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苑 | 何自然:外语学刊须以培养青年学人为己任
外语学刊须以培养青年学人为己任
——《外语教育研究》创刊寄语
何自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本文曾在第四届全国外语教学与研究专家论坛暨《外语教学与研究》编委会议上宣读,现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主办的《外语教育研 究》创刊之际,作为对新刊的希望寄语发表于此,以示祝贺。本文发表时对原稿做了适当修改和增删。
摘 要
本文强调,外语学刊须以培养青年学人为己任。为祝贺《外语教育研究》创刊,本文寄语该刊同仁与广大读者。文章首先回顾我国外语学刊目前一些不利于培养青年学人的现状:1)运作的制约——稿源与用稿的两难局面;2)评审制度与主编对稿件的采用权;3)相关的管理体制未臻完善。本文作者以亲身经历论及外语学刊培养年轻学人的责任:效法前辈,为年轻学人释疑、解难,对他们倍加关心和爱护,热情鼓励和悉心帮助。为培养年轻学人,本文最后提出两点具体可行的建议,寄语于新创学刊:1)开辟“青年学者之窗”一类专栏,着重接受年轻学人自主创新的学术研究成果;2)提倡以老带青, 鼓励年长学者爱护培养后学,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发表论文。
主题词
外语学刊;评审制度;青年学人;管理体制
引 言
大连理工大学主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主办、国内公开发行的学术理论期刊《外语教育研究》创刊了!我为我国外语教育领域增添这个学术新兵而欢欣鼓舞,并祝愿他在外语教育战线上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提高国内外语教学质量、为培养我国从事外语教育的人才、为开展外语教育理论前沿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外语学刊的任务,除担负引介、评论国外同类学科领域的先进理论和实践、反映国内该学科或领域的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责任,就是通过刊物培养我们自己的青年学人,提高他们的治学能力和学术素养,让他们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勇于开拓、创新,走上国际相同领域和相同学科的前沿,做出业绩,让我们老一辈学人以此引为自豪和为此而感到欣慰。
当前的客观情况,如管理体制、政策及学刊的生存等因素,影响到学刊在培养年轻学人、提高他们的治学素养方面应当起到的作用;而作为年轻学人,也因为自身的条件及竞争的激烈,对通过学刊来提高自己学术水平的信心不足,愿望不够强烈。我在这里拟根据本人过去和近来了解到的情况,剖析当前的现状,寄语于新刊同仁及广大读者。
学刊运作的制约——稿源与用稿的两难局面
由于职称评定的要求,全国从事外语工作,特别是从事外语教学与科学研究的人员,按制度都要在刊物上,而且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然而,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CSSCI)认定的语言类核心期刊,虽刊名不尽相同,但为数都不多。2012年语言学包括中外语言研究的核心刊物都只有22种,外国文学6种(引自百度文库),年轻学人们要在那里发表一篇论文,往往是“僧多粥少”,因而助长了不良投稿风气的出现。而外语刊物本身则由于投稿人多,刊物不得不从季刊改为双月刊,有些甚至改为月刊,而编辑部的人手并没有增加,眼看着近年的稿件像雪片一样袭来,好的、差的,长的、短的,实在让编辑们感到有应接不暇的烦恼。为了对付这种局面,学刊本身就根本谈不上要有培养年轻学人的责任了。碍于出版频率和篇幅的制约,为了对付日常繁重的工作,学刊只能简化审稿流程的操作,粗读摒弃的多,细读留用的少。负责初审的编辑对来稿常常只看作者或看看题目,觉得作者是名不见经传的,题目也引起不了注意的,就往往会不细看文章内容便“打入冷宫”,放到不予采用的篮子里了。这样做,往往会错过一些内容新颖、题目一般的文章。当然,也有一些文章虽然题目引起了编辑的注意,但接触到文章内容时却感到不尽满意,这类稿件多来自青年学者,本可以向他们多提供点帮助,如让他们修改,能留用的尽可能留用,然而怕这样来回折腾,自寻麻烦,也只好扔到不采用的篮子里。
来稿初审是很重要的,但我们一般都会将这个流程看得比较随便。其实,初审编辑弃用的稿件,主编一定要复看的。主编须按办刊的宗旨和刊物的专业覆盖范围,最终确定其去留。
2
评审制度与主编对稿件的采用权
学术刊物主编的责任是重大的,因为稿子的最终采用权应由主编定夺。为了客观地评定来稿质量,也为了加强学刊的学术力量,我们的刊物大都聘请了刊外编委,请他们,或直接请国内同行专家代审来稿。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它可以将刊物的用稿质量提到较高的水平,而且可以确实做到不拘一格、择优用稿,避免出现一些诸如“走后门”的不正当的风气。但是外聘编委或国内同行专家只是外审,他们对刊物的宗旨和办刊目的不一定都很明确,加上学科范围宽窄不同,邀请的专家是否真是稿件涉及领域的“同行”,也还是有疑问的,因此,他们对同一文稿的评审意见不尽一致,有时甚至大相径庭。这里有一个实例:某刊收到来稿一篇,请两位“同行”专家匿名评审。结果,专家A认为,来稿立意新,论证严谨,达到发表水平;而专家B则认为该文稿“探讨问题不够深入”、“研究问题多,缺乏重点”、“文献陈旧,缺乏可靠的研究基础”、“写作规范上不够严谨,没有前言和结论”。专家B对文稿的评价可以说是近乎全盘否定,似乎认为论文的作者连文章都不会写了。不同专家对同一文稿评价竟然会有如此大的反差,这不得不让我们承认:专家们的匿名评审,只能给主编提供决定用稿与否的参考,而不是用稿与否的唯一依据。稿件的最终采用权来自我们学刊的主编或主编主持的编辑部会议。如果最终采用权全依从外审,遇到完全相反的意见时就会无所适从。外审意见即使一致,作为主编也应有自己的见解,从而做出最终取舍的决定。否则,要刻意通过刊物的指导来提高年轻学人的学术能力和学术素养,也就无从谈起了。
3
相关的管理体制亟待完善
我国各级教育部门因为某些管理体制上的原因,限制了外语学刊对青年学者的帮助力度。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核心期刊与职称评定的捆绑关系。建立核心期刊制度以显示学界学术水平的高低和学术影响力的强弱,这种做法是需要的,无可厚非的。学者同仁能在这些刊物上发表文章,自然会得到学界的敬重。但这和职称评定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将有没有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和能否提升职称强行挂钩。近年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似乎过于讲究聘用资历了。例如有些高校招聘人员,要考究被聘用人的第一学历,看他是否毕业于211,985的名牌大学,否则连面试机会都没有(屈建成,2013);现在的职称评定又必须有一定数量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这些做法更多是“只重虚名,不尚实际”,不是一种好的用人要求和公平的职称评定标准。难道第一学历不是211,985高校出身的人中就没有一流学者,就不能被高校聘用吗?难道不在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都是没水平的论文吗?这是很不合理的。核心期刊论文和职称评定资格必须脱 钩,改以论文质量和发表后的影响来衡量职称的资格。目前称为核心的外语学刊也不是每篇文章质量都高于非核心学刊的;同样也不是所有在非核心学刊发表的论文,其质量与影响都低于核心学刊上发表的论文。有个别核心学刊对稿件不提质量上的要求,却向投稿的年轻人索取高价的“版面费”;但也有非核心学刊,二十多年来都未能成功获得国内刊号,年年都要向所属省管部门报批“内部发行”。可是据我所知,就是这样的资深学刊,刊登过不少得到学界公认的、由年轻学人撰写的高质量的论文。由以上情况可见,相关的管理体制未臻完善,亟待研究解决。
4
培养年轻学人
我们希望现状和体制终将得到改变和完善,而学刊培育新人的功能则是长期需要关注的。我们为什么要提出外语学刊须以培养年轻学人为己任呢?从历史上看,我们的前辈无论办学术刊物或是办其他人文社科杂志,总是将培养年轻人作为自己的一份职责的。我们且抛开远的不说,就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已故的主编许国璋先生做范例,谈谈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同时,我也以我的经历谈谈外语学刊对我的鼓励和帮助。
a)释疑、解难
许先生任职主编期间曾经告诉过我,他对来稿,事必躬亲。遇到有来信请他求解的,他都有问必答,或书面或通过刊物组稿方式来释疑解难。他当年主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每期都围绕刊出内容撰写编者按语,有促人深思的学术辩论,有鼓励上进的表彰,有谆谆教诲、循循善诱的启迪,也有对前辈学人的评价,让读者读后深受其益。记得我曾去信《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请教许先生关于他将illocutionary act译为“示言外之力”被人误解为“言外”行为的问题(实为“言内”示意)。许先生的回复中认为他对言语行为的译法改为“发声的行为、示意的行为、收效的行为”就比较平易,不易为人误解。接着他还告诉我他将Leech的politeness原则译为“照顾对方面子”,他不认为Leech的原则有什么新意,说他“表面上原则一大套,其实仍是一种委婉,不足以言形式分析。”(何自然,2000)
b)关心、爱护
作为学刊主编,许先生给年轻学人的帮助和鼓励是主动约稿。一个一流学刊,一位德高望重的主编向中青年学人约稿,那种关心激励,只有当事人才能真正感觉到的。上世纪80年代,许先生得知我们广外要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语言学系列》丛书时就十分高兴,亲笔给我来信,不但向尚处中年的桂诗春、伍谦光、王钢和我等人约请写稿,更向当时十分年轻的黄国文索要习作。他在信中要求我将《语用学概论》的第一章以“什么是语用学”为题寄给他发表,还说“要约稿于诗春兄”写一篇“什么是应用语言学”。他告诉我,“谦光兄与国文仁弟,均曾晤谈,也请同时约稿,不论题目,均所欢迎”。他当时特意提及黄国文,说“国文同志前欠我一稿,此次如荷应允,是大佳事。”(何自然,2000)曾几何时,今天黄国文教授已经是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是国际功能语言学会的执行主席,我国的长江学者了。我相信,黄国文教授的成长是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及当时的主编许国璋先生的关心、爱护和栽培分不开的。讲到这里我必须补上几句:许先生不拘一格的作风让《外语教学与研究》后来的主编承传下来了,这个刊物现在也十分关心爱护年轻学者。主编王克非教授有一个时期远在英国访学,即使在此期间他都不断关心刊物的作者和读者,用长途电话、电邮来和他们沟通、联系;有关学术上的问题他更经常代表编辑部亲力亲为地与作者交流见解。
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刊物在扶持年轻学者方面,做得还是很不错的。据我所知,一位年仅23岁的年轻学者给核心期刊《外语教学》投出第一篇文章就被编辑部刊用了;还是这位年轻人,在25岁时投给《外语教学与研究》的论文又被采用,该文当时还引起中山大学一位英语教授的注意,在他谈及语用学发展新动向时还着重引用了该文的观点,并对不拘一格地采用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的文稿的学刊表示了极高的赞赏。做得相当到位的《外语教学》刊登了我指导的一位21岁本科生的文稿,是关于高校名称英译问题的,文稿见刊不久,就有高校按该文的意见更正了校名的英文译名。同样的,5年前另一核心期刊《外语学刊》,也刊登过一位年仅25岁的年轻学者的文稿,据中国知网的数据,该文现在已经被下载了近1300次,被引近50次。这些例子说明,年轻人的学术见解之所以能够产生社会影响,正是学刊给的机会,是学刊培育的结果。以上事例都说明,目前我们国家有越来越多的外语学刊注意到关心培养年轻学人的事情了,我希望以后会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c)鼓励、帮助
如果一个学刊能将培养年轻学人为己任,它就会珍惜、爱护他们抱有的愿望和学术诉求:年轻学人们总是希望通过学刊来提高他们自己的治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他们总希望学刊编辑能认真审读他们的文章,热情地鼓励和帮助他们将研究成果发表。作为学刊的编辑,如果我们认为他们的文稿经修改后有刊用可能的,我们就不要轻易弃用。我们要大力提倡和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帮助他们指出完善文稿的方向。我这里再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上世纪50年代,我还是俄语专业四年级的本科生,那时我写过一篇关于俄语语调规律的论文,寄给当时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的《俄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稿子寄去了一段时日,我收到编辑部的退稿,但随稿附来了一封在信笺上用圆珠笔手写的4页长信,信中除肯定我文章中的一些观察和见解之外,详列了七八条编辑部的意见,具体告诉我哪些地方的论述依据不足,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同时给我开列了几种参考文献,鼓励我认真修改。收到这样的信,我没有因为被退稿而感到伤心,相反,编辑部的这封退稿信给了我很大鼓励和帮助。我从中学会如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如何写好学术文稿,这对我后来从事学术研究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那时,我们几个热心给刊物投稿的同学都认为编辑部是我们的好老师,是我们进步的动力,甚至以“刊物上见!”作为同学间在大学毕业分手时发出的真诚道别语。
5
两点建议
也许时代进步了,过去学刊指导和培养年轻人的做法不一定切实可行,但只要我们认定,办学术刊物的目标之一是为本专业、本领域培养年轻学者的治学能力和学术素养,我们就可以配合时代的步伐,用另外的一些适应当前条件的举措来履行我们这项职责。这里有两点建议:
a. 我们的外语学刊,特别是暂时还未评为核心期刊的,最好能开辟“青年学者之窗”一类的专栏,着重接受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学人投来的稿件,选用他们自主创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说服力强的实验研究报告。我期待有关单位将来能承认“青年学者之窗”上发表的论文,确认这些论文质量上等同于核心期刊论文,允许他们以这些成果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如果有这一点,年轻人就有更多的自由在更多的刊物上发表论文,也减轻现在的核心期刊稿件纷至沓来、难于应付的局面。
b.只要条件许可,我们是否可以鼓励和支持外语界的年长学者,不论他们在职与否,为爱护培养后学和相互取长补短,与青年学人一道开展学术研究,合作撰写和发表论文?这些做法可以让长者发挥余热,起着引领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促进后学更快速、健康地成长。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警惕一些为急于求成而有违学术品德的现象出现。
我作为曾经在外语学刊部门工作过的一员,寄语我们的新创学刊《外语教育研究》同仁与读者,提出上面这些不一定引起大家注意的话题,为的是希望大家都来思考一下如何通过刊物培养我们青年学人的治学能力和学术素养。这是一个看似多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性课题。
本文来源:《外语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
作者简介:
何自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语用学创始人,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创始人、名誉会长,国际知名语用学家。自1978年以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两百篇,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语用学著作——《语用学概论》(1988)和国内外第一本从理论建构和应用探讨两方面系统地研究语言模因的专著——《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2014),出版其他有关英语语法及语用学的译著、论著及合著十多部,入选2008年第二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文学学科)。
拓展阅读
(点击蓝色字可阅读)
6. 推荐 | 《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国内外第一本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专著
7. 学苑 | 桂诗春教授谈模因论与文化的进化——为《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写的序言
8. 学苑 | 何自然、李冬梅:模因论的一个评议性重估——Distin《自私的模因》读后
9. 推荐 | 李冬梅、何自然译《文化的进化》:文化进化理论前沿的研究成果 语言是人类进化的关键因素
欢迎分享
微信号:Language-service
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
详情可后台回复“投稿交流”了解
了解更多,欢迎留言并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