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载⑤丨孙玉文:谈传统小学中形音义互求的方法——读《说文解字注》札记之一

孙玉文 语言服务 2020-10-10
点击上方“语言服务” 可以订阅




本文已同步至微信读书App

搜索“语言服务”

听一听

解放眼睛

体验别致的有声阅读




小编语

从3月8日起,语言服务公众号将连载北京大学中文系孙玉文教授的文章《谈传统小学中形音义互求的方法——读〈说文解字注〉札记之一》。本文原载《宏德学刊》第五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这里略有增改),在此感谢孙玉文教授授权连载。欢迎大家阅读、学习、分享、评论。

上一期,我们分享了本文的第四部分“因形求声”和第五部分“因声求形”(点击可回顾),本期我们继续分享第六部分“因声求义”。


谈传统小学中形音义互求的方法

——读《说文解字注》札记之一


孙玉文



提    要

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和《说文解字注》等著作中多次提出传统小学形音义互求的方法,这些方法得到广泛认同。这种互求之法,按照严格的科学分析,有:(一)因形求义,(二)因形求声,(三)因声求形,(四)因声求义,(五)因义求形,(六)因义求声等六种。但是其具体含义还未见人明白分析出来。本文在研读《说文解字注》等著作的基础上,做出释读,希望对中国语言学史提供一点材料,更重要的是想将段玉裁的这一被人们忽视的卓见发掘出来,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提供营养,也对中国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一点个人思考。

关键词

小学   段玉裁   形音义  互求方法



因声求义


段氏的因声求义是就假借字来说的。假借义,相对于本义而言,凡本义之外的字义都属假借义,包括今天所说的引申义和假借义。段氏《严九能尔雅匡名序》:“字有假借之用,则义不必依形。此《说文解字》于经传、《尔雅》鉏鋙不合触处皆是之故。虽然,舍《说文解字》则未有能知假借者。”此前戴侗将形声字和假借字都纳入了“因声以求义”的范围:“夫文字之用,莫博于谐声,莫变于假借。因文以求义而不知因声以求义,吾未见其能尽文字之情也。”跟段玉裁有所区别,可以看出段玉裁的继承和发展。

段注《说文叙》“厥谊不昭,爰明以谕”时谈到《说文》说解的次第为“先释其义”“次说其音”:


说其声而形声、假借愈明者,形声必以此声为形,假借必以此声为义。


下文将看到,段玉裁的六种互求之法,“因义求形”、“因义求声”和“因声求义”这三种互求之法都是针对假借而提出的,可见段氏非常重视假借。这也前有所承,郑樵《通志·六书略·假借》:“呜呼,六书明,则六经如指诸掌。假借明,则六书如指诸掌。”因义求形旨在根据一个字的字义属于假借义(包括今人所说的假借义和引申义),不属于本义,假定该用法是“借形”;因义求声旨在根据一个字的字义属于假借义,不属于本义,假定该用法是“借声”。将这种假定拿上古音的已知成果来加以考察,看它跟本义是否属于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确定该用法是假借义。因此,段氏说“说其音”而假借用法“愈明”。这个“愈”字不仅彰显出段玉裁对方法的严密性的追求,也凸显了古音学成果在小学中的重要作用。

因声求义,指在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析求得一字多义中某些字的字义非本义的基础上,根据古音求得某个字义是假借义,是哪一个字的假借义。所因之声,仍然指读音;所求之义,指假借义,包括今天所说词的引申义和用字的假借。一个字,如果没有求出本义,就无法断定所要分析的字义是否借形,因此求本义是先决条件。例如“时”记录“时机,时宜”是否借形?这得要知道“时”的本义是天时,由此可知,“时”作“时机,时宜”讲只是“天时”义的引申义,因此是借形。“斯”有指示代词的用法,相当于“这,这里”,这个字义是否借形?得要知道“斯”的本义是“把木柴劈开”,这个本义跟“这,这里”的意思毫无关系,由此可知“斯”作指示代词用是借形。

再如“长”本义是两端之间距离大;还有“生长”的意思,这是假借义(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引申义)。因此断定“长”的“两端之间距离大”和“生长”二义之间读音相同相近。再从古音看,“两端之间距离大”义是定母阳部,“生长”义是端母阳部,二义读音相近。因此确证二义之间是假借关系(也就是引申关系),“生长”义是“两端之间距离大”一义的假借义。再如“蚤”本义是跳蚤,还有“早晨”的意思,这是假借义,假借为“早”。因此断定“蚤”的“跳蚤”和“早晨”二义之间读音相同相近。再从古音看,“跳蚤”义是精母幽部,“早晨”义也是精母幽部,二义读音相同。因此确证二义之间是假借关系,“早晨”义是“跳蚤”义的假借义。有了因声求义之法,就能够从本义出发,串联引申义和假借义,从而在系统中把握字义。

因为假借字“必以此声为义”,因此可以因声求义,指根据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析,得出字的整个结构都跟该假借义无关或无直接关联,从而求得一字多义中某些字的字义非本义,而是假借义。假借义包括了今天所说的词义引申和用字假借,这需要了解段氏假借的含义。他继承了戴震的观点,对假借、引申有时候不加区分,都叫假借,但心目中还是有所区别的。例如《说文》斤部“所,伐木声也”下注:“用为处所者,假借为处字也……用为分别之词者,又从处所之义引申之……皆与本义无涉,是真假借矣。”可见假借有真假借,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假借;有假假借,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字义引申。《经韵楼集》卷十一《享饗二字释例》:“凡字,有本义,有引伸之义,有假借之义。”这是将假借义和引申义并列。《说文》髟部:“鬈,发好也。”段注:“凡说字必用其本义,凡说经必因文求义,则于字或取本义,或取引伸假借,有不可得而必者矣。故许于毛传有直用其文者,凡毛、许说同是也;有相近而不同者,如毛曰‘鬈,好皃’,许曰‘发好皃’,毛曰‘飞而下曰颉’,许曰‘直项也’是也。此引伸之说也。有全违者,如毛曰‘匪,文章皃’,许曰‘器,似竹匧’,毛曰‘干,涧也’,许曰‘犯也’是也。此假借之说也。经传有假借,字书无假借。”明确分出引申和假借,这跟戴震不完全相同。当他区分引申和假借时,他的这种意见又和江永相同了。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下注:


托者,寄也,谓依傍同声而寄于此,则凡事物之无字者,皆得有所寄而有字。如汉人谓县令曰令、长,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令”之本义发号也,长之本义久远也。县令、县长本无字,而由发号、久远之义引申展转而为之,是谓假借。


这正说明段氏是将词义引申纳入“假借”之中,假借随着时代变迁而有不同的内容。段氏接着谈到《说文》是如何讲假借的:


原夫假借,放于古文本无其字之时。许书有言“以为”者,有言“古文以为”者,皆可荟萃举之……凡言“以为”者,用彼为此也。如“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也,而以为行来之来;“乌”,孝鸟也,而以为乌呼字;“朋”,古文凤,神鸟也,而以为朋攩字;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也,而人以为称;韦,相背也,而以为皮韦;西,鸟在巢上也,而以为东西之西。言“以为”者凡六,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之明证。本无来往字,取来麦字为之;及其久也,乃谓“来”为来往正字,而不知其本训。此许说假借之明文也。(文按,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其云“古文以为”者,“洒”下云“古文以为灑扫字”,“疋”下云“古文以为《诗》‘大雅’字”,“丂”下云“古文以为巧字”,“臤”下云“古文以为贤字”,“”下云“古文以为鲁卫之鲁”,“哥”下云“古文以为歌字”,“詖”下云“古文以为颇字”,“”下云“古文以为靦字”,“爰”下云“古文以为车辕字”,“”下云“《周书》以为讨字”,此亦皆所谓依声托事也。而与“来乌朋子韦西”六字不同者,本有字而代之,与本无字有异。然或假借在先,制字在后。则假借之时本无其字,非有二例。惟前六字则假借之后终古未尝制正字,后十字则假借之后遂有正字,为不同耳。(文按,这里既有词义引申的,也有纯粹借用字音的)

许书又有引经说假借者。如“”,人姓,而引《商书》“无有作”,谓《洪范》假“”为好也;“”,火不明也,而引《周书》“布重席”,释云:“蒻席也。”谓《顾命》假“”为蔤也;“堲”,古文垐,以土增大道上也,而引《唐书》“朕堲谗说殄行”,释云:“堲,疾恶也。”谓《尧典》假“堲”为疾也;“圛”,回行也,而引《商书》“曰圛”,释云:“圛者,升云半有半无。”谓《洪范》假圛为骆驿也;“枯”,槀也,而引《夏书》“唯箘輅枯”,释云:“木名。”谓假枯槁之枯为木名也。此皆许称经说假借,而亦由古文字少之故,与云“古文以为”者,正是一例。

大氐假借之始,始于本无其字。及其后也,既有其字矣,而多为假借。又其后也,且至后代讹字亦得自冒於假借。(文按,指的是同形字)博综古今,有此三变。以许书言之,本无“难、易”二字,而以“难鸟”“蜥蜴”之字为之,此所谓“无字”“依声”者也。至於经传子史不用本字而好用假借字,此或古古积传,或转写变易,有不可知。


其中“古文以为”在《说文叙》的注释中,段氏只是略微提及。实际情况更复杂。“屮”下注:


凡云“古文以为某字”者,此明六书之假借。以,用也。本非某字,古文用之为某字也。如古文以“洒”为“灑扫”字,以“疋”为《诗》“大雅”字,以“丂”为“巧”字,以“臤”为“贤”字,以“”为鲁卫之“鲁”,以“哥”为“歌”字,以“詖”为“颇”字,以“”为“靦”字,籀文以“爰”为“车辕”字,皆因古时字少,依声托事。至于古文以“屮”为“艸”字,以“疋”为“足”字,以“丂”为“亐”字,以“”为“训”字,以“㚖”为“澤”字,此则非属依声。或因形近相借,无容后人效尤者也。


上文谈到,后面这种情况其实是“同形字”。其中“”牵涉字形讹变,《说文》人部:“,送也……古文以为训字。”段注:“训与音部相距甚远,字形又不相似,如‘疋、足’、‘屮、艸’、‘丂、亐’之比。今按:训当作揚,由揚讹詠,由詠复讹训。始则声误,终则字误耳。”《说文》大部“㚖……古文以为澤字”段注:“此说古文假借也。假借多取诸同音,亦有不必同音者……又按:澤当作皐。古澤、睪、皐三字相乱。”段氏也认为这些同形字是假借,但罕见:“言假借必依声托事,屮、艸音类远隔,古文假借尚属偶尔,今则更不当尔也。”

明白了本义,就可以因声求义,求得一些字的假借义。例如《说文》帇部:“肃,持事振敬也。”段注根据“肃”的本义断定,它作“恭敬地引进”讲是“羞”字的假借,作“峻急,严格”讲是“速”字的假借:“按训进者,羞之假借;训疾者,速之假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肃”和“羞、速”音近,这两个字分别有“献上食物”和“急速,迅速”的意思。按:“肃”是否借作这两个字还需要继续研究。

其实,会意兼形声字,也需要因声求义。《经韵楼集》卷六《答江晋三论韵》:


许书中或以会意包形声,或以形声包会意,互文错见致多。凡字意与声相涉者多,意与声不相涉者少也。


因为段氏强调形声字的声符只纯粹记音的一面,不负载字义,所以他谈到因声求义之法,只包括假借,不包括形声。

就是形声字本身,纯粹的声符也可以根据其古音来求其本义。例如“衢”《说文》:“四达谓之衢。从行,瞿声。”它的本义可以从古书的例证看出来。但是段注不满足于此,引《释名》曰:“四达曰衢。齐鲁间谓四齿杷为欋。欋,杷也,地则有四处,此道似之也。”这里因声求义,根据“衢”的同源词“欋”有“四齿”进一步证明“衢”有“四达”之义,从而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衢”的本义。

有些字通过因声求义的方法能将本义理解得更透彻。例如《说文》玉部:“瓃,玉器也。从玉,畾声。”是什么样的玉器?段注:“按古玉器为鹿卢转旋。”段的理由是:“靁字下曰:‘从雨畾,象回转形。’木部櫑下曰:‘刻木作云雷,象施不穷。’杨雄赋曰:‘轠轤不绝。’凡从畾字皆形声兼会意。”这是通过“瓃”的同源词“靁、櫑、轠轤”等证明“瓃”有“转旋”的含义。再如玉部:“玖,石之次玉黑色者。从玉,久声。”为什么是黑色的玉?段注:“玖音近黝,故训黑色。”通过同源词“黝”证明“玖”有“黑色”的含义。

《说文》中有些字在传世文献中没有用例,段注通过因声求义的办法,通过假借字和同源词的角度,证明《说文》所定本义有根据。例如示部:“,祝也。从示,留声。”这个“”在文献中没有用例,但是文献中有“祝由”,段注:“惠氏士奇曰:‘《素问》黄帝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祝由,即祝也。已,止也。’”通过“祝由”论证《说文》“祝”有来历。再如厂部:“厬,仄出泉也。从厂,晷声。读若轨。”按“厬”作“仄出泉”讲在南北朝以前的文献中没有用例,段注因声求义,以为传世文献中的“氿”记录了此词:“《小雅》:有冽氿泉;《释水》曰: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毛传:侧出曰氿泉。按:侧出泉之字,《诗》《尔雅》作氿,许作厬;水醮之字今《尔雅》作厬,许作氿,正互相易。”王念孙《广雅疏证》也有这方面的研究,例如《广雅·释诂一》:“昌,始也。”按“昌”作“始”讲传世文献没有用例,王念孙疏证:“昌读为倡和之倡。王逸注《九章》云:‘倡,始也。’《周官·乐师》‘教恺歌,遂倡之’,郑注云:‘故书倡或为昌。’是‘昌’与‘倡’通。”

有时候可以因声求得不同的字义之间有相通关系。例如“张开”义和“大”义之间相通。《广雅·释诂一》:“弙、幠、磔、彉,张也。”这里“弙、彉”传世古书未见使用;“幠”有“大”和“张开”义;“磔”有“张开”义,而没有“大”义,“张”有“张弓,张开”和“大,广大”义,王念孙疏证:“凡张与大同义:张谓之幠,亦谓之扜,犹大谓之幠,亦谓之訏也;张谓之磔,犹大谓之袥也;张谓之彉,犹大谓之廓也。”王氏通过“张(张开):张(大)”“幠(张开):幠(大)”“扜(张开):訏(大)”“磔(张开):袥(大)”“彉(张开):廓(大)”这种平行的例子,证明“张开”义和“大”义之间相通,其中“张”和“幠”是关键的例子,它们都有“张开”和“大”二义,但都隶属同一个汉字;有此坚强的例证,加上“扜(张开):訏(大)”“磔(张开):袥(大)”“彉(张开):廓(大)”等,“张开”和“大”义之相通无可置疑。既释读了《广雅》的这段文字,又揭示出了“扜:弙”“磔:袥”“彉:廓”的同源关系,一举数得。“扜:弙”“磔:袥”“彉:廓”分别系联,是因声求义,其实“张(张开):张(大)”“幠(张开):幠(大)”也是因声求义,只是因为写成同一个汉字,音的问题没有凸显出来。



下期预告



下期将分享本文的第七部分“因义求形”和第八部分“因义求声”,敬请关注!


连载


连载①丨孙玉文:谈传统小学中形音义互求的方法——读《说文解字注》札记之一

连载②丨孙玉文:谈传统小学中形音义互求的方法——读《说文解字注》札记之一

连载③丨孙玉文:谈传统小学中形音义互求的方法——读《说文解字注》札记之一

连载④丨孙玉文:谈传统小学中形音义互求的方法——读《说文解字注》札记之一


孙玉文教授部分著作推荐



汉语变调构词考辨

商务印书馆

2015年4月




上古音丛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1月




汉语变调构词研究(增订本)

商务印书馆

2007年1月




古代汉语经典精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年9月



有声阅读指引


Step 1


下载微信读书App



Step 2


点击本文右上角“…”

选择“在微信读书中阅读”



畅听全文

做笔记

写评论

给眼睛放放假

别致的有声阅读体验

尽在微信读书App


语言服务资源共享



学术资讯分享

学术资源共享

学术交流共进

还有实用干货和更多福利

尽在语言服务资源共享群

欢迎加入




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为好友

小编拉你进群

(请备注“资源共享”)


语言服务

微信号:Language-service

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

详情可回复“投稿交流”了解

合作事宜请添加小编微信详谈

yixianzhizhi0803

欢迎留言并分享至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