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乙:每个艺术家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原点

目刻时光 2022-07-09



关注目刻时光公众号:优质文章每日推送,搜索mookmeart即可


十示。

一画三十年。

看似简单的形式发展成自由而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

不断对绘画本质进行深层追问。





十示。一画三十年。


9月底,丁乙去了纽约,那里有三个与他有关的展览。首先一个就是于9月29日在泰勒画廊(Timothy Taylor)开幕的个展“黑与白”,呈现了他近期连续创作的16件纸上作品。在6月,他的首次英国个展也在泰勒画廊呈现。


在“黑与白”个展开幕后,筹划已久、备受关注的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中国大展“世界剧场”也在10月6日拉开了帷幕。两幅丁乙于1991年创作的作品参加了此次展览。


而在于泰勒画廊开幕同一天,另有四幅丁乙的作品在抽象绘画大师肖恩·斯库利(Sean Scully)位于纽约切尔西的工作室展出。


丁乙,在2017年,以这样的方式回到大众视野。


以下正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许望。




丁乙


采访者:许望

受访者:丁乙


很少有人能把一件事坚持做三十年,当代艺术家丁乙是其中一位。在5月19日于伦敦泰勒画廊开幕的个展中,丁乙带去的仍是其最新创作的十示系列作品,而这一系列从1988年算起,已经创作了二十九年。


泰勒画廊呈现的七张作品中四张是绿色调,三张是红色调,从半浮雕到慢慢发散,从沉静到强烈的爆发力,各自独立的作品呈现出渐进的序列,在画廊方正的空间内呼应。在这些一眼难于理解的抽象画作背后,是丁乙近三十年的创作积淀。


泰勒画廊丁乙个展现场(2017年5):






1949年后的美术教育视野还不够开阔,直到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西方当代艺术随之引进,加速了年轻一代的思考,当代艺术也由此在中国萌芽,那也正是丁乙在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求学的年代。“那时我看到了美术史的案例,看到了曾经呈现过的东西,我意识到必须要找一条新的路,这条路区别于西方已经走过一百年的现代主义道路,又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


当时的中国没有纯粹的抽象艺术,更没有理性的抽象艺术,在丁乙1988年第一次用十示这样的名称和符号创作时,实际上是发出了自己的宣言,告诉世界,他从此以后要做一个理性的抽象艺术家,形式主义的抽象艺术家,做一个研究艺术本体的实验者,抽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态。“每个人都有辨识的经验,这些经验与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现实连接在一起。我用十示做题目,就是为了切断和观众之间的这种意象或经验的连接。”


最开始丁乙选择了一种非常理性,甚至冷漠的方式进行创作。他用尺和直线笔绘制出作品,用以区分当时主流的绘画艺术。“我甚至想做出不是人画的而是机器画出来的效果,我当时非常明确地要把艺术做得不像艺术。”


尽管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不太认可,认为丁乙的作品不像艺术,甚至惋惜丁乙走错了方向,但丁乙自己内心是坚定的。在阅读了多本现代艺术史书籍,看到了西方当代艺术百年进程后,他坚定地认为在进程的任何一端重新开始工作都是没有意义的,必须要找到一种新的角度来创作。


肖恩·斯库利工作室中展出的丁乙作品:




在古根海姆美术馆中国大展“世界剧场”中的作品:




最初丁乙执着于十示的精确性,将画铺在两条凳子上,俯身一笔笔勾勒,但这样的创作方式对健康的折耗很大。“几年下来腰就受不住了。”丁乙回忆道。于是他开始用更“口语化”的方式来创作,画面中仍然有块状重复单元的结构,但笔触更加随意了。


1998年是十示系列的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丁乙买了郊区的房子,工作室也在一起,于是他成天在工作室画画,也不太出门。那一年的上海双年展以水墨为主题,艺术评论家郑胜天告诉丁乙,他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发展变化的巨大能量,为什么艺术家们的作品却都是文文气气的没有去表现城市的变化?郑胜天说,1930年代的巴黎和当时的上海很像,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巴黎的艺术家们马上紧跟时代反映了城市的变迁。这番话一下子击中了丁乙。他租了苏州河边的工作室,从郊区出来,全身心地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变化,而这些感受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体现。“那时有了亮灯计划,像回到了旧上海,晚上仍然是不夜城。” 尽管丁乙的作品没有直接描摹出每条街道的样子,但他的画明显地变了。原来超平面的画开始有了空间立体感和光感,透视感越来越强,荧光色的加入也带来更强烈的观感冲击。


丁乙对色彩是有偏爱的,在长达12年的“荧光色时期”后,他曾经想要回归原点,并且创作了很多黑白灰的作品,但现在,那些鲜亮的色彩又回到了他的画布和木板上,用丁乙的话来说,实在是“憋不住”啊!


泰勒画廊个展“黑与白”现场图:







一年半前辞去做了二十多年的教职后,丁乙想的不是休息,而是自己终于有了完全可以控制的时间。他早上十点多到工作室,晚上十一点才离开,到家吃完晚饭后已经十二点,还要再画会儿小的纸上作品再休息。“有规律总是好的。”丁乙非常淡然地说,仿佛绘画本就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


记者:坚持自己的创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是如何有这样的耐心和决心的?


丁乙:我1993年就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但是我始终是边缘化的艺术家。国际巡回展览一年后寄来剪报,很奇怪的是剪报里没有我。那时候一些媒体用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做了封面,但没有我的。我的创作受众比较小,有人会觉得这不是看中国的合适窗口。


但这些事也帮助了我的创作,我看到这些寄回来的剪报里没有我时,就知道西方媒体是怎么来看待中国艺术的。我明白自己要更有耐力,我不是一个明星式的艺术家。我要耐得住,慢慢来。


记者:十示作为一个基本的单元,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丁乙:以前和现在的意义完全不一样。以前是要强调十示的无意义,当时的艺术都是意向的表达,要有指向,十示这个符号就切断了这种表达。现在我把十示看作一种笔触,我不会再讲白色或者红色的十示代表了什么,而是说这张整体的画代表了什么。


丁乙 作品:







记者:很多画家在画了很久之后,会选择尝试一下新媒体艺术,你对于新媒体艺术持怎样的态度?


丁乙:我觉得新媒体艺术当然是代表着这个时代的很多东西。我有一个老朋友旅法华人艺术家杜震君,他1980年代去巴黎,1990年代后期投入多媒体的创作潮流中。我曾经引进了他在中国的第一个展览,那个时候我觉得中国还没有这种东西。但现在我去问他,他会说,新媒体艺术有很多问题。技术的变迁非常快,很容易被淘汰,而且也养不活自己,很多大的想法都不能实现,没有机遇实现。


所以如果宏观地来看待,新媒体对社会是有促进和影响力的。但是它的持续性和能够走向未来的途径不是那么灿烂的,到达终点的方式也不那么可控。


记者:现在很多年轻人做新媒体艺术,绘画一定程度被冷落了,你怎么看这件事?


丁乙:这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西方自1970年代安迪·沃霍尔开始,市场就对绘画兴趣减弱。我觉得每个艺术家需要找到自己的原点。我自己经历了创作的三十年,会有很多感悟,这种感悟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是经历过后真实的东西。什么是适合你的,让你坚持下去的?是内心而不是外界的东西。我这样站着画一天是很舒服的,不厌烦的,是有激情的。很多年轻的艺术家不会,这是因人而异的。对我来说,绘画是直接的媒介,让观众感受到一瞬间的魅力。今天我已经对绘画和绘画的语言都有一种认识。你必须呕心沥血,自己沉浸在里面才能让人家沉浸。你如果想要偷懒草率,你的观众能感受到。新媒体艺术可以用声光电不断地刺激你,而绘画是一种更加慢的媒介,挂在美术馆里,慢慢散发魅力。卢浮宫里大师们的作品到今天都是永恒的美,一个是表达了时代气息,另一个是作品的张力超越时代,让人们不断地接受信息。我记得1980年代毕加索的原作来上海展览,我看着他的作品感觉脚底是震颤的,我感受到了作品里的震撼。


能够感动人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影像还是别的。今天的绘画越来越好玩,瞬间的好玩,但作为艺术家应当是有态度的,不为一时的潮流影响,应该想的是未来。我觉得感动人的追求是不会有错的。





关于艺术家


丁乙 ,1962年生于上海,1990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上海。

他被认为是中国抽象派画家中的先驱者,他也是第一个为世界顶级品牌爱玛仕设计丝巾的中国设计师。丁乙从80年代以来就一直描绘十字或米字格,他从极简主义的艺术观念出发,将重复性的劳作和无意识的心理体验凝结在画布上。他从色彩,笔触,材料质地等多方面在这一单纯的主题上发展出了一套丰富的表现方式。

他的作品在各个展览和机构中广泛展出,例如:威尼斯双年展(1993),横滨三年展(2001),和广州双年展(2002) 等等。

他以个性化的标志性风格,便是利用“十”字形的图案重复和细致地构造出他的画面。他的最简视觉理论似乎和其它的理论及相关主题都是对立的。在这里,绘画并非是幻想,也不是呈现其对象。通过系统地重复和利用“十”字形形成最为直接的视觉效果,丁乙探索出了一种抽象的审美学。有条理的抽象作法,重复图案里的变化,使他的作品在中肯的当代艺术抽象绘画里显得尤为迷人,并能引起人的好奇心。其作品中那些和谐一致的“十”字形元素把严谨和动态相互之间的复杂影响以视觉方式具象呈现了出来。





十字、米子格——丁已。

方格——蒙德里安。

很多艺术大师都有自己的视觉符号。


符号被认为是携带意义的感知。除去自然世界里存在着的,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也都有各自的代表性符号。


比如太阳、花朵,或者一条鲸鱼。

它们都有自己的故事,所承载的意义在各个时代都不一样。


而这些符号,就在这本《符号之书》里。



符号之书

The Book of Symbols; Reflections on Archetypal Images

符号图案艺术绘画历史 图案大全

进口英文原版



  • 810页,很厚。

  • 塔森出版社经典之作。进口,全英文。

  • 350篇文章,近800页彩图。

  • 性价比极高。


详情了解及购买请扫二维码:





延伸阅读:

感情是决定性的因素 | 马列维奇论至上主义

10年时间,花费5000万英镑,他的新作刷爆朋友圈!| 达明·赫斯特

艺术家的成功是什么? | 塔皮埃斯访谈

她用自己的身体来创作,赢得威尼斯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

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 波洛克

巴尔蒂斯论艺术





点击“阅读原文”,11月12日止,双十一艺栈满减优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