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难了,我不行!”当孩子这么说,你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你好,我是慢成长创始人花时间
欢迎扫码添加我的私人微信▽
文/元妈
前两天,我家孩子完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工程”。
就在前两个月,这个5岁的小家伙还经常喜欢把“这太难了,我不行”挂在嘴边,没想到现在却自己拼出了一个航空母舰!
1100多片的小颗粒积木,30多页的大图纸,最终成品近1米。
花了4天时间,期间还经历了插错一块积木,结果又几乎全部拆掉重插的悲催过程……
最近一段时间,这已经是他完成了第9个积木作品了,每次只要一开始,就能自己在那儿一个人琢磨好几个小时。
有朋友问我,娃的专注力咋这么好?但其实我真的想吐槽,别说拼这么大的东西了,他曾经连拼简单的拼图,都需要我们从旁协助。
看到他如今可以这样的“沉浸式工作”,说实话,真的很惊喜。
从“遇到难事”就退缩,到如今总是“愿意多试试看”,比起专注力,我倒觉得是因为之前做对了一件事:让孩子持续体验“我能行”。
01 用示弱接纳孩子的畏难情绪
“妈妈,我不会!”
“爸爸,你陪着我拼。”
“这个太难了,我不行。”
就在2个多月前,儿子在刚拿到一盒简单拼图的时候,还会想尽办法找各种理由让我们来帮忙。
而我们却又总是习惯性地回应他:不要害怕困难,你要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自己拼好。
结果,说了这句之后,小家伙扭头就跑,根本碰都不想碰。
直到有一阵子,儿子在每次开始一件事情之前都会问我:妈妈,这个难不难?我才意识到,小家伙现在对于“难”这件事,有多么大的抗拒。
我不想让他成为一个一看见困难就退缩的人,但却忽略了,看到困难会害怕失败,本身就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那我又怎么能要求他,要时刻勇敢、斗志昂扬呢?
于是,再次打开积木,我很认真地说:把这么一堆小零件变成一辆车,看起来真的有点难呀。
听了这话,儿子却乐了起来:妈妈,你也觉得难呀。
那感觉就像是,在考场外听见学霸跟你说,这次考试还挺难的。瞧,既然学霸都盖戳认证了,那么我如果没做对,是不是至少也没那么害怕和自责了?
所以,我点点头,回答他:是的,看起来有点难,但我还是想试试看,看我们能做到哪一步?
这次,儿子没再拒绝了。
而且在我觉得困难,不知道怎么安装的地方,小家伙甚至还主动帮我分析,这里是第几个插片,应该放在什么地方。
每当他完成一步的时候,我看到小家伙的眼里分明有光,连嘴角都是在上扬的。
那一次,我特别强烈地感受到,“允许孩子害怕、畏难”,是比鼓励更重要的力量。
面对困难,孩子需要的往往不是我们的鸡血,而是一份空间,一份可以“允许”他安放自己“紧张”、“不安”情绪的安全空间。
困难是解决了,可这却向孩子发射一个信号:看,这个并不难,你不应该退缩。
当我们在孩子面前越来越全能,孩子自己就有越来越多的挫败感,而这件事情,就成了孩子再也不想触碰的雷区。
02 用脚手架帮孩子长出自信
如果说之前的尝试中,他遇到的困难是信心不足,那么当他遇到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呢?
毕竟在玩拼插积木时,有一些按扣需要很大力气去扣压,还有一些按扣,如果不小心扣错了,由于颗粒太小,几乎也很难再拆开。
之前儿子跟我求助时,我由于忙着自己的工作,常常头也不抬地说:你再试一次,再试一次。结果就是,儿子等得着急了。
我和一位老师请教这件事,她啥也没说,只是指了指屋顶的吊灯,问我能不能帮她拧下来。我笑了,这么高的房顶,我咋能上去?
她随手给我指了指墙角的小扶梯,我说,那现在我可以试试看了。
拧下吊灯,我恍然大悟。
其实,让我徒手去拧吊灯,就像让孩子自己去独自完成一些超能力范围的事情。但就像我需要小扶梯一样,娃也需要一个能够提供助力的“脚手架”。
不只是拼积木,带娃学习更是这样。
前阵子,我带儿子学SAP Sight Words这本书,在学习完生词之后,我就让儿子把后面的文章阅读部分靠自己读出来。
如果遇到新词卡壳了,我就要求他必须用自然拼读的方式,自己解决。
比如must,他需要自己发出每个字母的发音:m-u-s-t,must
结果经常因为一个词卡半天,儿子会很闹气地撅着小嘴,把书一推。
他不高兴,我也憋了一肚子火。
想明白“脚手架”的事儿后,再带娃进行阅读,我就有意地给他递“脚手架”:比如单词the,我会提示他,th发音是/th/。
他可以更顺利地读完,成就感也大大提高。
而我发现,这样也没有耽误他把这个单词记住,因为节省下的时间里,他可能会更愿意多读几遍,通过多次重复,也达到记忆单词的效果。
最关键是,我俩学习的心情都好多了。
后来,我也想明白了,当孩子越是在求助的时候,我们越是要给予及时的指引,不要不管,也不要代劳,才是真正帮孩子看到:原来面对困难,他并不是无能为力!
03 用复盘建立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这是我要吹赞的好方法,真的超级希望分享给大家。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比起失败,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失败的体验越多,孩子就越容易进入“习得性无助”的怪圈,而成功的体验越多,孩子对于”我能行“三个字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感触。
可是怎么才能让孩子,踏踏实实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增长呢?
有一天晚上临睡前,我跟儿子聊天,我给他简单列了一个小表格:
没错,我在纸上写下了:
“I can”(成就事件)
“Difficulties“(困难)
以及“How to solve”(如何解决)
然后我开始和他一起回忆最近几天的事情,分别用列点的形式记录下来。
当成就事件写完,儿子就能惊喜地看到,原来他已经能做这么多的事情了。而对于困难的记录,我告诉他,可以是非常具体的事情,也可以他当时的情绪。
对于“如何解决”的部分,我启发他去想一想:这个困难能解决,你觉得是因为你做对了什么事?
比如当面对眼花缭乱数不清的积木时,儿子说:我后来用了小木棒点数,就清楚了。我就帮他记录为:借助了小工具进行点数。
而小工具,就是我们下次再遇到这样的困难时,可以用的方法。
花时间曾经分享过有关成长型思维的文章,里面就提到,固定型思维的人面对困难就会一直想“我不行”“我失败了”,但成长型思维的人就会把关注点放在“我应该怎么调整”“怎么才能做更好”上面。
我们看到的是成功是海面上的冰山,而冰山下才是成功的因素。
用这样复盘列表的方式,就是帮孩子越来越多的关注到“How to solve”。把困难看成机会,才是让孩子从自己觉得“我能行”,变成通过努力真的做到“我能行”。
那怎么再给孩子一些更强大的信心呢?
我又给儿子画了第二张图:
我告诉他:
“这是一个在谷底的小孩,他现在很弱小,可是呀,他每次克服一个困难,他能做到的事情就会增加一件,而他就会变得更加强大,也会向山顶越来越靠近。”
儿子很喜欢这个小人图,现在每次克服了一个困难,他就会指着下一个小人说:“妈妈,你看我是不是变得强大了一些呢?”
慢
不只是在玩具拼插中适用,在孩子学习和成长中的其他方面,更是如此。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自我能效感”和“习得性无助感”就像是跷跷板的两头一样,一个在托举着我们的希望,一个在牵绊着我们的脚步。
从“我不行”到“我能行”,我想给孩子的,也就是这样一份信心和体验。
我用相机的延时摄影功能记录下整个航空母舰的拼插过程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困难,我不能每次都冲在前面帮他解决,也不能强势地把他直接推到困难面前,硬碰硬。
但我能做的,就是给他一份更丰盛的心理营养,帮助他获得更强大的心理能量。
接纳自己的害怕困难的情绪,并愿意尝试用各种方法去克服困难,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小礼物,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在咱们公众号后台对话框中回复关键词“信心绘本”,就能获得一本可以培养孩子乐观情绪、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魔法绘本。
作者介绍:元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儿童心理学硕士在读,愿和你一起,用心理学的眼睛,看人间烟火。
花时间·说
我之前写了一篇《孩子在兴趣班上心态崩了,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分享了果果在钢琴课上大哭、“怕犯错,就干脆不做”的经历。
我们大人当然知道,成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经历许多失败、错误,甚至倒退。但孩子们小,很容易“知难而退”。
不过就是这些磕磕绊绊,成了他们成长的机会啊。瞧,我们大人也需要“成长型思维”呢!
如何引导孩子面对错误和失败,你有什么好经验或者想法,都可以文末留言,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你好,我是花时间
一个当妈四年后赴美国读研
爱知识、有温度的心理学科班生
请一定记得备注一个理由哈
👇👇
点 “在看” 让更多孩子得到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