建筑学硕士

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

美国纽约州注册建筑师

其建筑实践聚焦材料、建构和建筑体验间的联系

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硕士

库珀联盟Irwin S. Chanin建筑学院建筑学学士

纽约注册建筑师、英国RIBA建筑师协会认证会员

擅长于以艺术的手法对特有的基地文脉

进行挖掘与再创作
从抽象的诗意中传达对人文与社会的关怀 
他们保持着极高的热情探索当代建筑语言的边界
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批判性分析

并致力于打造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建筑师形象

作品曾荣获德国国家设计奖、美国Best Of Year、

美国AIA上海分会、纽约分会建筑大奖等国际奖项

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更被建筑大师安藤忠雄

选中登上了《Domus》杂志2021年首刊 

他们是Atelier Alter Architects时境建筑

创始合伙人&主创设计师

卜骁骏 & 张继元

 




01.

双建筑师身份

和而不同 彼此成就 强强联手


当我们谈论建筑师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建筑师,仿佛总会一下子带你走进一个宏大的场景体系当中,我们仰望穹顶,感受结构与空间带来的新鲜感、体验感。当然,建筑师的使命也远不止“建造一栋房子”那么简单,如何感受建筑设计的魅力与责任,从张继元、卜骁骏这两位建筑师的故事里,或许可以打开一个新的思路。


在接受采访时,张继元坦然一个团队里很少出现两位建筑师:“很多时候,建筑师之间相处需要长久磨合,因为他们不停地去捍卫自己的作品,与各方抗争,最终形成的方案也好、作品也好,不单是满足了建筑师个人的愿望,其实也满足了各方的诉求。”

学生时代就携手的张继元和卜骁骏,有一套异常和谐的相处模式,他们不仅是工作的伙伴,也是生活里的伴侣。家庭和事业的界限在他们的生活领域里其实并不清晰,但他们显然并不排斥这种状态,因为目标一致,所以给予对方最大程度的信任,遇到的问题,一样一样去克服。

▲ 时境最新作品「大理变压剧场」


▲ 获多项国际大奖的「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


作为年轻一代的建筑师,他们显然找到了最契合的节奏,在十几个项目并行的工作状态下,他们疯狂地在接受挑战,却冷静地注视着漫长时间里不断进步升级的自己。即便是商业项目,他们也要拿出世界级的标准来做。两个工作狂,付出的工作时间都是别人的双倍,甚至总是笑谈:“我们俩是四个人!”

▲ 时境最新作品「大理变压剧场」


所以,他们可以在短短几年时间便产出那么多高品质的作品,不光在于同是哈佛毕业的学术背景,目标一致、砥砺协作、双倍努力……才是走得更远的重要原因。张继元相信:“我们一直在共同成长。我们来自不同的教育背景,对建筑的认知也许不同,但也共享这种混合的基因带来的社会影响力的扩散。”


而在卜骁骏看来,所谓的利益关系在他们二人眼里反而不再重要,他从“建筑师”这一身份中、从这段家庭关系中收获得远远更多:“以前是一个不那么自信的人,只是学习成绩很好而已。但是到了大学,开始跟自我的内心对话,并且做成作品,这个作品反过来又重新定义了我的个性,我获得的快乐在于,职业的选择对我的个性本身产生的自我实现感,让我变得越来越有力量。”


▲ 「英良石材档案馆」


张继元认为建筑师需要捍卫自己的作品,建筑师的魄力与控制力往往决定了作品的成败:“学习建筑之后,发现它是一个能够让你的抽象思维能力跟现实之间产生巨大互动的职业,有点像手工艺人,可是它更抽象、更能在社会层面上,集合人的欲望、经济、政治去物化一个东西,整个过程追求的是‘严肃的快乐’。”因为漫长的周期、频繁的变化、分散又具体的事务,以及各种各样关系的协调,也许会让他们成为“工地里最不受欢迎的人”,她笑言。


当卜骁骏很在乎“永恒的感官”时,张继元却聚焦“思想的抽象”,在需要做出决定的时候,她会快速抽取一个最贴近项目抽象现实的观点,而他则更擅长于战略、策略以及具体的物理操纵。但使命感,却是他们共同坚守的建筑理想原动力,大胆而坚定、全身心投入到热爱的行业中,加之行业内最顶尖的设计力,他们把建筑视为终身事业。


▲ 艺术装置「书法中的异托邦所构筑的乌托邦」

通过建筑,为大家带来文化层面的理解或精神层面的觉醒,成为了他们所坚信的、建筑师有必要去完成的责任。正是这份使命感让他们把建筑当成一门学问去不断深究,为大家呈现了设计师不多见的理性面。和而不同,彼此成就、强强联手,这正是理想中的相处状态!张继元和卜骁骏发现彼此优势,以作品为核心,不为生活琐事抱怨,最大化调动资源,相信直觉与内心,不断修正,因此得以在时境建筑事务所中以“双建筑师”的身份不断精彩走下去。




02.

双城记

成为用“文脉”讲故事的人


曲靖博物馆,是他们在国内打响名号的第一站。项目落成之后,两个人围着整座博物馆四处看,开心得像小孩子,电子模型被真实呈现,将那个最原始的、最微弱的理念变成现实。他们最开始的设想就是观者能够站在博物馆里,把自己置身于整个历史当中,也变成历史的一部分,看到这座城市的变迁。

▲ 「曲靖博物馆」整体外观

用理性要求自己,把感性留给观众。这是属于建筑师张继元的温柔,她希望自己是那个探讨建筑文学性的人。在过去那个重资产、重投资、重物质的时代,如果能盖一栋商业大厦,也许说明这个建筑师很棒。可是来到现在当下这个充斥着传播资讯的时代,大家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震撼心灵与聚焦目光的、忠实于项目基地建筑叙事的故事。他们一直在反思,也不停地在背后用建筑的叙事支撑起建筑的灵魂。

▲ 「曲靖博物馆」 入口

这也是为什么时境建筑的作品总能准确地捕捉到所处之地的历史风貌的秘诀,他们相信建筑可以对社会产生影响,并且能够参与到文化演进的过程当中,他们追求美,但更希望饱含文化,将其融入故事的一种深刻之美。“建筑本身的思想性很重要。如何做到空间、结构与哲学的三位一体,是我们建筑探索的主要方向。”

 「北京理工大学 文体中心」


文脉”成为其中关键的突破点:文脉可以分为物理上或形而下的文脉以及形而上的文脉,从物理上的文脉出发,他们会去考究它的日照、坡度、高差甚至交通路线等等;形而上的文脉则与文明挂钩。比如当地的文学、历史、艺术、政治关系等等,这些都是隐藏的文脉,所以他们总会相信一个地方物理层面的文脉和它的精神性质是结合在一起的,这通常被他们叫作“双城记”,因此大量的选择会从这个角度入手,这可以说是时境建筑的DNA。

 「北京理工大学 文体中心」结构外观

相较于从古至今讲线性历史,张继元还是更相信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理论:过去像沙漏一样流到现在、然后流向未来,经历过的事情其实会不断地以记忆的方式累积到现在的每一个动作。他们将这种对时间的理解熔铸到对建筑的表达当中,打造属于这个地域的独一无二的建筑,让其间既有历史的记忆,又有当下的继承。是他们送给一个地方、一个时代、一群居民的礼物。

 「北京理工大学 文体中心」局部


他们非常享受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在被问到哪个项目令他们感到尤为艰难时,北京理工大学文体中心成了不二之选,“这个项目一共花了7年时间,也许它不是最具革命性的,但确实是独特,甲方支持我们,也相信最初的设想,并且愿意协助我们去克服困难。这个项目的复杂性,来自于其中繁多的设计点。”


 「北京理工大学 文体中心」内部


作为教育类的项目,这对于张继元和卜骁骏来说,等同于去完成社会契约的一部分,他们希翼通过这个项目,给出一个新型大学、新型的互动方案。通过一个空间,让人和人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沟通交流,打开所有交流层面的壁垒和障碍,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03.

双重信念

良好的栖身之地 更要庇护人类精神


他们的作品始终围绕着“城市”展开,将建筑所在地的历史文化作为创作的核心内容。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填补人类的精神空缺。他们关心城市,关心它的大众心理以及大众意识的觉醒。

比如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项目,他们始终在思索如何从超现实主义的角度,运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探讨这个课题:探讨如何从精神层面、从人的潜意识层面重新定义建筑。时境建筑的诸多项目,实际上探讨着同一个课题,从始至终,他们都没有急于走进任何一种建筑语言的定义里面,更不必去抄袭其他的建筑语言。

▲ 「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

致力于探索人类潜意识心理的超现实主义,与历史上的建筑师们对现实与理想的探索、对环境与空间的塑造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共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Giorgio de Chirico运用超现实主义的“理想城市”理念,设计建造了一座梦幻的城市空间。1924年,André Breton写出了超现实主义宣言(Surrealist Manifesto),希望能够借此打破理想与现实、客观与主观之间的分歧,这也为当时的建筑理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照。20世纪初,建筑师Frederick Kiesler开启了他最为知名的项目“无止尽住宅(Endless House)”。Kiesler认为,“雕塑、绘画、建筑并不应该成为人类艺术与生活的分隔媒介,它们存在的目的是将理想与现实结合在一起。”

▲ 「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


超现实主义直到现在都在影响着建筑,对现实社会的重新思考、对理想世界的打造,也推动着建筑师们不断向前探索。时境建筑的作品便大多呈现一种介于现实与梦幻之间的连接,流畅的曲线、交错的空间,呈现一种似是而非的建筑语言。张继元相信:建筑是庇护人类精神的场所 。所以他们的项目,从迪拜中国企业联合馆、五里春秋泛文化艺术中心、北理工文体中心、大理变压剧场,到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等等,都是在尽可能地体现建筑本身的精神性。

▲ 「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

张继元忆起:“我们在做英良石材自然博物馆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感觉像在做一个教堂。不管是我们过去在做的是怎样的建筑体裁,我们更愿意走出一条适合我们性格的路,学科本身赋予我们的技术层面的能力实际并不能满足我们对建筑本身的精神性追求。大家在认识某个项目的时候往往关注的是什么?它的形式或者表现力最外露的部分?但我们最看重的其实是抽象的剖面关系,这会让空间和空间之中有透明性和交流性,那就意味着思想的流通也是透明的。

▲ 「五里春秋泛文化艺术中心」

五里春秋泛文化艺术中心,无疑是时境建筑在精神性探索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其所处位置被北京的西山景观所包围,他们试图由此来创造一个建筑、景观、室内三位一体的设计建造,本着其自身得天独厚的环境基础,继而做一个关于“家”的项目。其实张继元和卜骁骏最初的想法就是参考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围绕着火源进行生活的简单概念,“以火聚合”的形式打造现代城市的家,也是城市中的精神家园。


▲ 「五里春秋泛文化艺术中心」庭院

可以说:二人的设计范围不仅局限于大公共建筑造型、空间及室内设计,建筑外墙、结构以及对材料的革新性使用,还擅于把握不同的尺度,在真实的构筑中,面对场地的改变,保持乐观的态度去进行艺术的创作。特别是从中国的历史、艺术和山水人文之中探寻其灵感,从而传达出具有冲击力而赋予人性化的美感。


▲ 「五里春秋泛文化艺术中心」内部空间

在云南大理,时境建筑最新打造的大理变压剧场,被大家称为一座“跨界体”,融合戏剧、新媒体、舞美、展陈、声学等多类别领域。不仅从功能上颠覆了以往传统的建筑,他们从一个犹如”城市剧场”的看与被看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建筑和功能的关系,探讨新的空间类型。设计理念来源于美国社会哲学家Lewis Mumford曾说过的:“The city is the museum, and the museum is the city。”城市是一座博物馆,博物馆就是一座城。

▲ 「大理变压剧场」

卜骁骏也认定:建筑师可以常常跳脱、跨界到更广泛的艺术领域,融合于影像、装置、美学……就像在坪山美术馆展出的“三秒钟的超现实城市”,则是使用更加艺术化的手法进行的关于超现实主义空间的探讨。

艺术装置「三秒钟的超现实城市」

多组合的亚克力方盒,仿若一个个微观缩影,非线性的交织叙事,打碎后重组在一起,碰撞出新的视觉灵感。时间和空间的压缩仿佛是贯穿城市或生活的剖面,塑造了城市虚幻的精神与物理的空间。

▲ 卜骁骏摄影作品

据说,这些展览中的影像记录,甚至项目的空间图片,大多都是卜骁骏自己亲自拍摄,他们更愿意尝试一切无限可能。在被问到最想去哪里做建筑时,卜骁骏提起那个位于中国东南部的小岛:“北麂岛给我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那年造访时就想在那里做一个‘漂浮的房子’,探索‘空的万象’。”

如此看来,繁华都市和梦幻岛,皆在他们心中。





感谢卜骁骏 & 张继元老师接受麟角专访

文中图片版权归 

时境建筑设计事务所

撰文 / 陈萧音   统筹 / ZEN

  




垂询:info@atelieraltercn.com

工作:hr@atelieraltercn.com

网站:  http://atelieraltercn.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