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玮:平和青浦,一个可称为作品的学校

2018-04-24 顶思

连接改变教育

教育的目的什么?是传承还是开拓?4月21日,在上海平和双语青浦学校面向家长召开的的课程说明会上,万玮校长谈了他的教育观,他认为教育就是传承、发展就是创新、融合才是未来,而集聚天时、地利、人和为一体的平和双语青浦学校则是是精心打造的一个教育大作。


本文授权转载自 平和教育(ID:pingheeducation)


编 | 田菁


做事三境界


世界上亿万计的人,每天做亿万计的事。大事、小事、破事、平凡事、聪明事、傻事、急事、要事、非常事……当然,也有人一生只做一件事。有些人做事高明,有些人做事呆板,有些做事浮躁,有些人做事踏实。有些人做事举轻若重,有些人做事举重若轻。在我眼中,做事有三个境界。


规范——远雷池之三丈

第一个境界,叫规范。我们去做一件事,首先得摸清楚这件事情的基本规则,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一些基本常识,这个常识,就是规范。例如一个新教师上一节40分钟的课,他得知道这节课通常分为几个步骤:热身或引入,新知识讲授,变式练习,拓展,总结。备课、作业布置与批改都有基本规范。懂得规范,才算入门。


然而做事停留在规范这个层面,就有问题了。有一句话,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过于讲规矩,反而会抑制孩子的发展。本质上来说,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犯过的错误越多,长大后就越成熟。固守规范或过于强调规范,便会陷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境地,人便会迅速变得平庸。


一件事,规则越多,空间越小;规则越少,反而越复杂,越难做。就好像围棋的规则最简单,但是却最难下。做事情也一样,如果希望有大的发展,所有的规则,应力求最简。




技巧——运筹略于帷幄

第二个境界,叫技巧。规则很好掌握,但不同的人却会做出不同的成果。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讲究熟能生巧,如何在符合规则的前提下,把一件事情尽量做得最好,这其中是有技巧的。这个技巧,需要动脑筋、找规律,需要静下心来去感悟体会。就如同上一节课,如何组织学生活动、如何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如何关注到每一名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之中,都是有技巧的。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掌握做一件事情的技巧。有些人不愿下苦功,有些人智慧与悟性不够。然而过于注重技巧也有弊端。例如现在很多报考艺术院校的美术或音乐考生,技巧练得都不错,未来成大家的却很少,成大家是需要进入第三个境界的。



  艺术——化平淡为神奇

第三个境界是艺术。一件事要做成艺术,除了必备的规范与技巧,更需要将人的情感与智慧凝聚其中,简而言之,艺术是包含生命的。


平和学校每年都会为初中毕业生做一本纪念册,负责人会请我给学生写一段祝福语。我每年都会写不同的话语然后签名。有人问,为什么不写一段话,每年用,然后盖签名章?这里面的差别就是,你当年写的东西是有生命的。你随手写的一段话,签了一个名,都记录了你当时的生命状态,它是鲜活的,就好像过年时,大多数人都群发短信,但是少数重要的人,你会单独拟一段话,你要传递不同的信息。


人的一生忙忙碌碌,有人把自己活成规范,有人把自己活成技巧,有人则把自己活成艺术。中国儒家追求的人生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规则的世界里,不显露任何技巧,自由自在。这就是人生的艺术!


如何进入艺术境界


在座每一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我迄今为止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有没有达到艺术的境界?达到艺术境界,有几个要素。


首先是熟悉规则

一艘大船,目标远大,准备扬帆起航,还没有出港,就沉了。除了自身的漏洞要补上之外,还得知道未来的路上有哪些坑,平静的水面下有哪些暗礁。


其次是掌握技巧

一件事情,至少有三种解决方案。把一件事情完成的所有可能路径做一个分析,最终选择其中的最佳方案,这就是掌握技巧。其中的难点在于,有很多路径囿于认知模式而看不到。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认知升级,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世界。


再次是追问发心

我们常常说回到初心,所谓回到初心就是让自己回归初学者的状态。一个老手要模仿一个新手是很难的,但追问自己做事的发心很重要。通常来说,达到艺术境界需要我们抛弃功利心,而听从内心的呼唤,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这样,即便再苦再累,也会乐在其中。


最后是融入生命

一件艺术品,包含了作者所有的认知、技巧,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乃至对生命的理解。我们欣赏一件作品,要回到创作年代,追溯作者的心路历程。因此,一个人若是人生境界不高,对生命感悟不深刻,其作品很难流传。



学校教育的艺术


我从事教育工作22年,不能说完全达到艺术境界,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变革融入了我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我在追求教育艺术的道路上。我简单说三个理解。


教育就是传承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学校教育首要任务就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传承,就是赋能。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孤立的个体,他是这个家族的孩子,他是这个民族的孩子。他如果做出一点成就,如同牛顿所说,他必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我们不注重传承,孩子将成为时代的侏儒。


发展就是创新


人有生命,学校有生命,万事万物皆有生命。生命就是生长,就是发展,发展就是变化,变化就是创新。今天的学校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其实是刻舟求剑,忽略面向未来,拒绝拥抱变化,害怕挑战自我,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一刻也不停歇地与时俱进。


融合才是未来


在新时代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与世界充分互动,我们发现中西教育本质有根本不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和”、“合”二字,中华文化本身就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而这样一种融合文化毕竟引领全人类走出困境,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平和学校实施融合课程,提倡“平而不庸、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与课程理念,强调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融合中西教育精华,这是一条适合中国本土学生的未来发展之路。



“平和青浦”是一个作品


平和双语青浦学校是一个作品,它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



青浦近几年发展迅速,其GDP增速居于上海各区领先地位,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是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因此,此次引进平和可谓是“三顾茅庐”,将之列为青浦区2018年重大工程,举全区之力办好平和双语青浦学校。此谓天时。


青浦居于苏浙沪三地交汇之处,处于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地理位置,全区水网纵横,水域面积达到全区总面积近20%。平和青浦位于风景优美的景观大道——淀山湖大道,毗邻地铁17号线站点,是青浦新城的一块黄金宝地。上海市青浦区政府把这块地拿出来引进平和,足见对教育的重视。此谓地利。


平和青浦的投资方提学教育公司的创始人是三位年轻人,其中一位还是平和早年毕业生。他们虽然年轻,但目光远大,熟悉平和、信任平和,他们的主业是地产,对教育有一种情怀。尤为打动我们的是,他们请到了学校建筑领域最顶尖的李虎团队来设计平和青浦的校园。李虎团队的设计是对传统学校建筑理念的一次重大突破与超越,平和青浦必将成为青浦区乃至上海市的景观建筑。而提学公司以五星级酒店标准建设的校园建筑,必将使平和双语青浦学校成为一个校园硬件的作品。此谓人和。


当然,最后的重任将落到平和的肩上。一个如此超一流理念的校园硬件,必须承载配得上的教育软件。因此,在我担任平和教育集团总校长的同时,我们派出了自1997年就加入平和、现担任平和总校副校长一职的苏晨杰常驻担任平和双语青浦学校的校长。平和双语学校目前实施的融合课程,其前身是苏晨杰副校长领衔探索的原平和国际部课程。因此,她可谓是平和“融合课程之母”


担任副校长同时兼小学部校长的牛瑛老师,在加盟平和之前,曾担任杨浦区名校同济实验学校的副校长兼小学部校长,在我眼中,她是上海滩少有的集教、研、训一体的课程专家。经过在平和学校的两年历练,她对融合课程的理解日趋成熟,她也将把融合课程的最新成果实施在平和青浦。青浦的师资团队以她们两位携带的骨干团队以及新招募的在平和实习过的主要由硕士学历构成的新教师群体两部分融合而成。年龄来源搭配合理,堪称强大。


平和青浦的校园建筑是大师作品,前期负责项目协调以及运营保障的是平和学校的校长助理李勇翱,他于2017年获得全国中小学后勤先进工作者,是上海唯一获得此殊荣的校级领导。


相关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