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田野02-焦点小组操作中的困扰

小卡 社工学生小卡 2020-08-25

实践总能带来一些特别具体的困惑。


之前写过一个从参与观察到焦点小组(点击可查看原文),今天找到一本名为《焦点团体:应用研究实践指南》的书,做了事情再看书就比较好对话。




焦点小组这个方法不是一开始就要用然后去依葫芦画瓢的,而是做着做着发现好像是这么回事然后去进一步调整的。因为我很想去了解关于抑郁症不同人群不同的观点,所以这个方法再合适不过。从去年到现在,断断续续做了一些。


比较好的事情是我一直避免把这些活动做成病友会,讨论气氛都还凑合,也达到了预期结果。但也有一些小困扰。


首先是不太能筛选参与者,我在学校里做的少,在社会上做得多。没有比较合理的身份来增加可信度,也无法提供奖励,平时都是以纪录片拍摄者/对XX感兴趣的社工研究生这种身份出现的。即便使用浏览量大的那些自媒体帮忙,也只能得到有限的参与人数,别说筛选了,有人来就很不错。有时候直到做小组的那一刻才知道来参加的人是什么情况,对参与者的了解极其有限。即便少数时候预知到讨论环节里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的观点,出现参与者互相对抗的局面,也会把他们聚在一起来讨论。同时,出于自负和私心,我也会有“这样的讨论也是可以试试的”想法。


当然我们是可以规规矩矩地在招募的时候就把条件一二三列出来同时反复强调活动的性质和目的,但那样也有可能出现弄巧成拙的局面。把人家吓跑了不说,还有可能让人浑身不自在。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跟社院学生似的在成为被调查对象这件事情上面训练有素。不管是出于所谓的研究目的还是出于个人的喜好,我都愿意对大家说,这是一次有组织的聊天,说的时候是闲聊、茶话,实际操作的时候组织者依然有很大的主动权。同时参与者有先来后到,我就抓紧时间沟通让自己有个底。


实际上就算规规矩矩照着教科书来,也依然会出现,人家看到名字就来了,人家把你的活动当做救命稻草。参与者始终沉默,参与者情绪失控,对于想进行“完美讨论”的人来说是坏事,对于想接近事情全貌或者相对真实的人来说,也许反而有好处。对于其他参与者来说,可能会觉得被影响/感到尴尬。我的做法一般是集中处理一下,在团体讨论的时候惦记着,讨论结束以后单独长谈。我做的活动里面也有过棘手的情况,本来目的肯定是没有达到,但是质性研究的魅力也在这,它不会是一个“坏数据”。



其次就是很经典的问题了,是做墙上苍蝇还是偶尔也蹦跶一下?因为这不是教育小组,我们的目的不是教育人们,更不是达成一致意见。但实话实话,我觉得我自己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去做“教育”这件事情。原因是这样的,很多人来不单单是想对话的,他们有问题,有需求,期待一个“专业答案”“权威意见”。就算来的人就是普通的吃瓜群众,也会在讨论中抛出一些问题。问到我头上的时候,我会实话实话我本人的想法或者把其他地方得到的信息转述。比如“我自己也很困惑,但是我之前听xx地方的xx医生说……”。多数时候,组织者因为在那个领域有了一些积累,可能是小组中信息量更大的,所以可以提供的东西更多,这也是事实。多多少少的,这个组织者的话语权也就更大,大家也就更爱听ta去说。个中平衡,十分微妙。我自己探索的比较理想的情况是给出一些角度,把一些问题再弹回给大家,让他们自己说,而在一些有必要澄清的地方适当的补充。如果真的觉得有些表达有必要,也可以就先说清楚了自己的初衷和接下来言论的主观性。


实际上参与者问问题是自然的,多数时候也是有益的。有的问题并不需要答案,只是情绪或者观点的表达。有的问题逻辑混乱,不适合现场花大量时间来澄清,推迟回答也是策略。在上次和同道读书会合作的那次直播里面,我就收到了具有挑衅性的问题,那时候我的感觉就是,对方只是想表达ta的专业知识和对我身份合法性的怀疑,并不真正在乎答案。




这两个月的话我会试着在校园里面做,然后会去多参考一下教科书和老师的意见,群体的同质性比较高,环境也熟悉,应该是和之前不一样的体验。


最后就是一个比较高兴的事情,就是焦点小组对社工学生来说算是比较容易上手且有效的一种方法,团体工作里面学的很多都用得上。开始说的那本书是有可取之处的,特别是后面对于该方法研究质量的回应可以帮助你面对答辩老师时多一点底气。


我把公众号当做自己的小课堂,你们是老师,除了今天说的这个我还想看一些关于扎根理论、行动研究、后现代社会工作这几个概念的东西,不知道你们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经验和见解,或者相关的好书,欢迎分享。


开学愉快!




相关文章

12个社工学生聊了一晚上抑郁症(一)

12个社工学生聊了一晚上抑郁症(二)

第一次做直播——假装是社工倡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