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YouthALive,让青少年成为科技教育的设计者!

小天Alex 顶思 2019-11-23

全国科普周于昨天落下帷幕,超过1.8万个科普活动在全国各地开展。在集中的定期科普宣传活动之余,如何在日常把科普与学校科学教育融合,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文 | 小天Alex

编 | 宫继良


9月15日到9月21日,由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中科院联合主办的2018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


今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主题为“创新引领时代,智慧点亮生活”,全国各地将围绕这一主题共开展了18020个科普活动,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达3亿人次。

 


弥补学校科学教育的不足


科普教育从诞生以来,就是为了弥补学校科学教育的不足。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学生被要求背记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的、不连贯的事实,学生会很快失去对这一课程的兴趣。而在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让他们参加或接触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大多数青少年会更加愿意学习科学,并会将这种兴趣保持终生。


而事实上,好的科普活动往往能带给青少年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比如在美国,有大大小小300多座动手型科学中心和博物馆,每年多达1.35亿人次的观众来科学中心和博物馆参观,比观看各种体育赛事的观众加在一起还要多。而这些参观者中,绝大多数是青少年和儿童


经常参加各类科普活动的学生,既锻炼了科学思维及动手能力,又加强了对学校所学知识的运用与理解,由此形成的素质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无论今后从事什么工作都将受益匪浅。

 


趣味化与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美英等发达国家青少年科普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趣味性与多样化。科普活动有趣,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及参与的欲望,多样化则保证了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科学、接触科学、探究科学。


科学中心和科学博物馆是承载趣味化、多样化科普活动的主要载体。目前,动手型展览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中心和科技博物馆办展的主导方式,而其中的无确定答案(open-ended)动手型展览由于侧重探究科学问题而没有答案,更能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能力。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投资160万美元资助波士顿科学博物馆开办的“Make the observation yourself”展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该展览包括多种“动手动脑型”活动站,观众扮演科学家的角色,进行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到抽取结论全过程的科学研究活动。


他们可以重新设计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过的重物下落实验,使用皮肤传感器测试身体对刺激性物质的反应,研究鱼的形状对游动速度及巡游能力的影响,或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太阳能汽车比例模型并参加比赛。该展览鼓励观众根据自己收集的数据得出结论,并将结论输入展厅各处的计算机,供其它观众浏览。青少年参与这种形式的展览活动,既领略了科学研究的乐趣,又磨炼了研究能力。

 

波士顿科学博物馆


美国科技中心协会实施的YouthALIVE计划也是集趣味性与多样性于一身的典型例子。YouthALIVE英文全称的意思是“青少年通过(在博物馆)学习、参与、做志愿者和成为工作人员取得进步”(Youth Achievement through Learning, Involvement,Volunteering and Employment)。


美国科技中心在YouthALIVE计划支持下为9-16岁的学生提供在中心制作科学展品并在中心展出的机会。科技中心专门聘请科学家、工程师指导学生,为他们讲解展览背后的科学原理,还请木匠、电工和电焊工帮助他们制作展品。这类项目一般需用学生6~8个工作日,每日工作两个小时。


YouthALIVE计划自1991年实施到现在,已累计有7000多名青少年参加。其中有很多人由此喜欢上了科学教育这一行,甚至有的已成为科学中心和博物馆的正式工作人员或社区教育工作者。

 


强调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融合


发达国家近年来在加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同时,特别倡导科普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融合。科普与学校教育是互为加强的关系,科普与学校教育融合,有助于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低,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死板以及教科书存在的局限性等。


英国研究委员会近年来通过鼓励科学家、研究人员到中小学校开展活动,来支持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它们开展的研究人员驻校计划,每年派大批的博士研究生到中小学校与学生和教师一起开展科技活动。法国高教研究部每年也拿出大笔资金支持中小学校的教师为学生开展科普教育。


澳大利亚科学院则通过为中小学校编写科学教材的方式促进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该科学院实施的面向小学的“初级探索”科学计划向各小学提供了7种教学用书,5种学生用书,并为教师提供在职培训。


其中教师用书包括“初级探索”的课程大纲、课堂讨论题、课程评注、背景科学知识等内容;学生用书则为学生安排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及有关的技术读物。计划中的科学探究活动都是动手型的,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大多数的活动只需要简单的工具,如鸡蛋包装盒、弹子、麦秆、气球等


在该计划的地理课程中,老师为了让学生背记太阳系9大行星的顺序及相互间的距离,为学生开展了一次生动形象的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活动


老师让学生在学校操场的一根柱子上绑上一只篮球作为太阳,然后让学生们依照已换算好的模型比例尺寸依次确定各行星的位置。比如在确定了火星的位置后在此处设置了一个标志物,然后问学生下一颗行星是什么。学生们回答说,“是木星”。老师又问:“到木星有多远?”,学生们回答说,95米(实际距离是34200英里)。


然后,学生们从火星的位置出发,沿人行道数着步子走下来,确立木星的位置。如此做完最后一颗行星。这样,一个近似完美的太阳系模型就做出来了。经过这样的活动,这些学生对茫茫外空的巨大空间有了形象的了解,由此学到的知识也更加容易掌握。

 

我国青少年科普教育正在路上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科普工作。建国以来,政府从科普的组织机构建设、政策法规制定和经费支持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2年6月,我国颁布了《中国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科普为内容的国家法律,为我国科普政策法规的体系化打下了基础。



青少年一直是我国科普的重点对象。2001年,科技部、教育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和共青团中央联合颁布了《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为有效推进我国青少年科普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学校正规科学教育和社会科普工作互动不足、衔接不够等问题的存在,不能保证在校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接触科学。对比世界各国,我国在科普教育方面,还存在系统性、配套性不足,有法不依、有法不用等问题。


而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战略对我国青少年科普工作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创造了发展的机遇。随着我国学校素质教育的展开,学生的课业负担将逐渐减轻,学生及其教师、家长会越来越希望学生多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增长见识、经历和能力。


因此只有进一步把激发青少年的科技兴趣和好奇心摆在突出位置, 注重青少年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的提升,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才能推动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适应国家对创造性科技人才的需要。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中国国际学校图谱(2017版)

 国际学校服务商名录(2018版)

免费

 国际学校升学指导报告(2018版 中/英文)

国际学校课程创新报告(2018版)

专业发展

 美国科技教育校长考察团

NEW

社群活动

RAISE亚洲国际学校大会&国际教育资源博览会

(11.16-11.18)

人才招聘

顶思人才—国际学校精准猎聘服务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