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天山: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到二零二零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 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 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李克强总理指出:跳出贫困陷阱,根本要靠教育、靠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如何发挥教育事业在扶贫脱贫工作中的巨大作用?作为国内第一部教育扶贫理论专著,中国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曾天山所著的《教育扶贫的力量》一书,基于作者长期以来对教育扶贫问题进行的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结合作者担任教育部滇西扶贫挂职干部总领队、云南省大理州人民政府副州长从事扶贫开发的实践经验,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全面、深刻而富有建设性的回答,生动诠释了“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出真知”的研究路径。
《教育扶贫的力量》
曾天山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进入“微商城”购买图书!
内容简介:本书聚焦教育与扶贫的关系问题,分别从立足长远扶贫拔穷根(阶段)、知识改变命运(理论)、构建教育扶贫大格局(合力)、双管齐下教育扶贫(路径)、多措并举教育扶贫(模式)、教育扶贫效益巨大(成效)、教育扶贫久久为功(机制)、教育扶贫互学互鉴(国际)等方面,就如何充分发挥教育事业在扶贫工作中的关键作用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富有建设性的论述。
消除贫困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理想,是国际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经过国际社会坚持不懈的减贫努力,全球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从1981年的40%下降到2015年的9.6%(世界银行2015年统计,按每天生活费用低于1.9美元为标准,目前还有7.0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更加接近2030年终结贫困的历史性目标。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表示,持续大幅减贫的成果,归功于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的强劲经济增长,归功于教育卫生投资扩大和社会安全网的建立。有趣的是,在部分发展中国家减贫工作取得成效之时,发达国家贫困人数已经达到历史最高纪录,尤其是在欧洲。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2012年发达国家的贫困人数已超过3亿,这与过去几年移民到欧洲的大批难民有关,妇女和儿童是受贫困影响最严重的两大人群,在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半以上15岁以下的儿童生活在极端贫困和中度贫困状态中,发达国家约36%的儿童生活在相对贫困线以下。
中国扶贫开发为世界扶贫提供了成功案例。中国是世界上贫困人口基数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把扶贫作为执政为民的基础,发挥政治和制度优势,发扬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制定了三个扶贫战略规划,开启了扶贫开发新模式,积累了丰富的扶贫经验,扶贫开发不断取得新突破,累计有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至2017年底,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3%。中国也成为世界上最早满足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要求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中国扶贫理论也实现了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实事求是地回答了社会主义中国为什么存在贫困的问题;第二次飞跃是提出开发式扶贫是扶贫工作的一个根本性转变,是一个重大创造,这个方针必须长期坚持;第三次飞跃是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为党领导人民消除贫困的伟大实践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几代领导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科学地阐释了中国为什么存在贫困,以及如何消除贫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探索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有力指导了中国扶贫事业,并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2015年,中国进入脱贫攻坚的新阶段,国家出台瞄准中西部22个省份50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系列重大政策,确定了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伟业的发展目标。中国在充分认识贫困形成的内在机制的基础上,区分资源贫困、素质贫困和权利贫困等贫困类型,实施精准分类扶贫。在绝对贫困阶段,着力解决温饱问题,提供资源;在相对贫困阶段,着重发展良好教育服务,解决能力型贫困,为贫困人口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
遵循减贫规律精准扶贫。扶贫有内在的规律:一方面,发展可以带动减贫,经济增长是减贫的决定性力量;另一方面,减贫影响发展,贫困问题的结构化压力日益增大。贫困问题的复杂性、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脱贫任务的紧迫性,决定了减贫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减贫策略需要不断调整,逐步从救济帮扶转变为合作开发,扶贫开发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资源使用方式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扶贫开发模式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扶贫考评体系由侧重投入向主要考核脱贫成效转变。把教育作为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通过教育增强贫困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满足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需求。
经济增长是减贫的决定性力量。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突出重点,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在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教育普惠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对贫困人口实施特惠政策,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区分阶段,减贫受制于收益递减法则,最先受益的大多是最有条件改变贫困状态的贫困人口,等到仅剩少数深度贫困人口时,减贫会变得困难得多。一般来讲,扶贫难度先小后大,扶贫进程先快后慢,脱贫人口先多后少,扶贫成本先低后高。改革开放前7年,每年约有1.1亿人脱贫,从1985年至2000年的15年间,这一数字降至2600万人,2000年至2015年进一步降至略多于2200万人,此后,我国减贫目标确定为每年1000万人。2000年,央行为脱贫群体人均支出近48美元,到2010年达到150美元,目前已超过200美元。到2017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尚有3046万人,大部分属于深度贫困人口,扶贫成本快速上升。
教育扶贫是根本大计。贫困人口素质低下既是贫困的原因,也是贫困的结果,二者之间存在恶性循环机制。教育扶贫一方面扶教育之贫,补足教育质量短板,选择能力导向的教育模式,把信息化和国际化作为欠发达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两翼;另一方面又依靠教育扶贫,通过提升贫困人口知识能力水平帮助其脱贫致富。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教育扶贫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减轻经济负担,避免因学致贫;二是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避免因贫困而辍学,阻断贫困的代际转移;三是帮助扶贫对象学习掌握技术技能,脱贫致富。
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针对贫困人口普遍素质低、能力差的状况,教育扶贫应帮在点上、扶在根上。
教育扶贫是治本之策,教育扶贫主要面向农村,扶贫对象从农村贫困家庭转为其子女,着眼于青年劳动力。这种扶贫属于能力增进型造血式扶贫,是一项具有根本性、长远性的战略举措,不仅可以帮助千万农村贫困学生及其家庭脱贫致富,还有助于改变几代人的命运。
文章节选自《教育扶贫的力量》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微信编辑时文章略有删减。
往期文章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点击“阅读原文”去微商城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