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底不封顶,这是新加坡的教育 “万能险”吗?
将国民视为唯一财富的新加坡,如何在教育上精益求精,取得“教育五冠王”的成绩,并为这个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培养大量国际人才?2018年7月,顶思教育携手世青基金会组织了国际学校校长研修团,对此进行了深度探访。
文 | 徐康乐
编 | 宫继良
2015年,新加坡十五岁学生在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中拿下数学、科学、阅读素养三项世界第一,并且在TIMSS(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趋势调查)小学和中学阶段获得数学与科学的全球冠军,获得举世瞩目的认可。
新加坡如何取得“教育五冠王”的成绩?如何深化推广双语双文化的教育?实现东西方课程体系的优化融合?如何在应试压力下做到全人教育?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人才?
带着这些问题,2018年7月,顶思教育携手世青基金会组织了国际学校校长研修团,一行20多人来到了新加坡,进行为期5天的学习和考察,深度探访这个万众瞩目的亚洲教育地标。
一、 为全人教育而转身
新加坡教育科技署前副署长林保圣向我们介绍,新加坡深知,只有国民才是其唯一的财富。因此,新加坡非常重视教育,无论是教育体系还是教材都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从2012年开始新加坡教育的成就开始在全球崭露头角,不过在获得“教育五冠王”荣誉之前,新加坡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制度,2014年新加坡教育部发布了《新加坡学生21世纪技能和目标框架》。框架指出,全球化进程、人口问题和科技进步是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新加坡学生需要通过发展21世纪技能来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为了推进“全人教育”。
2015年在PISA测试中获得傲人成绩后,新加坡依然没有停止教育改革的步伐,提出致力于实现“跨越成绩文凭,追求精益求精;跨越校园学府,推动终身学习;跨越职场所需,实现充实人生”的三个必要的思维转变。
从小学开始,新加坡把生活技能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通过课程辅助活动(CCA),品格与公民教育(CCE),艺体陶冶计划(PAL)和体育教育来实现。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参与这些生活技能活动,新加坡甚至将学校改为单班制,也就是每天只上半天课,减少课堂授课时间,留出更多时间参加课程辅助活动。
其中,课程辅助活动是全方位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塑造个人品格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学校有一系列精彩有趣的课程辅助活动供学生选择。其中包括:体育活动、制服团体、视觉和表演艺术、学会和社团等。这些活动使孩子具有坚韧的个性、跨文化意识、信心及创意。
到了中学课程辅助活动依然包括这些类型,但选择更加丰富,而且是作为中学生必修课的一部分,如果表现优异,还可以获得1-2分的附加分。这种评判也不是每个学校各自为政,而是从参与度、成就、领导力和服务性四个维度有清晰的要求指标,从而确保实现课程辅助活动的育人目标和有效评估。
假设一个孩子如果要在课程辅助活动中达到“优异”,从而获得2分附加分,需要在三个评估维度中至少都满足Level 3,并且有一个维度达到Level 4的要求。例如:
在有近百年发展历史的名校华侨中学,我们看到了眼花缭乱的课程辅助活动。例如提供包括气枪、体操、柔道、划艇、壁球、田径、越野赛跑、水球与游泳这些体育项目,制服团体则包括学生陆军、学生警察、童子军、圣约翰救伤队这些选择。
二、细致入微的品格教育
生活技能培养的另一个重点是品格与公民教育,品格与公民教育一向是新加坡教育体系的核心。通过品格与公民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承担家庭以 及社会责任;同时也明白自己在打造国家未来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规划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 标准时,主要的考量是新趋势和世界走向,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化、环球化和科技发展。
品格与公民教育是21世纪技能框架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核心。它强调核心价值观、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公民意识、环球意识与跨文化沟通技能的内在联系。这种紧密的联系对培养学生的品格与公民道德至关重要。
其中,核心价值观指引学生明辨是非,帮助学生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并认清自己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尊重、责任感、坚毅不屈、正直、关爱与和谐六大方面为基础。
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关怀他人、作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有效地应付生活中的调涨。可以归纳成五大相互关联的技能: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关系管理和负责任的决定。
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包括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级任老师辅导课(FTGP)、品格与公民教育校本课程以及品格与公民教育指导单元 。其中每个课程不仅有对应的内容侧重,而且结合身份、人际关系和抉择三大核心概念,在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国家和世界这些不同环境中设计贴近生活的场景,从而让宽泛的“品格和公民教育”成为可以细致入微落实到日常教学中的体系化内容。
讲师之一的社会学博士崔东红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鲜活的事例,她的女儿在新加坡出生长大,现就读于新加坡名校莱佛士女中。有一次她们一起外出用餐,崔博士选了一份烧肉饭,餐盘和餐具都是白色的。而她的女儿选了一份海南鸡饭,餐盘和餐具都是绿色的。因为新加坡是多民族国家,其中很多信仰伊斯兰教,所以餐厅会用绿色的餐具单独装不含猪肉的清真食品。
崔博士看到女儿的鸡饭很不错,下意识准备尝一点的时候,她的女儿第一时间阻止了她。不是她不愿意跟妈妈分享,而是她在学校受到的关于品格与公民教育在提醒她。她立刻去取了一双绿色的筷子,然后把鸡块单独夹给妈妈,从而确保对伊斯兰教信仰者的尊重。
三、改变学校评估方式
据林保圣先生介绍,早在1999年,新加坡教育部就开始实施卓越学校模式(The School Excellence Model,SEM),提供一套客观的确定和衡量改善学校实力和范围的方法。并根据学校的运作过程和治理效果,给学校颁发初级、中级、特级荣誉。
在向全人教育转型的过程,新加坡教育局也积极反思学校评估模型,并且在2012年宣布从2014年开始取消SEM奖项,也不再给学校根据考试成绩排名、分级的制度,改为依据学校在全人教育领域、以及对学生成绩提升作出的努力,设计了多元化的奖励措施。其中重点关注五大方面的突出做法:
教与学的最佳案例
学生全人发展的最佳案例
教师发展和福利制度的最佳案例
品格与公民教育的最佳案例
学校合作的最佳案例
新的评估体系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将教师视作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新加坡在教师队伍培养上是不遗余力,挑选优秀人才,提供奖学金让他们完成长达1年多的教师专业学习,不仅给予优厚的福利待遇,并打造包括教学、行政和专科三大职业发展通道。
四、竞争分流体制下的精英教育
另一个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新加坡多元化的升学路径。新加坡的中学提供三项不同源流的课程,根据学生的小学离校考试 (PSLE) 成绩,孩子将被分配到三类学校:快捷(包括一些学校所提供的综合课程)、普通(学术)或普通(工艺)课程。
这一制度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学生可以被分配到适合他学习进度和方式的课程。如果学生就读普通(学术)/普通(工艺)源流课程,也可以选修某些快捷或普通(学术)源流的课程,让TA有机会发挥所长,加强在某些专长领域的能力,并且在基础学科上获得更多的课时保障。
虽然学生日后还是有机会转到另一个更适合他的能力和兴趣的课程,也可以在指定科目中选修更高学术层级的课程,但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培养目标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无疑给参加小学离校考试的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新加坡的社会福利不多,教育是很重要的政府投资,也是公民福利。大学生80%的学费由政府补贴。这个谋略的核心就是精英教育。品学兼优的人,不论其背景和社会阶层,通过奖学金的机制,都可以获得全世界最好的教育,经过各层的实践历练,成为这个国家的决策者。这就是为什么新加坡各行各业的精英都是剑桥、哈佛等名校毕业的。李光耀及其带领的各层领导人的成长路径也多是如此。
教育固然是促进社会流动性的途径,但还存在其他功能,包括筛选优秀的人才,作为日后发挥中流砥柱角色的社会精英。只要是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努力,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爬上社会金字塔等级顶端的精英,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不封顶”理应是确保具备成为精英潜能的学生,能够发挥其长,也要确保具备这些潜能的弱势家庭子弟,能够有充分的机会被发掘且成才。“保底”则是尽可能为弱势家庭子弟创造条件,让他们具备一技之长,获得比父母辈更好的竞争能力。
在新加坡如果想避免“被保底”,除了努力学习出人头地,还有少量专门给外国人开设的国际学校,他们对学生实施全纳教育,不设录取门槛,也没有以标准化成绩为基础的分班分流制度,但同样坚持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支持。
在我们访问的ISS国际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实施IB课程,经验丰富的校长Margaret女士表示,在IB学校不会接受小学“分流”的理念,孩子需要提供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过早分流会让很多孩子失去信心。崔东红博士在授课中也提到这样的机制已经造成了阶层固化、社会沟通成本加剧等问题。
研修团访问ISS国际学校
提及学校面临的挑战,华侨中学的魏老师也感叹,华中最大的挑战来自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精英教育是否依然能够满足信息化、智能化、全球化时代的需求?新加坡政府重视教育,新加坡的家长也重视教育,但学生从小难以挣脱考试竞争的紧箍咒。如果“太害怕被淘汰“,始终在既定的选拔规则中成长,是否真的能成就“世界第一”的竞争力,这是摆在新加坡和很多类似国家面前的问题。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