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要三胎了,但只有一个也很好呀……
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你好,我是慢成长创始人花时间欢迎扫码添加我的私人微信▽
上周看到吉吉写怀疑自己怀三胎的文章,我感慨还挺多的。
在微信后台看到草稿时,我第一个念头就是:“啥?!我二胎还没影呢,你这……这就快三胎了?!”
当然,读完吉吉的文章,理解她在说什么之后,我的感受是舒心的。
我也发现,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挺好的契机,可以梳理一下:自己是独生子女,当妈后又养了一个独生子女,是什么样的心情,有没有过困惑和焦虑,又该怎么走下去。
慢
说实话,刚看到吉吉聊“三胎”时,我是羡慕的。
大家知道,我目前有且仅有果果一个孩子。一直以来,我对生不生二胎,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倾向。
我自己就是都市里出生长大的独生子女。从小周围的小朋友、同学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大家都是一起玩。
我和一些老友已经互相陪伴二十多年了,见证了彼此人生中所有重要的、不重要的瞬间,朋友之间的情谊是非常深的,对彼此的信任度也和家人一样。所以并没有“寂寞”的感受。
但我也明白,现在的孩子和我们小时候不一样,生活环境的变化、学龄前的补习班,让他们缺乏长期的、稳定的玩伴。我也想过,或许家里多一个也是好事。
总之,我对二胎一直是“顺其自然”的态度。直到31岁的那年冬天,我到医院检查,被主任直接扣下,要求住院。
这个事儿,如果是很早就加过我们朋友圈的老粉,可能还记得。当时快春节了,吉吉听到消息也吓一跳,还把我拍的“红头文件”(医生开的加急住院通知)发了个圈。
这个事情从来没和大家公开说过。实际情况就是,我被查出来患了糖尿病。当时因为尿里有酮体,医生觉得有中毒危险,所以让我住院纠酮。
怎么说呢,这个病说大也不是什么大病,中国现在糖尿病比例都超10%了,十个人里就有一个。但是说小也不小,直接寿命打折,影响着生活的质量,还有各种并发症可能接踵而来。
其中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不是想要二胎就能随便生了。
从确诊第一天开始,主任就告诉我,如果以后打算要二胎,必须提前计划,要和医生咨询身体状况,商量更换药物,等等。
而代谢科医生不知道的是,当初生果果的时候,我就有妊高症。后来因为我子痫前期,风险系数高,被产科医生要求预产期前一周入院接受治疗+24小时监管。
所以,我现在很难想象,如果第二次怀孕,我一个妊高症+糖尿病的高龄产妇,哪个医院愿意接待我(周围有听到同样情况被三甲医院拒收的例子)。
不是完全不可以,只是这个鬼门关闯得太危险,关键是可能对孩子的健康也有影响。
等读到吉吉这篇文章时,我发现,以前我是抱着“生不生无所谓,顺其自然”的心情,所以看什么都无所谓;
但现在“因为客观原因,恐怕要不了了”,看到别人说起的时候,会觉得有点小小的羡慕了——哈哈,可能是凡人都有的小矫情吧😊。
慢
过去这几年,我意识到,摆在我眼前的现实是——至少95%的概率,我家都有且只有一个孩子了。这件事不仅对我们大人有影响,更对孩子有影响。
在二胎这件事上,如果我们问孩子的想法,会发现有的孩子希望能独占父母的爱,有的孩子则很希望有弟弟妹妹一起玩儿。果果恰恰是后者。
她更小的时候,流露出的对小妹妹、小弟弟的欢迎,是那种女孩子玩儿洋娃娃的心情——“我要照顾她,给她喂吃的,穿衣服,洗澡……”;今年,经历了疫情带来的隔离和漫长假期,她太想要同龄人的社交了,总在对我“催生”。
最好笑的一次,我们从楼下711买了东西往回走,她拉着我的手,让我许诺“上楼之后,立刻、马上给她生个小妹妹”,不然就不回去。
我哭笑不得,心里吐槽:我们看过的性启蒙绘本都喂了狗了,小丫头竟然把我当老母鸡,说下蛋就下蛋的。
但转过头来,我也深深体会到在疫情中,孩子心里被推往顶点的寂寞——
别人有的手足,她可能一辈子不会有;
别人随时随地信手拈来的玩伴,她可能要自己去寻找和维持;
别人在家可以培养的社交技巧,她可能要到学校去经历碰撞和受伤;
别人在困难时能获得的支持,她也可能会少一份……
在二胎,甚至三胎,都越来越普遍的现在和将来,独生子女会变成异类吗?我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就一定有许多劣势吗?
慢
我第一次看到“独生子女是异类”这个角度,是十几年前读村上春树的《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时。故事的男主人公初,对小学时的同伴岛本总是念念不忘。
他从小一直觉得自己和周围人不一样,但说不上来为什么;遇到岛本后,一起玩儿时很舒服,觉得他们是同一种人。后来才得知,原来岛本和自己一样,都是当时日本少有的独生子女。
难道多子女就一定比独生子女好吗?家里只有一个的孩子,长大后,就更容易出现性格问题、社交问题、心理问题吗?
我看了许多专业书籍和文献,国内外多年来的研究结果,都显示独生子女在各方面的能力发展上,并不比非独生子女差,甚至还有可能更好:
在职业和学业成就以及智力方面,独生子女超过了非独生子女;
对比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更加成熟,更渴望成功,有更高的自尊;
在适应环境方面,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不存在差异;
独生子女在记忆、语言和算术技能方面优于非独生子女;
在行为问题方面,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不存在显著差异。
来源:[美]戴安娜·帕帕拉等,《发展心理学·从生命早期到青春期》,P338-339,人民邮电出版社
既然如此,那我还究竟担心个什么劲呢?
仔细一想,原来我的焦虑,是来自不能满足孩子需求的愧疚感,以及第一次当妈、缺乏经验的不自信。
这么一捋,我的思路就通畅了起来。
首先,我并不需要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呀。不是所有需求都顺理成章,那不就成了宠溺了。
其次,孩子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果果想要的其实是同龄人社交,弟弟妹妹只是能满足社交的一种角色,而不是唯一角色。
最后,我是第一次当妈,同时是个独生子女,因为没经历过,有时想想“孩子有兄弟姐妹会不会更开心”是人之常情,但也没必要就怀疑“自己没有的那个一定更好”。
人的思维就是这么神奇,当我们能换个角度看世界,世界就会展现给我们不一样的外貌。前面我为果果瞎担心的那些有的没的,也忽然都有了好处:
别人有的手足,她可能一辈子不会有;
——但她也许会对朋友和手足一样亲,获得更多值得相交一生的知心朋友呀!
别人随时随地信手拈来的玩伴,她可能要自己去寻找和维持;
——因为不是“信手拈来”所以会更加珍惜,她会懂得如何关心和支持他人。
别人在家可以培养的社交技巧,她可能要到学校去经历碰撞和受伤;
——其实就算有兄弟姐妹也会需要磨合,人生难免磕磕绊绊,有些小挫折也会知道如何筛选朋友呀!
别人在困难时能获得的支持,她也可能会少一份……
——那我们作为家人就尽量给她更多,让她知道自己身后是家,永不孤单。
有人可能会说,你说的这些也不是独生子女的专属,非独家庭也可以做到呀。
是的,一点没错!其实“独生”还是“非独”,生一个还是生两个、三个,从来都不是问题,更没什么值得可担忧。
一个孩子,无论是来自多子女家庭,还是独生子女家庭,都可以快乐地成长。
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给到孩子充足的关心、陪伴,能不能帮孩子培养好自信、自尊,多鼓励、多支持,让他们的心灵和身体一样健康。
这取决于我和我老公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而不是我们生了几个娃。
瞧,虽然吉吉都在考虑三胎了,而我家是第二代独生子女,但我们都坚信这一个道理:能让孩子未来走得更好的,是我们无条件的爱……
所以,虽然三胎跟我不沾边,但我也同意吉吉说的,如果能开放生育权是挺好的。具体到自己,我家就这一棵小树苗,我相信也一定能茁壮成长,在未来某一天发现自己的平凡和与众不同,并为此感到幸福和骄傲。
附赠一张老母亲豁然开朗、心花怒放的照片。希望大家都开开心心地~
花时间·说
今天的文章第一次和大家提自己的慢性病,也是有点忐忑。吉吉总跟我说:“大家会想多了解你。”其实我也觉得没什么见不得人的,只是以前都觉得和咱读者好像没啥关系,所以没说过吧。现在可能是心境成长了,会换个角度看——因为我说了,我们发生链接或者共鸣,所以才会产生关系吧。
顺便说一下,我得病有遗传因素,但发病这么早,主要是因为常年以来作息太差了,尤其在北京工作期间我曾一周睡不了几小时,可以说是身体系统崩溃了。写这个也是提醒大家,人到中年工作忙、压力大,无论是当妈的当爹的,都要注意早睡、定期运动,血糖和血压要监测,健康第一!
至于果果想要我生二胎这件事情后来怎么样了呢?我以前也写过一次,果果闹“寂寞”是疫情期间开始的,当时她天天和我黏在一起,并不是家人陪伴不足,而是同龄人社交不足。现在正常上学后就好多了,我也鼓励她在学校多交新朋友。
此外,果果提出了一个愿望,想要养猫咪。养宠物对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都有好处,对心理发育也有好处,所以我和老公就同意了。于是,我家现在😹:
果果以前在家喜欢玩娃娃、看绘本;现在就是:逗猫、撸猫、和爸爸下棋、撸猫、逗猫……小孩子的快乐真挺简单的。
最后,不管是独生子女,还是多胎家庭的妈妈,我都挺感恩在这里遇到你们的。是大家让我看到,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可以如此丰富多彩。人生没有唯一答案,这才是我们想传递给孩子们的吧!🌹
你好,我是花时间
一个当妈四年后赴美国读研
爱知识、有温度的心理学科班生
请一定记得备注一个理由哈
👇👇
你的每个分享、点赞、在看,都是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