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成长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我上周没更文。因为学校clinic interview的临床课做intensive week,类似集训,全天都做案例和技巧练习,强度非常大,同时还要完成其他课程的内容。我差不多早八点到晚八点都在学校。
我和吉吉说了这个情况后,她立刻说:“你别管了,有我呢。”暖得我不知道说什么好。然后周一就看到她写了那篇文章。大家知道我心里是什么感觉吧?能遇到这样好的同伴、朋友,真是三生有幸,也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和力量。吉吉说要把慢成长做成“百年老店”,好多读者也留言说要一起。真是把我看得眼泪汪汪。有你们在,我相信一定可以的!自从我去年说了自己被录取读心理学研究生的事后,就陆续有读者加我来咨询。这次吉吉发文后,又有不少人来问。有问教育的、心理学的,也有问留学和读研的。今天咱就小聊一下。
通过慢成长加我微信的主要是妈妈,有时也有姥姥、奶奶、爸爸。自从我读研后,越来越多未婚读者加我,甚至有些是在校生,真让我这个“老阿姨”受宠若惊,哈哈我很欣赏这些年轻人,他们思维开阔,甚至会关注我这样一个“育儿博主”,无非是因为求知若渴。就像这个98年的姑娘,说得非常对,学习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我在美国读研的班里,学生一共20多人(有时大家选课不同会浮动),光五十岁以上的“老阿姨”就有三个。我从来没听过她们说什么“我年纪大了,作业太多、太难,我完不成”、“我老了,记不住”、“我家里事情很多,所以我需要请假”……她们甚至比我们年轻人更认真,笔记做得更多,paper交得更早。我看到年纪可以做我妈的她们,对学业认真努力的样子,就觉得,我有什么借口说自己完不成?我有什么资格觉得自己不可以?她们读书也不是为了一纸学历。有的人有20多年的咨询经验,有的人已经是学校里的主管,有的人有多个学位在手。但她们依然选择回归校园,是为了继续丰盈自己。
例如我的同学J,即使身材胖胖的,也永远穿着精致:海军蓝的连衣裙、大红色的芭蕾鞋,手臂露出漂亮的纹身,耳朵上戴一排闪亮的耳钉,美甲是七彩的……五十多岁的她,依旧每天充满热情地打扮着自己。活到三十多岁,“几进几出”校园,对于“学习”这件事,我心里愈发明朗了——但成年后的终身学习,其实是一种态度,是谦卑,是乐观,是无论多大,我们对自己、对人生,依旧有所期待的体现。
当我第一次写自己的讣告
去年我选修了一门老龄人口心理的课程,其中一次作业是Your Ideal Obituary——“你的理想讣告”。老师希望我们通过写自己的讣告,去探索人生目标,进一步理解老年人的心理以及如何帮助他们。
起初,我觉得这个作业很痛苦,因为:首先它要求写很长;其次是被迫面对死亡这个话题,的确会让人有些伤感;然后是我一度觉得没什么可说的,我并不在乎身后名。
我不再去思索、规划自己这辈子都要完成哪些任务,而是怎么开心怎么写。例如:She has been full of energy throughout her life and has never stopped learning. She believed that the proudest experience was not to get a doctorate in psychology at the age of 40, but to learn to skateboard at the age of 33, and win the national longboard performance competition at the age of 38.“她一生都充满活力,从未停止过学习。她认为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不是在40岁时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而是在33岁开始学习滑板,并在38岁时赢得全国长板表演比赛。”看到这里,你们懂的,我简直是任凭自己神游太空了。后面那段我就不放英语原文了,翻译是:“事实上,她38岁开始学习舞蹈,43岁学的射箭,48岁学的日语,55岁学的钢琴,58岁开始学习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70岁时,她学习作曲,并在72岁时出版了她的第一张音乐专辑。”朋友看了我这篇讣告的草稿,笑着说:“我觉得你可以加一句:她85岁时学习冲浪,被浪拍死在沙滩上,结束了如此折腾的一生。”
玩笑归玩笑。在写这些的过程中,我忽然明白了自己的人生热情——不是在多少岁生孩子,在多少岁送孩子进入大学,在多少岁赚多少钱,而是能够不断学习,终生成长,让自己成为更有趣的人。
我们长大成年之后,尤其是有了家庭、孩子之后,似乎很少再问自己这句话了——我的梦想是什么?
我是在14岁那年决心要成为一名记者。于是高考后,本科、研究生都选择读新闻,23岁硕士毕业,在香港成了一名记者,一路做到了30岁。期间经历了去法国读书、回国、结婚、生女、在多个城市辗转……走到这里,忽然发现,似乎对全世界,包括我自己来说,我的未来不重要了——我已经实现了梦想,而家庭、孩子,才是未来。
但真的是这样吗?
家庭是人的集合体,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伸。所谓的家庭梦想,不正是由我们每个人的梦想组成的吗?
我始终相信,当一个家庭中,每个人的需求都获得满足,这个家庭才是健全的,才会共荣;当父母懂得什么是生命的完满,孩子才会有传承的榜样。
我也相信,人生并不是静止的,不是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公路,而是一条蜿蜒流动的河。我们在人生每个阶段,都可以有激起心中浪花的热情。
这些浪花不需要是什么惊天动地、很伟大的事情。但它能够维持你内心的愉悦,找到“自我”所承载的意义。
这些话看起来很宏大,其实很简单——找到你对生活的热情。它会时不时让你尝到生活中的那丝甜,让你获得继续前进的力量。
这些“热情”可能只是很小的事情:拍很美的旅行照片,挖掘好吃的美食,记录生活手帐……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找到它并且做下去,可能就会给你带来无限的收获和惊喜。我和吉吉共同的朋友小怡,爱吃、会吃、还会研究怎么让别人爱吃,走上了做菜的道路,不仅成了央视的美食嘉宾,还开了餐厅,出了席卷美食届的好书;
而今年国家地理全球摄影总冠军,获奖者是一位90后中国摄影师储卫民,他原本的专业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摄影以前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储卫民摄影作品
有的人可能会说,你说的这些都离我太遥远了,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些年好像除了孩子,我对别的没有热情。
有什么不可以呢?养育孩子,也可以是我们的热情啊。
一边自我精进,一边促进孩子的成长,这是何其幸运又幸福的一件事!
我们完全可以多一些自信,坚信自己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啊!
上周我在斯坦福大学精神与行为科学学院,和我的学姐、被誉为“中国正念推广第一人”的童慧琦老师见面。我们天南地北地闲聊,从心理学又谈到很多。最后我有感而发,说:“我真觉得,我选择学习心理学,是一个太正确的决定了!”
童老师立刻说,她也这么觉得。
是啊,因为学了心理,自己内心一直在获得疗愈和成长;和家人的关系少了矛盾,多了改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不同了;而且我还认识了许多内心温暖、有爱的朋友,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多力量。
其实,我从本科时就对心理学感兴趣,但一直没有系统学习。2012年被同学拉进“女童保护”公益组织,深深体会到对受害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援助的重要。2014年果果出生后,我越来越想学习心理学。先是在国内学习、考试,和吉吉一起每年参加阿德勒国际心理学会的学习,再到后来受到美国教授的鼓励,决心读研究生……其实一步一步,都是由那些小小的热情积攒而来。
亲爱的,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就是多给自己一些机会。相信自己的选择,未来的你一定会更好!
我从来不觉得,读个研有什么了不起,也不觉得自己是个励志偶像。我心里明白,其实大家在慢成长上,通过我或吉吉的文章认识的我们,或多或少会带着一些“美颜滤镜”。但如果这些故事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那么我觉得这是好事,我也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我一直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过去这几年,做过的人生中的几大抉择,事后都证明是非常正确的。包括结束海外生活,回国结婚生子,有了果果;包括创立了慢成长,并且邀请吉吉成为搭档;包括辞掉工作,全职做慢成长,认识了那么多读者;包括选择心理学,以及读研……
现在想想,或许人生中的这些选择,从来就没有对错,无非都是我们是否愿意相信,愿意坚持,愿意努力。
而我现在非常确定的是,因为有了慢成长,我更加愿意相信,愿意坚持,愿意努力。因为我要和吉吉一起,和大家一起,走得更长、更远。
毕竟,我们约好了,要做“百年老店”啊!后面的96年,很高兴有你陪伴!围观我俩的日常
记得添加我们的私人微信
添加时,请一定记得备注一个理由哈
👇👇
关注慢成长,还有更多吉吉和花时间用心写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