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少年说》:振振有词的父母,和感受不到爱的孩子……

慢成长吉吉 慢成长 2020-08-20

慢成长

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围观吉吉的育儿日常

请加个人微信mancz001哦!


最近看湖南卫视的节目《少年说》,心塞到不行。抛开节目可能涉及的版权问题,孩子们还真是太少有机会,这么敞开心扉的、甚至站在天台上,大声和大人表达出真实的想法。


我尤其想说,从上一代到这一代,家长和老师们,竟然还是在踩那些“老坑”啊……


说说印象很深的几个对话吧:


01

有一种好,叫“我为了你好”


第一集第一个站上勇气台的大男孩,他吐槽妈妈的点很特别:“请你以后不要再让我吃苹果和鸡蛋了!”



原来,从小学起,他妈妈就强迫他每天吃个苹果;到中学后,又强迫他每天吃个鸡蛋,“虽然很有营养,可我这辈子都不想再吃了!”



但他妈妈的逻辑很神,觉得自己照顾得很到位,“你看你现在长那么帅……”



还有这个小学生,怯怯地站了上去,他要和妈妈说的是,“我有12个兴趣班,我好累,我可不可以不要上这么多?”



可他妈妈的第一反应,也是解释,“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让你有更多的快乐。”



有一种冷,叫你妈妈觉得你冷。

有一种快乐,叫你妈妈觉得你会快乐。

……


做父母不容易,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是从“爱”出发,就特别正义,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对孩子好呢?是让孩子能感受到这份爱——不压迫、不强制。如果孩子感受不到,你还不断的给予、强迫他接受,那不叫爱,叫累、叫负担。


02

双标:

对孩子要求多,对自己要求少


节目还有几处很写实,反应的是一个共性问题: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很爱和孩子讲条件——“我要求你什么,你必须做到;你要求我什么,那你必须达到怎样怎样的成绩。”


比如这个很喜欢跳舞的小姑娘,因为没考出妈妈满意的成绩,被禁止追求自己的爱好。她鼓足勇气希望妈妈答应自己继续练舞、她会努力,可妈妈却和菜市场买菜一样,和她“讨价还价”起来了:


“你考到年级前100,我就答应!”

“妈妈,太难了,200可以吗?”


“150……”


在孩子心中,或许有许多个“不平等条约”吧:


比如有个孩子很困惑:


“在学校,老师会说:学校就是我们的家。可是当我犯了错的时候,老师又会说,你以为学校是你的家啊!我想问李老师,学校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家?


玩手机也是,整天被大人说,然而,大人自己呢?


孩子:“为什么大人玩手机,对视力没有影响,小孩子玩手机,就对视力有影响呢?”

妈妈:“大人玩手机视力一样会差。”

孩子:“那你给我做个榜样,不要打麻将也不要玩手机啦!你一打麻将就打一天……”


怼得是不是很有逻辑


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在表达困惑、希望公平,而家长和老师,却总是喜欢借机去教育孩子:“你考好了我就答应你。”“那我答应你了你要做到什么呢?”




基于条件交换带来的自律,只能产生短期的效果。想让孩子去做什么,少叨叨,先问问自己做得怎么样。至少,理解一下孩子,不要觉得孩子就那么理所当然的能做到啊……


03

让孩子做得好,先让她感觉更差?


不被认同理解的孩子,到底有多受伤?


虽然节目中的很多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父母不再是自己第一亲密和需要的人,同龄人才是。但这并不等于孩子不需要父母的认可与接纳,孩子其实很敏感,他们想要被父母认可、被父母“看见”。


这段母女pk大战,看得我最感慨:


孩子大喊:“有一个人他十项全能,他什么都好,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是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会给我这么大的压力!因为我妈妈在对比!对比的是我那个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一、全联盟第一的闺蜜。”

“我妈妈老是说,你看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会和你做朋友?”


“妈妈,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


然而她被妈妈直接怼了回来,“我认为我是比较客观的……我觉得你没有领悟到重点,我是希望培养你好的习惯%……&*&¥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因为我认为在你的性格里头,其实你要不打击,你可能就……”



可是孩子很委屈,“我说了我不适合激将法,你们老是在这里打击我,我就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差。”



然而她又被妈妈怼了:“再反思一下,你答应我的,你都做到了吗?我提的要求,都是你能达到的。”


孩子哭了,“不要再说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妈妈继续在喋喋不休,“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是要拍一下……”


……



而“别人家的孩子”也有烦恼,都那么优秀了,她的妈妈还是会拿她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来比去,说她体育还很差……



让我想起了正面管教创始人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是从哪里得到的荒唐念头?认为要让孩子做得好,就要让她感觉更差?”


打击教育并不能使孩子振作、鼓励才是。



其实节目中反映出来的各式问题,归根究底,都是大人没有把孩子视作平等的个体去尊重、去爱护。


啥是平等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我家爷爷曾经困惑的问我,为什么他给小叶子买了很多零食、礼物,然而3岁的孩子却并不买账,平时不愿意听他的。


我说,那是因为,“您和她说话,大多数时候是居高临下的,要求、或者命令。”


其实要走进孩子的心很简单:要么孩子就当孩子、我们也去做孩子,蹲下来和她讲话、用童真的视角和孩子沟通;要么我们是大人,但把孩子的意见也当作是大人提出的,一样珍视、一样看待。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去纵容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而是我愿意尊重平等的与你就事论事,被这样对待的孩子,反而会更合作、更努力、更自律。



真的很希望,未来在这样的节目里,更多孩子喊出的不是压抑许久的控诉,而是属于青春少年本身的阳光与真挚。


孩子不是父母、老师、任何人的附属品——他们独一无二而闪闪发光。


去真正的“看见”孩子吧,哪怕只是尝试,而且,从他们小的时候,就开始。



——End——





- 作者介绍 -


吉吉,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愿与娃一起慢成长。微博/个人公众号:吉吉pure;微信:mancz001

现在关注“慢成长”,回复关键字,查看实用育儿知识:

【共情】“讨厌妈妈”,当孩子说了这样伤人的话,我该怎么办?

【鼓励】那年爸爸的一句话,让我从抑郁低谷中爬了起来

【情绪】那个孩子大闹时全程忍住没发脾气的妈妈,后来怎么样了?

【控制】不要再把我们儿时深恶痛绝的,加诸在我们的孩子身上

【惩罚】“孩子不听话,惩罚一顿就好了?”“呵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