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刘增辉 在线学习 2023-06-03


文/《在线学习》主笔  刘增辉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是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立德”就是确立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五年来,全国课程思政建设系统推进,地方课程思政建设各具特色,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开展。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到培育时代新人的系统设计,从数量不足到“提质升级”的教师队伍,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再到“大思政课”的育人格局,教育系统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的丰富育人资源,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已从初步探索逐渐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成为立德树人的“新常态”。


聚焦高质量

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高质量是当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努力方向。学校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紧抓教师素养,“因科制宜”,让课程与思政“水乳交融”。

2022年1月6日,教育部举行2021—202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工作会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指出,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课题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要求思政课培根固本、铸魂育人;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求思政课提质增效、引领方向;要突出重心,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为此作出部署。《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全面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高等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深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组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研制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组织开展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选树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引领带动全国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

高质量成为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努力方向。那么,高校应该在哪些方面着力,才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再上新台阶呢?

2022年年初,由《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主办的“2022课程思政新年研讨会”召开。来自中宣部、中央党校、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及高校负责人的思考,为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课程思政建设要提高政治站位


“要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就要把认识提高到一个时代的高度。”中宣部宣教局原副局长、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副秘书长董俊山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工作者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深刻把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丰富内涵,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新时代的宏伟目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要造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者、贯彻者、捍卫者,就是要造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追求者、奋斗者、贡献者,就是要造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尚者、践行者、传播者,就是要造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传承者、弘扬者,就是要造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参与者、推动者。

志愿服务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力量,中宣部始终把志愿服务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推动课程思政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就要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志愿服务是创新途径之一。”董俊山建议,要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增加思政教育的深度;要联合广大志愿者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同奋斗,使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开创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局面。

除通过志愿服务创新拓展课程思政的途径外,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课程思政,也是课程思政建设要探讨的课题。“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应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有很多内容,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教学就是课程思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副教育长、国家开放大学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怀超指出,古今中外的学说有上千种,包含真理颗粒最多的是马克思主义。“二三流的教师是灌输知识,一流的教师不仅传递知识,还传授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传授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课程思政建设要紧抓教师素养提升


课程思政能不能建设好,教师是关键。北京理工大学教育思政中心主任、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负责人李小平教授表示,课程思政对于他们学校而言不是单一的政治任务,而是一个立体化工程,是一个素质化工程,是一个对抗性工程,是一个关系到我党、我们国防千秋大业的工程。为推进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国防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形成和内化,北京理工大学要求每一名教师要努力做到: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和丰富的知识内涵,能在教学中及时捕捉思想的动态,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想的带入;具有大思政教学正能量的传播能力;具有良好的师德风尚;具备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守理想信念,秉持科学态度;具有民族大义和文人风骨,有敢于亮剑的智慧和魄力。

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孙福万认为,要课程思政上台阶,教师只有入脑、入心,才能领悟课程思政的妙趣。教师要提高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业务水平不行就做不好课程思政;业务水平高,但态度不端正,也做不好课程思政。他建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课程思政中,以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课程思政建设要“因科制宜”,水乳交融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很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毕于民认为,对课程思政建设要有正确的理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不同的内涵,但绝不能割裂开来,要系统推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是高等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味良药,结合使用效果最佳。要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课程思政的内容具有共性,都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不同的学科也要‘因科制宜’,关键是与专业课程融合自然流畅。”毕于民建议,经管、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专题目录

观察

主稿

聚焦高质量

  • 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案例

  • 课程思政建设的上海经验

  •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聚焦继教课程思政

  • 继教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


相关阅读: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展示



来源:《在线学习》杂志2022年4月刊(总第80期)

精品悦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