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校评价的变革:教育质量管理机制的重建——首届校长变革领导力论坛•分论坛精华分享④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1-05-26

人类酷爱确定性,但我们需要改变。

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当今世界,我们应对改变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变革、不断创新。

尤其在教育领域,变革与创新乃发展之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届校长变革领导力论坛在北京盛大举行了。

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位校长,怀揣着变革学校、创新教育的梦想,到北京来求取圆梦的真经。

2018年11月10日下午,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老师的主持下,“学校评价的变革:教育质量管理机制的重建”分论坛聚焦学校评价和教育质量,以调查数据和学校实践案例说话,从省级层面到区域改革、再到校级实践,由三位专家依次分享了浙江在教育质量管理方面的有益探索,最后由山西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卓玉先生做了精彩点评,指明了教育质量管理的改革方向。

主持嘉宾

分享嘉宾

点评嘉宾



张丰:教育质量管理机制重建——浙江在行动

学校教育评价中存在四个“过度”问题。

今天学校教育评价的问题,我说它是一个十分活跃但又十分严峻的话题。

为什么用这样一个词?大家肯定记忆犹新,习总书记在教师节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专门点到评价问题,他说:“有什么样的教育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其实这个背后是评价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是今天教育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而这个评价问题体现在哪里?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过度关注考试分数;过度依赖纸笔测验;过度采用横向比较;过度聚焦监测学生。其实这四个“过度”基本上把我们当前学校教育评价中最突出的问题概括在内。我们过于强调用横向比较的方式去产生教育发展的压力,我们过于依赖纸笔测验这种单一的形式,其实却是忽略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回顾新世纪我们国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关于评价问题的一步步前进,评价改革的关键是怎么样从以甄别选拔为主走向以诊断、改进为主。所以在国家2013年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努力以综合评价的思想为引领,聚焦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借“教育质量监测”从制度与技术两方面推动日常教育评价的改进。

区域性统考,何去何从?

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完善和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区域性学科“统测”工作的通知》(浙教基〔2014〕14号),要求各地控制区域性的文化课统考。为此,浙江省教研室开展区域教育质量管理机制调研,了解各地教育质量管理的经验与问题,重点研究区域性统考的现状与利弊。区域性统考,是通过统一的纸笔测试,形成学生、教师以及学校之间的横向比较。对于区域性统考,我们看到其实一线老师的认可情况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的一个问卷调查之后的统计。

 教师对区域性统考排名的看法

大家看到小学老师的认可系数是0.18,也就是说有1/6的小学老师认可用区域性统考来评价小学的教育质量,5/6的小学老师反对。初中的认可系数是0.45,代表的是什么?有2/3多一点的老师不认可用统考来评价学校。我们会看到其实基层是以反对为主的。

在我们看来,

·区域性统考是典型的简单化的管理方法。它促使人们窄化理解“质量”,将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复杂的教育教学活动归结于简单的学业分数,极易导致学校育人工作的“短路”。

·区域性统考是专业自信缺乏的控制性管理。因为管理者对教育教学过程没有把握,缺少专业指导的智慧,只好选择“压力传导”的策略。今天上午我们大会用了“引导”这个词,我很有同感。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控制性管理其实占主流,控制性管理要向指导性管理转变,事实上今天大会所创造的这个词传递了与我们一样的精神。

·区域性统考是一种结果导向的管理行为。助长了不论路径、不计成本、不顾规则地谋取高分的做法,成为“政绩思维”在教育管理中的集中体现。

·区域性统考本质上是下移责任的“懒政”行为。通过加强横向比较,在教育活动中推行工业化生产的指标管理,在强化下属责任的同时降低自己的责任承担。


区域性统考问题其实是考验区域教育决策者的立场,考验区域教育决策者的专业性以及其对科学发展的践行情况。我们千万要杜绝以经济社会管理的政绩思维来看待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做法和行为。讲到了这里,我想起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经讲过的一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这句话其实不仅仅是关于环保工作的一句话,也是指导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理论武器,是我们教育强国战略的核心原则。我们在强调教育发展的时候也要认真地体会这句话,体会“两山”理论的深刻意义。我们建议各级政府将在发展教育中的责任主要放在教育发展环境的建设上,建立教育生态视角的区域教育发展评估,通过有结构意义的教育质量引导区域教育的整体协调发展,进一步强调教育发展的民生意义与群众立场,指导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蒋德仁:学习质量调查——区域性统考的转型

通过反思,我们认为区域性的统考更多的是基于管理立场,怎么样把管理立场提升为学生立场?我们就想从学校或者说区域层面通过学生学习质量调查这个方式来弥补区域性统考的不足,来发挥区域性统考的一些优势。

总体来说,我们是将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这种模式应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比较精准地开发工具去收集信息。紧接着我们在大数据背景下做一些诊断,最后再将这个结果给学校使用或者说再指导学校使用。整个是一个循环,这是常态下的一种运作。这种常态运作就是学习质量调查。相比传统的评价方式,学习质量调查在关注维度、评价方式、目的和功能、技术方法、运作机制等方面的关注点都有所不同。

比如在功能方面,学习质量调查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来区域性的统考更多的功能是一种压力的传递,而学习质量调查更多的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定期或不定期地收集信息,为学校的精准诊断提供帮助。比如说有一两所学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孩子睡眠时间少。现在一说睡眠时间少好像就要让老师背黑锅,而我们通过二次调查发现原来其中一所学校是因为学区设置不合理,每天上学路上花的时间很长,而另一所学校是网络公司为它提供一个刷作业的软件,学生9点半睡觉,11点还起来刷作业,因为能够得到奖励。学校通过这种外部动机来刺激学生学习,显然不合理。那么通过调查把这些数据反馈给学校,学校马上就整改,学区的事情被反馈给教育行政部门后也马上得到调整。通过二次的建构给学校、给老师、给学生一个协同建构的过程。

伍小斌:突出“过程质量”改革学校教学评价机制的探索

2012年底我们启动了课程教学改革,2013年起杭州市江干区建立了区域性统考转型与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对接模型,在区域调查基础上通过校本学习的诊断聚焦学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问题,然后通过教师观念的转变以及学生的转变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

以下是我们对区域学习质量调查反馈信息所进行的解析,与大家分享。

完成老师布置作业时间1—2小时比例越高,学业水平越好。

完成老师布置作业时间2小时以上比例越高,学业水平越差。

每天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的比例越高,学业水平越好。

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生的沟通与合作状况呈显著正相关。

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生的高阶思维状况呈显著正相关。

我们今年第一次尝试班级自命题的实践,打算每年组织一次班级自命题的研修。怎么操作呢?备课组每位老师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情况自行命题,每个班级的卷子要求至少有50%的题目是自编或者改编的,当然其他的题目如果是原题要注明出处,保留整个命题的痕迹。各班自习思考结束以后一起参加命题的研讨。每位老师结合自己及同伴的试卷进行评价和交流,在相互分享的过程中,老师们能从中反思自身命题的缺陷和不足,也为改进命题提供了可能。当然同时也促进了老师对课堂学科教学的思考,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

同时我们借鉴命题技术开发校本作业。在推进命题研修的过程中老师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考一致的重要性,而每日的常规作业是评价学生每天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学什么和怎么学是教学的本原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在教学管理中这两者可以聚焦于作业。所以为了聚焦提升作业的有效性,我们学校借鉴命题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发并不断优化我们的校本作业。

张卓玉:  命题变革趋势——“从记住什么到能做什么”

我这样概括变革的大趋势,一个是深化人文精神,再一个是深化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如果我们找关键词的话今天上午美国专家布鲁斯和我们中国的校长团队,就“领导”这个词做了一个调整,改为“引领”,非常好!这就是人文精神在教育管理培训过程中的重要体现。而参与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这次会议在这方面体现得非常非常好!

科学精神的最大特点不是靠感觉、不是笼统地来讲命题,一定要把一个问题分析到几个点上。科学要靠工具和技术,今天一整天的大会我觉得都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上午美国专家布鲁斯在《学校变革,我们一起来》这本书里面提供了58种工具,有了这58种工具,当我们有了想法、做出了决策后,我们要把决策落在实处就不是单凭热情了。现在我们的问题就是什么都单凭热情,有精神就行。事实上我们更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决策、我们的想法、我们的精神落在实处。这一点太重要了。

整个命题改革大趋势我总结为一句话:从记住什么到能做什么。全世界都在往这个方向走。尽管我们的中考、高考试题改革的力度还有很大的空间,但是事实上大家都在探索,都是往这个方向走。就是要给学生一个任务,考查学生能做什么,在做什么的过程中看学生的能力。很感谢浙江团队给我们提供的关于这方面的系统性思考。

从浙江的经验来讲,要鼓励引导一线老师学会命题。为什么我们要引导一线老师命题?第一,一线老师学会命题才能看懂中考高考题。一个不会命题或者没有命题经验的老师拿到中考高考题根本看不懂。对于一份高水平的试题,要真正读懂是很难的。教研组通过认真研究,开展三五次活动,能把命题立意吃透、题型吃透、情景吃透、任务吃透就非常了不起了。那么,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自己学会命题,自己学会命题才能看懂题。

我是在北师大中文系上的本科。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我们请了当时台湾很有名的一位古典文学教授给我们讲唐宋诗词。他在给我们讲的过程中说,同学们,你们缺一点东西,所以你们理解不到位,这一点东西是什么?就是你们不写唐宋诗词。这位教授本人是既能写诗也能写词的,他才知道怎么欣赏。所以,他就建议我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要试着写一下,不见得成为诗人,但是试着写一下才知道怎么理解诗和词。这与我们引导一线老师尝试去命题是同一个道理。

第二,学会命题才能理解课程标准的关键词。课程标准由许多关键词构成,这些词从字义上来讲老师们都理解。我举个例子,比如思维品质,那什么叫思维品质?如果你命过题,你才能真正理解这个词的概念,理解了这个概念你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去真正地落实这个概念。

所以,引导一线老师去学会命题,是浙江非常好的一种尝试。当然,一线老师的命题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命题肯定是有区别的,我们不是说要把所有的老师都培养成命题专家,而是要会理解题。




长按识别二维码获得学校变革相关图书与培训信息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相关书籍


敬请关注

引导改变教育

扫一扫

把您的需要告诉我们


往期文章

顾明远:新时代学校变革的方向

参与式领导力,助你从愿景走向行动

立足本来,面向未来:学校组织变革与共同体建设的道与路

李文长:中小学校长领导力新视野——全国教育大会对我们的启迪与思考

拥抱技术性与调适性挑战,是什么阻碍了我们面向未来?——首届校长变革领导力论坛•工作坊精华分享②

学校变革:培训者何为——首届校长变革领导力论坛•分论坛精华分享②

希贵:赋能,学校变革的时代选择

如何激活团队的学习力?——首届校长变革领导力论坛•工作坊精华分享③

课程领导力:校长的核心竞争力——首届校长变革领导力论坛•分论坛精华分享③


点击“阅读原文”去微商城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