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彻底搞清楚“信仰”是怎么回事

schola 后现代牛虻 2021-10-12

音乐最能表达神的存在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


一个美好的、诗性的世界,被人类自己玩得面目全非,经常惨不忍睹。根源主要在制序(politics意义上的)。制序的坏,必然导致人心的坏。人心的坏,也必然导致制序的坏。而制序与人心的坏,却有一个共同的、一致的逻辑:人扮演“神”。

现代社会的诸神之争,是不同的价值观之争,实际上,是人的心灵被外在的东西蒙蔽了,所以,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充满了分歧和冲突。包括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都是人在价值观上的扭曲所致。

从尼采的“上帝已死”开始,西方思想家都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但普通宗教信徒,还在往回走。在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家,人们谈论信仰,总以为必须回到传统宗教那里。一般人还理解不了“上帝已死”的确切含义。所以,很多人反感尼采。
 
世界上很多害人的事情,都是假借“神”的名义进行的。尤其是政治,阿甘本认为,它有一个宗教的内核。政治就是制造“裸命”“神圣人”的活动。政治总在进行敌我区分。区分的结果就是,一部分人享有特权,一部分人成为“假想敌”或者“牺牲品”。
 
但“神”的争论,主要发生在宗教与科学之间。现代之前,信神是主流。直到政教分离的政治原则确定之后,“神”对世俗生活的影响才逐渐降低。但“上帝已死”带来了虚无主义。因为上帝死后,人们的信仰本能仍在发挥作用,于是,制造了很多新“神”。
 
“神”在最早的时候,是一个关于“世界本原”的隐喻。古希腊人发明哲学的时候,形而上学与神学,是不分彼此的。但在那时,哲学的“神”,与文化的“神”,又不太一样。在文化上,古希腊和古罗马是“多神教”的。而哲学上的“神”,往往是抽象的、不具体的。例如,柏拉图认为“理念”(“相”)才是世界的本原,而看起来真实的东西,在柏拉图那里,反而是虚假不实的,是“理念”的摹本。
 
直到罗马人将基督教定为“国教”。此后,世界正式分裂为两个世界:神圣与世俗。但实际上,都是人类争权夺利的借口。在中世纪,教会假借“神”的名义,对世俗世界进行干预。直到宗教改革,以及无休无止的宗教战争流血,人们才下决心进行政教分离。这就是美国之所以成为第一个现代国家的缘由。
 
而在启蒙运动期间,“理性”取代了信仰,主宰了人类的心灵世界。但,扮演先知的思想家,现在开始用“理性”设计、规划人类生活。于是,各种教人“改造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它们和宗教一样,又引发了人类的相互敌视和战争流血。
 
我们知道,自从中世纪结束以来,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一般都是自然神论或无神论者。牛顿、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等等,都是。美国的国父们,也都是。但,近些年来,宗教似乎复兴了。是否真的在复兴?其实不是真正的复兴。相信传统宗教的人,越来越少。复兴宗教,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身份政治的产物。人们借口宗教信仰,重新划分敌我。因此,这种复兴,不过是现实政治的畸变。
 
沃格林( 1901~1985 ) ,美籍奥地利历史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

但,我们的问题“究竟有没有神”,还是没有解决。我这里只能给出一种答案:沃格林所说的神,是存在的,它是指人们经验到的、并非物质实体(认识客体)的东西,它是一种无形的、超越有形实在的实在。是不是仍然非常“玄虚”呢?是,这需要我们打开心智,用自己的灵魂来“知晓”。

(。。。。。。)是智慧的开端;

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

所有宗教都在回答“神”的问题。

而且,传统宗教的“神”,都是象征和隐喻。


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沃格林这样的“神”,仍然需要信仰,它不可能直接给予我们,而只能通过我们的灵魂来“知晓”。在“天地人神”四维中,最难理解的,就是“神”。因为神,只能经验,而不可说。这也是维特根斯坦要求“对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应该保持沉默”的原因。

但,沃格林的意思是,不管你信,还是不信,“神”都在那里。实际上,基督教和佛教都断言,神在心中,佛在心中,只是人们总是在“心外”寻找神律或者佛法。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信仰需要“智勇双全”,一方面心智上要知道,每个人生下来,就接受了世界的一切,祂什么也不缺;另一方面,一个人要勇敢地向内探求自己的“神性”和“佛性”。
 
西方哲学上的“语言学转向”,也跟人生意义、宗教信仰问题有关,这些问题并没有终极答案,所以分析学派要求干脆取消这类“伪命题”。不过,它们真的并非“伪命题”。也许,我们应该读一读古代印度的哲学,它有助于我们理解“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不著文字名解脱”。很多学佛的人之所以很难“证悟”,是因为他们总是纠缠于经书,执著于上面的文字,所以总在争论、辩论。语言文字,是人的发明,是沟通的工具,但它本身属于世俗谛,是“假有”。借助印度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沃格林的神,也类似于佛法中所说的“性空”,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一种“真谛”。沃格林的神,下文还会进一步说明。






 
没有人能够成为全知全善全能的上帝。因此,任何人是否向善,都是值得怀疑的。但,这没什么可怕的,这是人自身的局限性所决定了的。
 
对于信神的人来说,“神”不是一个符号。符号,代替不了真实,也代替不了人们对真实的经验。就像“甜”这个符号,是对甜这个味道的经验在语言上的象征符号。英语的“甜”是sweetness。对于没有品尝过甜的人来说,“甜”这个符号就缺少对应物。因此,真正的信仰,不是符号,而只能存在于实在和经验层面。
 
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1813-1855)将人生境界分为三个层次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其递进关系是:感性、理性、信仰。当从低向高前进的时候,都需要“信心的跳跃”。

克尔凯郭尔厉害的地方在于,他又将宗教阶段的宗教,分为两种类型“宗教A”和“宗教B”,其代表性人物分别为“苏格拉底”和“耶稣”。苏格拉底(前469 -前399)仍然没有完全超越审美和伦理。只有耶稣,才完成了真正的跳跃,因此“道成肉身”。

 
西方人是入世的。他们的哲学是“有”的哲学,他们一直与“无”作斗争。印度人最早发明了无神论。他们认为“无”才是真正的实在。与克尔凯郭尔同时代的叔本华(1788-1860)就深受印度哲学的影响,而认为,人生总是陷于痛苦、绝望与虚无。克尔凯郭尔也认为,世俗生活是痛苦、绝望的,所以,人才需要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而跃入信仰层面。
 
现代人中,“得道者”很多,知道了无数的道理,享用着知识大餐,但却对其身处的世界无所作为,人们将自己包裹进一个小小的“我”内。所以,虚无主义、犬儒主义,是现代社会的流行病,而且很难医治。
 
信仰,作为知识、观念,往往是死的。这正是沃格林(1901-1985)为什么对现代哲学进行有力批判的原因。人们迷恋观念,迷信知识,而不去经验真实。他认为,启蒙理性让人将自己变成“神”,取代了真正的神。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神?按照沃格林的说法,神只能通过人的灵魂去知晓,神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被人经验到。当然,这个经验的对象,不是物质性的东西,而是万事万物的“责任者”——“原因”和“根基”。这个原因或根基,就被称为“神”。
 
沃格林指出,经验是一个事件,事件的责任者是“神”。而沃格林的“神”,是一种可以被人经验到的超越实在,不是教条中的神性实体。耶稣等神性实体,其实都是“神”的名号。也许,我们应该忘掉这些名号,而只记住这一点:我们的经验,并非由人来控制;我们只能说“人在做,神在看”。
 
沃格林的“神”,有点类似于斯宾诺莎(1632-1677)的自然神论。爱因斯坦(1879 -1955)说自己信斯宾诺莎的神,而不信《圣经》中的那个“人格神”,他曾经这样说:“请说明关于神你了解什么,然后再谈是相信还是不相信。”
 


“神”并非像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了解不了,而是像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那样,“不可说”——语言只能象征地描述真理,所以,“不可说”是指没办法通过语言说出来,但不等于说“神不存在”。

在语言与“实在”之间,永远有一道鸿沟,跨越这道鸿沟的“桥梁”只能是人的经验。还是回到“甜”上来,“甜”是语言符号,而甜是真实的味道,从“甜”到甜,只能通过品尝来实现。而人,通过灵魂与神打交道,而此灵魂又来自世界的映照。用沃格林的理论,重新理解克尔凯郭尔的“信心的飞跃”(Leap of faith),就更加清晰了。
 





此文总是被删。所以“留白”一些地方。做一个有灵魂的现代人,需要破除各种语言、概念带来的迷障,需要尽可能敞开自己的心灵世界,需要对自己进行怀疑与审视。信仰在此过程中,就建立起来了。

————————
本号其他文章:
为什么不要跟人争辩“上帝”是否存在?
英国是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的?
英美文明为何能够长盛不衰?
反特权:西方文明强健不息的根源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转发各类文章: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