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金源】政治反中 如何在文化上亲中?

林金源 两岸远望 2019-04-06

点击蓝字 一键关注

立足臺灣 胸懷中國 遠望天下


*作者林金源为远望杂志社社长、淡江大学经济系副教授。本文刊载于《远望》(2017年11月号;总350期)。



高中国文课本当中,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比率如何订定,近日成为全台瞩目的焦点。很多人对课纲商定的程序以及文白比率发表高见,两方人马的对峙与叫阵,搞得沸沸扬扬。但依拙见,这些争执都属于茶壶里的风暴。台湾这艘船既然已经决定朝反中、文化台独的方向驶去,这个方向的海面是否安全平静才是真问题。教育当局的手段是否拙劣、所有会议的过程是否符合议事规则、文言文究竟占几成,对于大局而言已是无足轻重的小问题。


文化去中是为了政治反中

太阳花运动如火如荼之际,有人询问独派知名经济学者张教授的意见。张说:「根据经济学的训练,我应支持《服贸协议》,但因为我不放心中国,所以我反《服贸》。」张的坦承,让问题的讨论较简单、较易聚焦。如果所有绿营经济学者都像张教授这么坦白,我们就可以直接讨论两岸的政治认同问题,不必被一堆似是而非的经济理论与数据,搞得团团转。偏偏张教授是绿营里的极少数,台湾就免不了一番折腾与内耗。

在国文、历史教科书的问题上,大概永远都不会出现坦白的「张教授」。因为台湾在经济上脱中、反中的下场,都只是自残,构不成对大陆的威胁,北京没理由对台下手。所以张教授可以明目张胆反《服贸》。但在台湾搞文化台独不但引起岛内有识之士的反弹,也已经让北京吃足了苦头,起了戒心。如果绿营政府还想在国文、历史教科书上搞去中国化,他们只能蚕食,不能鲸吞;只能找些虚假借口,不能堂而皇之。

所以删文言文教材的假理由就应运而生,诸如:学生学习文言文很辛苦(学英文岂不更辛苦?);文言文与现代生活脱节(蔡英文题字「厚德载物」、外文系读莎士比亚,岂不与现代生活脱节?);文言文含有封建、落伍思想(「文启八代之衰」的唐宋大家,算是落伍还是前进?);语文教育应强化台、客语和原住民语,与世界接轨(全球兴起学习热潮的是哪一种语言?)。这些假理由都不堪一击,但是都占据、耗费台湾人的精神、力气、新闻版面。

 

语文不只是沟通的工具,它还是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独派"其实都是韩愈的好学生,深刻体会「文以载道」的道理。他们为了拆解大「道」,就需毁去中「文」。他们除了对中小学生的课本动手脚之外,早自陈水扁时代,各大学就开始普设台史所、台文所。这两类系所的成长,映照中文系所与传统历史系所的没落。

教育部得寸进尺,去年进行「学科标准分类调查」时,曾发函各大学中文系,拟将「中国文学系」改分在「华语文细学类」之下。好在各校中文系强烈反对,才取消此议。教育部最后定案,在本国语文学类下分列「台湾语文细学类」、「中国语文细学类」、「华语文细学类」。另外又在「外国语文学类」下新增「华语文为第二语言细学类」。

把中文改称华文,让中国二字消失,是绿营的心愿。让本国语文等同「台湾语文」,华文成为外国语文,是绿营的另一心愿。但在短期间心愿无法达成,只好混水摸鱼、暗度陈仓,弄出不伦不类的分类系统如上。只要有识之士灰心、松懈了,教育部就可以伺机再起,逐步达成其目标。这些伎俩所造成的反中效果,可能不下于降低文白比率。


闽南语成"台独"政治工具

绿营在推动所谓「台湾语文」时,客语和原住民语只是用以对抗中国语文时被拉拢的陪衬、统战工具。一旦中文退位,闽南沙文主义就会君临天下。被独尊为「台语」的闽南语,才是唯一的「国家语言」。至于闽南语与古代中原的紧密连结,"独派"不是无知,就是想方设法要切断它。

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象形、会意是中文的基础本质。这使得中华大地之上,即便有河川峻岭阻隔,各地人们口音虽然不同,但都能用中文沟通。这对于中国的政治统一、经济融一、文化传承极其重要。推动闽南语本来应可强化台湾与大陆的连结,现在发展「台语霸权」竟然是为了反中,真是不可思议。

不幸身处日据时代的连雅堂,曾在〈台语整理之头绪〉一文提到:「余台湾人也,能操台湾之语,而不能书台湾之字,且不能明台语之义,余深自愧!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其源既远,其流又长;张皇幽渺,坠绪微茫,岂真南蛮鴃舌之音,而不可以调宫商也哉?余以治事之暇,细为研求,乃知台湾之语,高尚优雅,有非庸俗之所能知,且有出于周、秦之际,又非今日儒者之所能明,余深自喜!」连雅堂整理台语,后又完成《台语考释》一书,目的就是对抗日本殖民统治,借着推行台语让台民不忘汉民族立场。

连雅堂


台湾光复之后,教育当局成立了「国语推行委员会」,旨在普及国语(普通话)。近日濒临被教育部强势接管的《国语日报》,创立于1948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节。「国语推行委员会」和《国语日报》当年的领导者,绝大多数来自大陆。这些大陆人士不但不排斥闽南语,他们还提倡利用闽南语学国语的方法。因为他们注意到,汉语和日语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语系,但闽南话是汉语的一种方言,两者的语法基本相同,所用的文字完全一样,语音上也有规律的对应关系。利用汉语方言(闽南语)来学习汉语普通话,是合理可行的捷径。

先后曾任「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魏建功,写一文〈何以要提倡从台湾话学习国语〉;何容写〈方言为国语之本〉、〈恢复台湾话应有的方言地位〉。他们说日本人推行日语50年,台湾人仍然无法熟练掌握日语,但如果推行从闽南语方言学国语,只需四、五年就可见效。

魏建功


从连雅堂到魏建功、何容等人的努力与坚持,证明闽南语和中文、汉语的紧密关联。推动闽南语不但达不到去中国化的效果,反会更强化台湾与中原的连结才对。不幸的是,今天"台独"人士口中、眼中的「台湾语文」,已经不同于连雅堂和何容所认知的闽南语。

第一,现在的「台湾语文」厚今薄古。"独派"只强调用闽南语描述、讨论1895年之后的台湾经验。闽南语比国语更贴切表达李白、杜甫诗句韵味的事实,是他们极力避免的尴尬。具有中国意识的丘逢甲、连横,现代「台味」不足,他们在「台湾语文」领域的地位当然不及陈芳明和"独派诗人"向阳。指控古文与生活脱节以及它的封建性,强调今文的活泼和实用性,就可以避开「台湾语文」和古代中国不可分割的不愉快关系。

第二,现在的「台湾语文」以音害义,把闽南语变成拼音文字,它和中文的逻辑连结也遭到破坏。以台湾「诗人」向阳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为例,他写「竹篙斗菜刀」一词,不懂闽南语者就会理解成竹篙和菜刀在「争斗」、「打斗」,其实这句闽南谚语完全不是此意,原意是把竹篙和菜刀,风马牛不相干的两件事物「兜」在一起,绑接在一起。至于一般报章、电视上看到以音害义的闽南语例子就更多了。

《中国时报》的标题出现过「青青菜菜」、「好野人」、「走钟」等怪异的闽南语。根据中文字面解释,谁都无法正确说明这些词汇的意义,因为它们把闽南语当拼音文字处理。如果把上述闽南语改写成「请采」(或「请裁」、「卿裁」)、「豪业人」、「走精」,从中文字义就可表达随便(或悉听尊便)、富豪、失了准头等意思。可惜现今台湾社会,有能力、有意愿探究闽南语正确书写方式的人,屈指可数。具有"台独"政治目的者,更不会自掘墙角,他们反而有意使闽南语距离中国文字越远越好。因此「台湾语文」推广的目的与效果,已经和连横、何容等人的努力背道而驰。

在文白争议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台湾文学学会」理事长向阳指出,该学会支持调整国语文课纲,是希望大家将国语文教育的核心精神转向「内容」,不要太强调「经典」与「美文」,而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活用国语文的国民」。主张降低文言文比率的向阳,他的潜台词显然就是:文言文虽属「经典」与「美文」,但缺乏「内容」,也无法「让孩子成为一个活用国语文的国民」。


政治反中有碍文化亲中

就在此时,曾经邀请向阳以闽南语朗诗纪念黑猫中队、黑蝙蝠中队,与向阳有志一同一起反共、反中的龙应台却说:文言文不代表中国八股,「它是汉语的淬炼艺术。从文言文学到什么是语言的精锤淬炼,才能更懂得怎么在白话文中挥洒自如、行云流水。」龙、向二人对文言文的立场泾渭分明,基于对"独派"进行去中国化的能力与决心之认识,我们预期向的主张迟早必会胜出,龙只能徒呼负负。

龙、向二人对政治中国具有相似立场,他们都反共,前者"独台",后者"台独"。但是他们对文化中国的立场则有距离,龙不否认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感情,向阳对中国文化毫无感情,也不认同,甚至必欲去之而后快。龙一向主张文化与政治,一码归一码。所以她文化亲中、政治反中得理直气壮,当然也就不介意在政治上与文化反中的向阳合作。

龙的这种心态,其实很普遍。这波文白争议中,反对降低文言文的学者专家中,就有人自陈反对与对岸统一,但却要奋力卫护包含文言文在内的中华文化。马英九一再称繁体字为「正体字」,意在影射简体字不「正」。长久以来,许多民众都认定中华文化的正统在台湾,不在大陆。国民党有些官僚甚至认定文化优势是台湾与对岸谈判的最后筹码。中华文化乃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财产,若拿它来当政治斗争工具,或者争辩两岸谁是正统,都不值一哂。但是龙、马这种政治反中、文化亲中的路线,是合理、可行的吗?


在两岸关系上,采「先经后政」、「只经不政」政策的国民党,注定被绿营逼得走投无路。因为蓝营不敢阐述与对岸政治统一的正当性,甚至还与绿营一起抹黑、曲解对岸。如果对岸果真如蓝绿两党所说的那样不堪,台湾民众为何还要在经济上去和「敌人」绑在一起?历年来,马政府向对岸骗取了这么多的交流机会与经贸让利,这对台湾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容抹煞。但是「太阳花运动」不但把马的努力一笔勾销,也把马定调为「亲中卖台」,此运动甚至为绿营再起埋下坚实基础。可见「先经后政」或「只经不政」是行不通的。

同理,政治反中、文化亲中的路线,也会面临极大障碍。如果对岸是图我日亟的「敌国」,为了同仇敌忾,为了增强台湾本土意识,拒绝文言文和中国历史即便将付出一些代价,那也是值得的。正如"独派"宁可经济下滑,也要「南向」,也要拒绝《服贸协议》,乃是同一个逻辑。更何况,拒绝文言文和中国历史只会让文化亲中者产生痛苦与代价;对于"台独"而言,反而可让台湾人降低中国认同,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服贸协议》尚可拒绝,文言文更应拒绝。

文化与政治固然是两个不同的场域,但是不可讳言,最直接影响文化发展、最适合概括承受文化发展成果的,难道不是一国的政府吗?

一个以反中为政治目的的台湾政府,怎可能包容、承继、发扬中华文化?一个昨非今是、开始重视传统儒家文化的北京政府,不由它担任推动中华文化的旗手,还能找谁?

认同中华文化的台湾人,如果一方面拒统,一方面去和绿营政府争取文言文比率,就是缘木求鱼、与虎谋皮。





【推荐阅读】

【林金源】龙应台没想清楚的事

【远望社论】为何有些台湾人不愿当中国人?只因有六座“大山”阻断





>>>>歡迎訂閱遠望雜誌!


《远望》创刊于1987年3月,是台湾最老牌的统运刊物。
《远望》的宗旨:发展统一理论,宣扬统一理念,推动统一运动。
《远望》的期许:立足台湾,胸怀中国,远望天下。
《远望》需要两岸中国人共同参与、支持,以图国家统一、民族复兴。

若您认同我们的理念,支持《远望》的宗旨,请以实际行动,如订阅杂志,或小额打赏,与在台湾的我们共同努力。

您可以透过最下方的"赞赏"功能进行小额捐款,

或者我们提供下列汇款方式,请于后台留言输入下列任一选项:

(1)银行 (2)支付宝 (3)微信

如需專人服務,請加微信:yuanwangcntw


*透过文章'"赞赏"功能订阅电子版,只需支付250!!

透过''赞赏''订阅的读者请留下联系方式,我们会有专人与您联系喔!






了解更多

远望30年──回顾与前瞻

【视频】「统运30.远望30──回顾与前瞻」座谈会

《远望》各期目录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专人服务请洽远望客服
微信ID:yuanwangcntw


点击右上分享到:QQ空间朋友圈

点击查看资料,免费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