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社工教育?
·引子
如果我自己读书读得再长久一点,如果手头有能撑门面的文章,我也想写写我们需要怎样的社工科研。但是有多少底气做多少事儿。今天,借着先前的热点,还是写写自己最熟悉也是最有话可说的社工教育吧。
早年在人人网上老发社工的东西,后又做了公众号和B站up主,所以常有人找到我问以下这些问题:
学社工有什么用?
感觉这个专业很无聊怎么办?
我是调剂过来的,怎么培养对社工的兴趣?
我们学校社工很差,要怎么自我调适?
我想转专业,你有什么建议?
我要不要读研/保研?
我想出国跨专业学社工要怎么准备?
这个专业好棒,怎样能够接触更多呢?
除了最后两个是外专业同学的问题,前面的问题恐怕所有的社工学生多少都经历过。我往往是给他们以信心,告诉他们可能的出路,帮忙想最现实的解决办法,但是从来没有正面地和他们讨论过为什么他们会有这些感受和困惑。毋庸置疑,社工教育在里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社工教育长什么样?
社工教育是怎样的?先说说我自己经历的,11年上本科,12年专业分流进入社工,15年开始读社工研究生,17年毕业。在本科,课程内容包括:
高数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
社会/社工/心理/人类学概论课、
社会调查/统计等方法课、
各种xx社会学(如组织社会学、经济社会学)、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实务课、
社工理论/社会福利/社会政策/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等理论课、
各种xx社会工作(如矫治社工、家庭社工)、
800小时社工专业实习、
为期一周和社会学一起的农村调查、
面向全校的各类通识大课/小班研讨课/跨专业选修/思政课
……
专业课里给我最大帮助的是个案/小组/社工理论/实习。到研究生,跨专业课就少了,课程包括社工理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研究方法、社工伦理、宏观社工、高级社工实务、精神健康、性别研究、1000小时专业实习等。总的来说在具体教学内容上,研究生和本科阶段没有太大差异,另外可能是大班教学的原因,教学形式相对单一,课堂氛围比较一般。
研究生答辩那天,本科同学赶来旁听
这些课程是我上学时候的,后来又有了一些变化。纵向来说,在社工系的这些年,感觉好老师越来越少,学生热情越来越低(主动选社工的人在变少)。横向来说,相比其他开设社工的学校,我们院在本科阶段实务教学和学术资源上还是有很多优势(但随着师资调整和本科培养方案变化,下面所说的内容可能有变)。比如小组工作,是三门课的有机结合,一门课是大一的成长小组,学生作为组员参与到大三学长姐的小组当中;一门课是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轮流带小组学习小组工作的知识;另一部分也是实践,大三学生自己去设计成长小组方案带大一的新生。比如个案工作,我们需要去找模拟个案来做练习,每次对谈都需要记录下来在征得学生及其谈话对象同意之后老师会在课上讲评并让学生互评,具体到说话的用词、语气都会仔细讨论。我了解到有的学校的社工系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这两门课上,基本上是完全照本宣科,最后考试,学生在学完之后仍然不知道怎么做个案和如何带小组。但同样横向比较,我也会看到我自己受到的社工教育也存在着对外交流不足、实习质量不一、忽略社工研究、涉及领域有限、缺少跨学科视野等问题。
有的问题是普遍问题,并非一个人的锅。在此不多说。但有的问题不能完全怪体制,说一说也无妨,不局限于一校一系。有的学者,其背景和当下研究与社工没有任何关系,但也承担教学任务,在课上事不关己一般贬低社工行业;有的专家,其机构只是空壳,套白狼一般收获项目和专业影响力。你可能觉得我是太热爱这个专业所以特别敏感,其实并非如此,我能不讨厌这个专业正是因为已经把很多东西视而不见了,能够说出口的东西都是的的确确伤害到学生的东西。不是不够好,而是有的东西已经烂掉了。
·我自己经历过的痛苦
当时我自己是感觉已有的课程设置没有办法满足我,所以就开始了各种探索。本科的时候通过做社工社团给自己制造大量的校内外实践机会、增强专业信心,这个阶段院里支持很大,到了研究生阶段则跨专业选导师、长期校外做田野做服务。而贯穿始终的,是对于多学科知识海绵一样的拼命吸收和尽量多的和信任的老师交流。很多对社工的思考是从实践里面观察和发现的,在这个成长的过程里面,我常常陷入深深地自我怀疑。会有种错觉,就是我在做的事情非常孤独,没有人和我对话。不仅如此,还经常陷入合法性的质疑里面,我会感觉我做的和其他社工做的不一样,我会感觉自己是不是在瞎搞,会怀疑这样的瞎搞值不值得。我的痛苦一方面来自于我自己太在意外部评价,另一方面来自于专业教育本身的不足。
这些痛苦有关于研究方法的、有涉及服务手法的、有关于交叉领域创新的、有关于哲学基础、价值观和伦理的。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没有人对话。到了大三的时候我看英语文献稍微多一点了,就逐渐发现,我以为没人做的一些东西其实港台和国外都在做,而且有些我关注的话题,比如媒体与社会工作,也是国外社工界正在积极关注的热点,这样才稍微没有那么慌。像我这种情况可能唯一的需求就是学院不要管我就行。但这是退而求其次的话。正儿八经说的话,我会希望老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给到学生,希望方法课能够多一点贴合社工特点的研究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的从社会学拿来主义,希望实习机构可以自己选择而非在烂柿子里面挑,希望有更多实务经验或者理论素养足够的老师,希望哪怕这些什么都没有,至少也希望有一批信心和勇气兼备的同路人。
实际上,内地的社工教育发展并不平衡,区域差异很大。我所呈现的只是一个面向。在社工教育里面,专业排名和教学质量也并非对等,很多二本院校乃至职业学校在社工教育上面都不乏有亮点的探索。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包括,专业教育落后于职业发展、课程设置老旧、缺少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内容照搬西方和港台等。原因在此不做深究。只有一点想说,就是我发现做的好的往往是那些老师和学生结伴同行的。
·其他学生怎么看
自己说没意思,我围绕社工教育的主题采访了其他同学。以下是他们的观点:
我觉得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同学和好老师看待问题的关怀心和理解力吧,一种认知和意识上的影响,以前我是没有这种同理心或是人本主义的内驱性的。遗憾的是好的老师太少了,以及,没有申请去其他学校交换。
除了校园生活,人际交往,对于课程为数不多的记忆就是个案和团体课了。记忆点还是因为自己参与进去了,参与到和老师、同学的互动中。也不知道我现在人际互动的价值观是在那个时候就形成的呢,还是只是当时埋下了种子,在毕业后逐渐形成的呢?但不管怎样,我觉得那个时候的教育真的影响了我看他人以及世界的视角。
社工系和社工学生是社会学院的边缘。好的社工老师让我明白什么是舒服的师生关系,毕竟大多数时候,师生关系都是互相折磨,老师觉得学生在折磨自己,学生觉得老师在打压自己,边界把握不住,人际距离也很微妙。
——南大15届本科生小绿
研究生阶段实务一点也没学到。少数老师还挺好的,其他老师就着浅薄的课本空谈理论,老师设置不合理。希望能邀请港台实务老师来做系列讲课。老师联系的实务机构可以走心一点,是真正做服务的社工机构。希望老师上课贯穿案例。本科的话,哪哪儿都不行。
——南大17届研究生MSW呱呱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只说一点吧,就是过于自由。
所谓败也萧何:不清楚这是不是当前硕士教育常态,但就我能看到的,我们的MSW教育过于自由。一是上课太自由: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大多数人一入学就开始找实习,有些人整个学期不来上课,影响知识的系统积累,形成不了体系,论文做的很差。二是作业太自由:随便弄一些文字糊弄过去,直接影响最后毕业论文水平。三是导师管的太自由:在学生身上不花心思。老师不带着学生写文章、谈想法,交集都在报账上了。有些学生想参与到研究但最终还是成为老师的“办事员”。不能全怪学生,也不能全怪老师,这是个结构性问题。成也萧何从何谈起?自由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给了你一个自主选择研究方向的优势,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自由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
——南大17届MSW随来梭
想起了昨晚一位老师对近日闹闻的点评,觉得最好的事情之一大概是遇见过真的在做社工、推动社工发展、鼓励学生自由发展的老师,可惜最后他、他们都走了。想想最遗憾的可能是看起来有一批很厉害的师资,但事实上真正热爱或者看好社会工作发展前景的老师几乎没有。也许这也导致了经受了两年的MSW“浸泡”之后几乎没有人在从事这一工作这样一个结果。还有就是没有像样的实习、课程没有干货。
——17届MSW 阿飞的小蝴蝶
我那一届本科生,正儿八经拿着社工工资的只有一位在美国做社工的同学。而到了研究生阶段,出来做全职社工的还没有听说,去地产和公务员系统的多(公务员的工作不少和社工有交叉)。我做的事情和社工相关,但也不算是全职。去年十二月,我在地产行业盘算着离职的事情,那个月有两个研究生同学找我聊天,都说还想从事社工相关职业,都说想辞职,其中一位还想继续考博。这种聊天其实有点凄凉,大家都在自身难保的阶段,而且经历了反复的失望还仍然想做点社工的事情。当然我并没有那么悲观,投入一线也可能做了炮灰,不在其职不代表不谋其事,能看到很多毕业生做的事情会有社工味道。这两天在昆明大墨雨村,遇到了一位云大社工毕业的新村民,她做自然建筑做体验教育,收入和生活两不误。在看了很多可能性之后我会想,与其苛求说社工系里培养出多少全职社工,不如期待从社工系出来的人都能在相关领域成为发光的那一个。当然,目前来说,还差的很远。
·我们需要怎样的社工教育?
最后这段用来回答本文的标题:我们需要怎样的社工教育?我曾把这个问题发在公众号“社论前沿(微信号shelunqianyan)”的团队群里面,老师和同学们做了如下回答:
我们需要推崇科学的社工教育。证据为本,科学实践,以科学的理念和手段深入服务群体,检验服务有效性。
记得有个人大的面试官追问了一句:“你觉得你们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或者说理念是什么?”一瞬间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我常把专业价值观挂在嘴边,宣扬社会工作的价值所在,却一直不懂它的含义。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学习了六年专业知识,但是无法讲清楚价值观最基本的含义,挺可怕的。后来百度了一下,总结下来:于个体,关注需求,尊重差异,善于接纳,助人自助;于社会,追求正义,促进公平,人道主义。也就是说,社工不仅仅是帮助个体改变,更重要的是维护公平正义,承担起社会责任,从而推进全人类的解放和进步(这一点很容易被学校和机构忽略)。所以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机构实践,都无意识地忽略了专业本质和价值观,尤其是它宏观方面的意义。有时候我跟已经做社工的大学同学聊天的时,他们都觉得我太理想化了。他们工作的套路就是每天写材料/评估/做活动/投标,先不说有没有关注个人需求,一般都完全没有意识我们的社会责任(比如说帮助底层发声、促进公平与正义等)。总而言之,个人认为社工的教育还需要注重伦理、价值观,尤其是社会责任方面的。
我们需要把社工老师和社工学生都当成“人”的社工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中,学生不是完成就业率指标的数字,而是学会认识社会苦难和个人痛楚的探索者;老师不是教授技巧灌输知识的考试培训师,而是见证学生成长的陪伴者。社工学生有了反思、尊重、批判等作为人的体验,进而能在处处不把人的世界里,把彼此当人看。
我们需要不自我阉割和自我审查的社工教育,需要将理论和实践整合的,推动师生共同批判反思的社工教育,需要将学校、机构和服务使用者紧密联结的社工教育。
最后,说说我自己的答案:我们需要强化社工信念而非妄自菲薄自暴自弃的教育,我们需要不断反思研究方法和重视学术能力培养的社工教育,我们需要在大量实践中传达扎实服务技巧和辅导技术的社工教育,我们需要注重反思个人和社会关系而不是一味强调个人治疗的社工教育,我们需要扎根自身社会文化的社工教育,我们需要重拾社会公义的社工教育,我们需要勇敢为自己争取生存空间的社工教育,我们需要师生同行以社会工作为本位的社工教育。
学生其实很简单的,给点阳光就能灿烂很久。祝福那些在好年华里面和社会工作相遇的年轻人,如果不能开出花来至少也不至于熄灭火苗;祝福那些坚守社工信念在教学科研和实务领域不懈追求的社工老师,努力不被辜负;也祝福经历了多年磨砺如今从学步稚子长成少年模样的中国社会工作,珍重云和月,不负少年时。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后现代李尔王》
《本质与典范:社会工作的反思》
《坚守信念:写给社工学生的30封信》
《回归信念:社工信念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