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成长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大家都知道,我正在读美国的研究生。昨天的儿童咨询课上有这么一个环节,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小组讨论的时候,一个同学分享了自己的worksheet,记录了和孩子互动的过程。这个记录的主题是Encourage,鼓励——观察孩子的行为,并用鼓励的方法对话,看看会产生什么效果。
这个分享确实很棒。同学记录了很多情景,以及和孩子对话时用到的鼓励的语言。例如,孩子不让大人拿东西,说:“你别碰我的东西,我自己拿!”严厉的家长可能会说:“不识好歹。”温和的家长可能会说:“那你随便吧。”而我们用鼓励的话来说,却可以是:“你想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啊。”我们和孩子之间不再是能量的对抗,也不是放任,孩子也能换个角度看自己的行为,甚至下次抱着更积极的心态去做事。
就在我兴冲冲一行一行看分享的时候,却隐隐感觉有些不对,但又说不清为什么。
但随着这些记录越滚越多,一页又一页翻过去,我忽然捕捉到了灵光乍现的那个点——
我发现同学将孩子所有激烈的、负面的表达,都变成了积极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语言,重新说一遍给孩子听。
例如,孩子拿着娃娃玩游戏,讲起虚构的情节:“我要给那些敌人下毒(Poison),把他们全部杀死(Kill)。”
如果孩子说:“我用一个炸弹丢下去,这些人都要死掉(Die)。”
乍看之下,这些话都没什么问题,甚至充满了“正能量”,但当它们累积很多的时候,感觉就不一样了。
于是我对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你是不是对负面词语比较敏感?”
同学们都好奇我为什么这么问,我大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因为我注意到,在长达几页的记录中,所有的负面词语都被‘翻译’成了正向词汇。”
我说:“你的语言反馈都很有技巧,也非常有启发,但有一个Tricky(棘手)的地方:当我们把所有负面表达都抹去的时候,相当于给了孩子一个暗示:负面情绪是错的,是不被允许的。”
同学M说:“的确,有时孩子说一些极端的词,例如下毒、杀掉、死,并不一定就是有恶意的,可能只是从哪里听来的,觉得新鲜。”
“是的。”我说, “有时可能是因为这些词,可以让自己觉得有力量(Powerful)。”
“我同意你的观点,你的话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同学S说,“我小时候就是这样,每当我对我妈说‘我生气了’,我妈都会说‘不,你没有生气,你只是有些敏感’,或者会说我‘你只是有些情绪化’。
但我有时我真的是非常、非常生气,她却一直否认,说‘你没有生气’。渐渐地,我对自己的认知产生了困惑,我也分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感觉了。
后来,大家都觉得我是个脾气非常好、性格很温和的人,但其实我也有难过、气愤的时候,却不知道怎么表达,只能自己消化,到现在都是这样。”
她的话让我们陷入了另一轮深思。我首先想起的当然还是果果。
后来我发现,老公也是这个态度,在家里遇到果果有时不愿意做什么,就耍小性子哭的情况,第一反应是:“你哭什么啊?哭不解决问题!”原本我以为,是因为我们是成年人,知道哭是没用的。但现在我却发现,哭并不是没用的,只是我们都没有耐心去正视情绪。
而事实上,学会理解和调控情绪(Understanding and Regulating Emotions),是童年早期心理发展(3~6岁)的一个重要部分。
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成长到3岁,从婴幼儿时期迈进了童年早期,很大的一个里程碑就是逐渐发展出社会性了。
咱们送孩子进幼儿园,其实就是帮助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帮助他们进入小朋友专属“社交圈”的第一步。
可想而知,这个时候孩子能认识情绪是多么重要。如果孩子能理解自己的情绪,就能更好地控制情绪,也会对别人的情绪更加敏感。
这会让孩子在社交中生活中更加顺利、更受欢迎,对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性格甚至各方面技能培养,都有好处。所以,国外许多幼儿园都会有情绪认知这样一课。果果的英语启蒙课上,第一课就是认识和表达各种情绪。老师会用对话和游戏方式,鼓励小朋友们回答:“How are you today?”孩子们虽然不识字,但可以运用各种表情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不仅在社交上,情绪认知在孩子自身智商和情商发展上也非常重要。
我是学心理的,最先要了解的,就是大脑结构和神经原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是用来调节人的情绪的部分。而当我们的情绪混乱,大脑信号的传递也会受阻,简单来说,就是无法进行理性的思考。Limbic System(边缘系统)所在位置,就是感觉和情绪的中枢,一旦这里受阻,大脑就无法再向上层Think Rationally(理性思考)的地方传递信号。
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人非常愤怒或者悲伤的时候,经常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和决定。而认识情绪,正是我们具备情绪调控能力的第一步。所以,在慢成长以前的文章中,我也总和大家说,学龄前阶段教孩子认识情绪的重要。
如果我们将孩子所有的负面表达,语言也好、哭闹也好,都有意转变成正向表达,是不是在灌输一个概念——负面情绪是不被允许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认知情绪的能力,管理情绪的能力,甚至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是不是会受影响呢?
在我眼里,孩子的情绪就像河流。河里发了洪水,我们可以筑高堤坝,但堵久了,水就会不可遏止地流出来,摧毁所有人。所以,疏导才是更好的方法。面对孩子发脾气、大哭,甚至诅咒骂人说“我恨你!”、“你去死!”这些激烈情绪,我发明了一个“四步法”,很好记:因为上课是有时限的,我们大人潜意识都觉得,时间宝贵,赶紧别哭了去做正事,结果反而愈演愈烈。
后来我反思,那时候如果停下来和她聊聊,花的时间其实并不比她一直闹别扭要多。所以,现在遇到果果闹脾气,只要不是类似差一分钟上不了飞机这种紧急场合,我都会在心里喊个“暂停”,告诉自己做好准备,把手头的活动停一下,认真交流。
果果现在5岁了,很少扔东西来发泄情绪。但两三岁的时候还满常见的,有时候拼个积木,反复倒塌,都会尖叫着推倒所有东西,甚至扔出去。而我会尊重她此时的情绪,就描述说,“你把玩具扔了,因为你真的很生气”;当她大哭的时候,我也客观说,“果果哭了,因为你很伤心”。我以前觉得,说出这些名词,这是很自然而然的一件事,后来在实际咨询中遇到许多例子,才发现真的有不少小朋友直到七八岁,还不知道自己是在“生气”、“难过”,因为没人告诉过他们。他们只是被喝止过“不许摔东西”、“不许大喊”、“不许打人”……甚至有时连这些行为的描述都是模糊的,例如“别胡闹!”
结果就是,孩子在家长看不到的地方,或者管不住自己的时候,继续这么做。所以,大家别小看这件简单的事。告诉孩子这些表达情绪的词真的很重要,因为它们都是抽象名词,对学龄前孩子来说,本就是不好理解的,更难自己归纳。果果现在很少扔东西发脾气,正和我从小教她认识情绪相关啊。它来自萨提亚家庭治疗,是一个隐喻,指人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深深隐藏在水面之下。
而“情绪冰山”是指,情绪(Emotions)和感受(Feelings)是两回事,情绪是冰山上露出来的,感受往往隐藏在下面。
还拿果果弹钢琴这事讲起,她在课上哭了,我们看到的情绪是“悲伤”(Sad),但其实她的感受是,因为总被老师纠正而感到“挫败”(Frustrated)。说个大家常见的场景:丈夫下班总是出去应酬,回家很晚,妻子向他表达不满,结果两个人大吵了一架。妻子表现出来的是“生气”(Angry),但其实她的感受可能是孤独(Alone),想要陪伴;或者是对婚姻关系的担心(Worried),而这担心背后是对婚姻破裂的“恐惧”(Fear)。丈夫表现出来的也是“生气”(Angry),但其实他的感受可能只是疲惫(Tired),想要休息,或者觉得被攻击(Attacked),而反击。在下面这张小朋友画的图里,描述了自己和母亲的争吵。她说自己一直有打扫房间,但总也无法达到妈妈的标准,于是她们大吵一架。而在愤怒的表面之下,她的真实感受是:被攻击、消耗、精疲力尽、伤心、挫败和无价值。当我们带孩子认识情绪之后,找到这些根源感受很重要。例如,果果因为钢琴练不好而哭,我会先说:“果果现在很伤心,所以哭了。”孩子可能会发泄一下,哭得更厉害。过一会儿我会说:“因为果果太想练好琴了,总也做不好就很着急。”果果就一直点头。然后,我对果果说:“钢琴的确很难,没有人能一下子就会,那些厉害的大哥哥大姐姐也是一点一点学会的。果果已经进步很多了,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好不好?”你瞧,找到感受才知道孩子行为的真实原因,我们才能“解题”。
我们教孩子认识情绪,当然不是为了肆意发泄,而是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发展出能够调控情绪的能力。在带着孩子认识了情绪、找到感受之后,孩子的情绪就不会再混乱了,大脑通往理性思考的道路也打通了。这时我们就可以一起思考——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像我前面和果果聊,“学钢琴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一个“怎么办”。同样地,堆积木堆不高,比起摔东西,我们也可以有其他方案:1、再试一次 2、向爸爸妈妈求助 3、仔细看看说明书,研究一下差别在哪里……等等。没有用的、不采取的方案:摔东西、打人、大喊大叫……等等。这其实是我们教孩子思维方法的契机,也是给孩子设立一些行为界限的绝好机会。
总结一下,我的“四步法”是:喊暂停——认情绪——找感受——怎么办。
是不是特别好记?大家发现没有,就在这四步的过程中,孩子已经完成了一轮思考过程,实现了从“情绪脑”到“理性脑”的过渡。
没错,咱们总听说,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提高情商很重要。但具体要怎么做呢?
其实这四步就是手把手的基础方法啊!
孩子崩溃大哭也好,耍性子发脾气也好,甚至诅咒期骂人、用激烈词汇表达也好,我们都不要忽视和漠视孩子的情绪。
因为只有接纳,才是认知的开始;而只有认识了自己,我们才会继续进步。
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都是如此,不是吗?
今天的文章是从课上讨论想到了很多。其实同学的worksheet做得很好。我们在咨询时,也的确会看情况,将孩子的部分表达进行转化,这种做法本身是没问题的。
但当大量的记录显示,在所有场景下,这些表达都被“翻译”了之后,引起了我的注意。就像那位分享童年经历的同学说的,因为家人觉得“愤怒”是错误的,这种表达是负面的,所以完全不许她这么说,结果影响了她的成长和性格。说到底,这其实是不接纳。对有“负面”的孩子的不接纳,对孩子可能出现的“负面”想法的不接纳。
但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是圣人。更何况孩子。是人就会有情绪,就会有感受。有一些是正面的,有一些是负面的,都需要出口。让这些正负能量得到宣泄,流动起来,人才能保持平衡啊。希望今天的分享,给大家一些面对孩子“负面”情绪或表达的积极看法,和有实操性的方法。我相信,真正的“正能量”绝不是“粉饰太平”,而是打通情绪和感受的“任督二脉”,给孩子真正的理解和尊重。欢迎给我留言啊~你好,我是花时间
一个当妈四年后赴美国读研
爱知识、有温度的心理学科班生
请一定记得备注一个理由哈
👇👇
关注慢成长,还有更多花时间和吉吉用心写的文字:
把「慢成长」加星标,后台回复“秋天游戏”,
可获取国外早教“秋天主题”模板,
从认识英文、拼写、识数、分数、找不同、配对到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