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像打疫苗一样降血脂?EHJ深度:有望将心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推迟30年!

医学新视点 医学新视点 2022-05-14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虽然科学家们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已经开展了广泛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探索,但是ASCVD依旧是全球范围内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之一。目前普遍认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ASCVD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尽管目前多种有效、安全的降脂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ASCVD的治疗,但仍有大部分患者的循环LDL-C依然未能控制在合理水平。因此,ASCVD的一级预防目前依然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近日,《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重磅论文。


论文指出,随着我们对ASCVD发病机制的认知愈加深入,如何通过可及性、依从性更强的新型治疗方案更加高效、便捷地实现LDL-C的合理控制也已经成为ASCVD治疗与预防的关键。随着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药物的问世,单次注射用药维持长期降脂效果有望成为现实。未来我们或许可以像打疫苗一样,在年轻时进行预防即可充分延缓ASCVD的到来!


截图来源:European Heart Journal


如何将ASCVD发病年龄推迟30年?



ASCVD的发生主要与LDL-C在动脉内膜的沉积与聚集,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关,其致病机制依赖于循环LDL-C的水平和以及该水平持续的时间。因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在幼年时就可出现ASCVD,而存在PCSK9相关基因功能缺失性变异的个体,其ASCVD发病风险显著降低。


综合LDL-C水平以及其持续时间,我们可以用“胆固醇-年”或“LDL-C-年”来表示动脉粥样硬化负荷。当累积负荷达到某个阈值时,ASCVD相关临床症状将会变得明显。


论文例举了三类不同的个体,分别以A、B、C表示:


▲三类不同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负荷的变化(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 A:健康成人或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成人,LDL-C平均水平为100 mg/dL(2.6 mmol/L),在70岁时达到ASCVD阈值(7 g-年);


  • B:未接受治疗,且LDL-C水平为200 mg/dL(5.2 mmol/L)的家族性杂合子高胆固醇血症个体,在35岁时达到ASCVD阈值;


  • C:接受长效降脂药物治疗的A类人群,延缓30年到达ASCVD阈值。


论文作者建议,从30岁开始给予A所代表这类个体每年一次长效降脂药物治疗,其LDL-C水平有望从100 mg/dL降至60 mg/dL(即C线),动脉粥样硬化负荷的进展速率也将因此下降。


这部分人群将在30年后,也就是100岁时,才能达到7 g-年的ASCVD阈值。


作者强调,能否更好地延迟达到ASCVD阈值的时间取决于受试者开始接受长效降脂药物的年龄。若不考虑长期给药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长期治疗期间LDL-C水平可能出现的变化,治疗开始的年龄越早越好。


此外,若存在其他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升高的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家族史),ASCVD发病阈值则将提前到达,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延缓ASCVD发病阈值的到来。


靶向PCSK9治疗策略的探索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是一种主要在肝脏中合成的蛋白,可通过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相互作用影响其溶酶体降解,从而影响血液中LDL-C的含量。研究表明,PCSK9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可引起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和早发性ASCVD,而PCSK9基因的“功能缺失性突变”则可引起相反的作用。


  • PCSK9单抗


论文指出,PCSK9已被验证是降低循环LDL-C有效作用靶点,通过单抗类药物阻断PCSK9可改善ASCVD或其高危患者的临床预后。大型临床研究的结果证实,靶向PCSK9的单抗类药物不仅安全性与耐受性良好,且在降低LDL-C和改善临床结局方面效果可观。不过,利用单抗类PCSK9抑制剂进行降脂治疗,或在无症状人群中进行ASCVD的一级预防,也面临着两个全新的问题:


  • 抗体的半衰期相对较短,患者需每2周或4周进行一次皮下注射,而治疗往往需要持续终生,该种方法的长期依从性引人担忧;

  • 对于未出现ASCVD相关症状的人群,应用该种方法进行一级预防或将带来较高的治疗成本。


  • siRNA药物


1998年,Andrew Fire、Craig C. Mello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期刊《自然》(Nature)发文,描述了秀丽隐杆线虫中双链RNA造成的遗传干扰现象(即双链RNA激活相关酶机制从而引起基因沉默),这个发现对以后ASCVD的治疗具有深远的生物学和药理学意义。


2006年,Andrew Fire以及Craig C. Mello教授也因为这项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在同一年,Bumcrot教授等人认识到了干扰特定RNA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作用。研究团队基于此开发了一类新型药物,也就是siRNA药物。


siRNA具有分子小(21-23个核苷酸)、双链干扰核糖核酸的特征。首个siRNA为心血管领域的治疗药物patisiran,目前已证实在心肌淀粉样变性中具有治疗作用。


inclisiran是一种靶向PCSK9的siRNA药物,可被肝细胞迅速摄取并降低PCSK9的表达,从而抑制LDL-R的溶酶体降解,增加细胞膜LDL-R的数量,并最终降低循环中的LDL-C水平。总体而言,inclisiran的作用类似于造成了PCSK9基因的“功能缺失性突变”。


3期临床研究(ORION-10和ORION-11)的结果证实,对于具有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或具有相同风险因素的患者而言,每6个月1次皮下注射inclisiran,不仅可降低患者LDL-C水平达50%,且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B(ApoB)、甘油三酯以及脂蛋白(a)的水平也可发生显著降低。


ORION-4试验是一项正在进行的针对ASCVD患者的临床结局研究。研究发现,若仅每年一次给药,患者LDL-C水平将在inclisiran注射后约2个月降至最低点,随后逐渐升高,在下一次注射时,患者LDL-C水平降低约20%。通过每年重复注射,患者LDL-C水平可平均低于基线近40%。


此外,ORION系列的其他临床试验也证实,无论是对于正常受试者、ASCVD患者、家族性或其他形式高胆固醇血症患者,inclisiran在降低其循环PCSK9以及LDL-C水平方面均具有可观的安全性、耐受性以及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inclisiran的半衰期长达近300天,对于接受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的ASCVD患者,每6个月一次皮下注射inclisiran(300 mg)可降低其LDL-C水平达50 mg/dL。目前欧洲和美国药品监管部门已经批准inclisiran在高胆固醇血症以及混合型血脂异常特定类型的成人患者中的应用。


小 结



基于siRNA药物Inclisiran相对较长的持续作用时间以及相对便利的给药方式,未来其应用或许能为推迟ASCVD发病年龄带来希望。


对于无症状人群而言,长期(乃至终生)每日服用他汀类药物或每两周注射一次单抗药物进行ASCVD的一级预防显然依从性会很低。与此相对的是,像接种疫苗一样每年一次皮下注射长效降脂药物相对简单便捷。


论文作者强调,在不影响其他降脂药物使用的情况下,未来基于siRNA药物的一级预防方法有望在进一步控制LDL-C水平的基础上显著延迟很大一部分比例人群ASCVD的发生!


相关阅读
权威解答:这10类药物有望解决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JACC重磅综述
欧洲心脏病学会:降脂不只有他汀,从每天1次到半年1次,这些药物开启降脂新时代!
中年时管好血脂,减轻10年后痴呆症风险!《柳叶刀》子刊超20年研究呼吁改变
可能被忽视…1/5的人这个血脂指标偏高,哈佛专家详解心血管健康影响
AHA科学声明:降低血压血脂,运动是首选、关键“治疗”!怎么动最好?

参考资料

[1] Eugene Braunwald, How to live to 100 before developing clinica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suggestion, European Heart Journal, Volume 43, Issue 4, 21 January 2022, Pages 249–250,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ab532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分享在看,传递医学新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