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连理工大学:传承红色基因做活思政课

薛佳怡 在线学习 2022-04-28


大连理工大学构建了凸显大工红色基因的十大育人体系,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打造了“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材”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文/《在线学习》本刊撰稿人  薛佳怡


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刘志军


“以往的大学思政教育,更多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载体进行教学。当前,我们全面倡导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全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正如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刘志军所强调的,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开发运用这些资源将极大地拓宽思政教育的内涵。教师要打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固化模式,将育人放在课程教学的首位,充分挖掘蕴含于专业课程中的显性及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的统一。



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构建特色育人体系


在线学习:在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政策精神、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方面,大连理工大学有哪些具体安排?


刘志军:学校始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力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本科建设。2019年1月,学校组织召开了第十六次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人才培养能力思想大讨论,并在实施《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实施精英教育 培养精英人才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时代高教40条”),出台了《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绘制了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新蓝图。

在践行“实施精英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育人理念基础上,学校以构建体现大工一流大学价值内涵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规划制定并全面实施了一流本科的“八八规划”,即培养一流人才突出“八个强化”:强化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强化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化数理人文社科基础、强化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强化本研衔接统筹培养、强化专业创新创业融合、强化同窗友情国际合作。建设一流本科实施“八项计划”,包括“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计划、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体系构建计划、“一流专业”提升计划、“一流课程”建设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名师”引育计划、“同窗友情”育成计划、“质量文化”建设计划,每年落实一亿元以上的专项经费保障一流本科建设的顺利实施。


在线学习: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2019年,学校把“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作为学校提升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八项内容的首要内容。请您介绍一下“三全育人”计划?


刘志军:2018年,学校成为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学校以“系统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长期坚持”的工作思路,一体化构建了凸显大工红色基因的十大育人体系,包括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个方面,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拓宽思政内涵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在线学习:该体系中,您具体负责课程育人专题,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学校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刘志军:课程育人是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方案的首项内容,学校严格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统一增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在通识课程中设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课程模块,规划建设“四史”课程;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统一要求,以“U型教室、O型课堂”的授课形式推进“中国发展百人百讲”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思政课程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实施教学新模式,创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沉浸式、浸润式情景教室”,实施了一体部署、一体联动、一体推进“三位一体”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构建以过程管理为导向的“全程化互动式”考评模式,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

对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传承大工红色基因,学校形成了“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材”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实现课程思政对全校所有课程的全覆盖、所有任课教师的全覆盖,教研室开展集体备课推动课程思政全覆盖,设立思政监控指标点实现课程思政质量监控全覆盖。通过国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校教改项目立项支持39项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项目,推出15门全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推进“一专一课一思政”建设,每个本科专业至少建设1门本专业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案例库。


在线学习:思政课程比较“枯燥”,如何让学生爱学爱听?


刘志军:当前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愿意提出自己的创见;学习生活更加依赖网络,乐于通过网络开展学习与社会交往。基于此,学校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为重点,推进思政课程创新发展。

一是打造浸润式、沉浸式情景教室。划拨专项资金,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情景教室,融文字、图片、图表、实物模型、意象构造、创意模型、声光电、视频演示、人机交流和研讨互动于一体,富有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以简洁大气、富有亲和力的布局格调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增进理论、政治和情感认同。

二是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攀登计划。2019年暑假,全校范围内遴选优秀学生,由青年教师带队,组建“承红船精神 走之江新路”等10余支实践团,分赴全国各地,让学生在行走中触摸共和国七十载的发展脉络,铭记初心使命。

三是深耕“中班授课—小班研讨—文艺展演”的一体两翼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在中班讲授理论课的基础上,从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认知特点和精神需求出发,结合重大时间节点开展小班研讨,开展思政课文艺展演。实现从课上到课外的教学延伸,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融合,活动组织及学生创作教学相长,使学生在轻松、可感、易参与的氛围里反复接受深刻的思想洗礼,让思政课教学“活水”涌入学生的心田,浸润学生的心灵。



以“四入”方案  推动教师转变


在线学习: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欲人勿疑,必先自信。要教好思政课,教师应该做出哪些改变?


刘志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思政课教师应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在线学习:为此,学校有哪些举措?


刘志军:学校抓实“四项工程”和“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出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办法》,强化政治历练,推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党务工作者、专任教师三支队伍协同配合、融合互补,确保“三全育人”成为全校师生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学校对标对表,通过全员培训及时引导所有专业课教师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从课程的知识点、章节、篇章和整体四个方面,实施好“点上渗入、线上植入、面上融入、体上浸入”的课程思政“四入”路径和方案。2020年重新组建了覆盖所有任课教师、所有本科课程的246个教研室,采取定期集体备课、集体教研、集体建设等形式,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在线学习: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各学部学院涌现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能否介绍其中几个典型?


刘志军:通过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各学部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历程中,实现了从“破题”“立题”到“出题”“解题”的突破,涌现了许多值得推广的典型做法: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专门成立“专家小组”;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建立了课程思政教师群;外国语学院设立“专项基金”;创新创业学院探索出实践课育人新模式。

具体课程方面,化工导论课程组织院士、海外学者等知名教授携手将“科技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工匠精神”等思政要素有机融入教学,打造“思政味”浓郁的导论课程,得到了教育部认可。有机化学课程建设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四大模块思政案例资源库,应用于新形态教材编写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软件专业课程群提出“课内、实践、时事”三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方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持续研究课程思政的精准建设内容、立体呈现形式;电子工程训练课程紧密结合中国先进电子工程应用热点,依托线上思政资源库,灵活采用线上仪器学习、案例教学和线下自主选题、工程实施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现科技强国的紧迫感。



上好大小班课  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在线学习:疫情期间,学校思政课堂是怎么做的?发挥了什么作用?


刘志军:疫情期间,包括思政课程在内,学校全面实施了大规模在线教学,以“云端大工”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构建了有技术、有温度的线上教学新形态。学校始终把特殊时期的思政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在疫情防控的关键节点,书记、校长通过“家书”的方式,给学生上了一堂疫情防控“历史课”“科学课”“文化课”“人生课”,教育学生汇聚众志成城精神,坚定知识报国志向,培养自强不息品格,引发了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共鸣。

教师们在线上授课时,既为学生们上好在线教学的“小班课”,更结合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以及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和先进人物,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为学生们上好生命教育、科学教育、爱国奉献、执着坚守、责任担当的“大班课”,践行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在线学习:学校对今后的思政课改革有什么计划?


刘志军:学校将持续加强思政课程建设,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思政课程进行优化设计和系统改革,形成理念科学、形式多样、管理有效的教学体系,努力打造一流思政课程。继续推进思政课程中班授课、小班研讨、案例教学、专题教学、实践教学,发挥网络教学的辅助功能,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继续设立“思政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专项,推动思政音视频集锦库、微视频媒体库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学校将继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构建并完善以思政课程为引领,以通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为支撑的本科教育体系,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真正落实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学校将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教学团队的建设、评选,进一步加强示范引领作用,并以教研室为抓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集体备课、课堂革命,调动全校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向“全、深、新”发展。

来源:《在线学习》杂志2021年2-3 合刊(月刊)(总第68期)


精彩活动

关于征集出版 《2020中国高校继续教育优秀成果及特色案例》的通知

关于召开“第七届全国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期刊改革与发展学术论坛”的通知

4月15-17日|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高级研修班与您在杭州不见不散!

精品悦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