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应以何种姿态面对美术教育?

顶思 2019-11-23

以下文章来源于云谷教育 ,作者品牌传播部

美术教育帮助孩子养成思辨、观察和独立的习惯,基于美术的跨学科教学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领域。面对低年龄段的孩子,美术教育一定要“深入浅出”,这非常需要教师自我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对待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案例设计,不能粗暴的“拿来主义”,要探究其理论架构的整个过程,研究其中的方法论。


本文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李帆在云谷学校教育圆桌上的一次分享。


李帆,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一个为了研究孩子,把课堂放进幼儿园的人。


他说:我的人生看上去很慢,但我觉得靠谱。26岁之前我解决了怎么画画;26岁之后逐渐搞懂了“我是谁”,知道艺术和好艺术家是怎么样。我的孩子上了幼儿园,我就去幼儿园代课;孩子上了中学,我希望去中学代课;我一直在探索的是,艺术作为一种语言如何助力孩子成长。


一幅画背后的秘密


孩子天生有涂鸦的本能,美术是孩子表达自我内心的第二种语言。


美术课,我更愿意把它看成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重要渠道。我不认为美术课就是画一张画,也不认为画有“好”与“坏”。我习惯在课堂上全程拍摄孩子们画画的过程,不是为了记录他们是怎么创作的,只有视频才能还原一个孩子做一件事情时,最真实的反应和自然而然的神情。我会在课后回过头去看这些影像,仔细观察他们的情绪走向。


你能说天一定是蓝色的,草地一定是绿色的吗?不一定。


不能拿这种标准去讲评,我更愿意从绘画里读小孩的内心,从一些细枝末节里观察每一个个体。


看孩子们画画,我发现有些孩子过早地接受了传统美术教学的套路,觉得“临摹地像”才是好,用学过的定式和模板界定画得“好”与“不好”,“会”与“不会”;有些孩子对待别人的作品时表现地很不屑,对待自己的作品就表现出无限的夸赞;也有些孩子能很谦逊地说喜欢别人的绘画,但说不出理由,或者一味地否定自己的作品。


从孩子们叽叽喳喳交谈中,你可以了解他们的内心故事。其实小孩子很敏感,你说的每一句话他都往心里去,所以我从不当着他们的面评价一幅画怎么样,我更愿意听他们怎么说,去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说。


李老师让小谷粒自己在一张小号白纸上画自己的生肖,之后和同伴交换,在大纸上临摹别人的画,但可以在此基础上添加自己的想象。在画里,我们能看到孩子们的心理活动。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我不想刻意去改变什么,只是帮助孩子顺着自己的感觉继续发挥下去,根据他的兴趣走向做一定的引导。做教育的人应该了解每一个个体,才能说“因材施教”。


关注和尊重每一个个体是未来课程中最核心的关键。


我们在评价的时候,也应当从“孩子是否得到了均衡的培养”来判断,而非用固化的“好坏”标准来考核。


艺术创作的基础是读懂自己,

学会真正的思考


学习绘画艺术,很有必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成长档案”。我提倡学生记手帐,因为这是「生活现场」的最佳记录,也是最原始的素材积累。


我常告诉我的学生都去看看自己家乡的县志或者城市的历史博物馆,查查家族的族谱,静下心来和爸妈聊聊天。这些不是故意灌输传统,而是教学生去思考自己从哪来、到哪去,自己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性格,身上有怎样的文化痕迹。


艺术是有温度的创作,一幅“饱有感情的作品”和“只是完成作业的绘画”相比,传达给受众的观感是完全不一样的。



“认知自己”的目的不是为了去认知世界,这世界太大了。认知自己是为了在茫茫世界中选择我内心真正需要的,而不是“我什么都要”。


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很难成就大智慧,如果说小学和中学是知识的积累阶段,那么大学更应该重视通识教育,教学生学会真正的思考:我的一生应该如何学习,我最想要做到的事情是什么,找到内心最渴求的东西。


对惯性的破局


九十年代中期有几位英国艺术家来到中国创作,和我们工作室合作教学:


艺术家们把椅子全部堆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创作。第一张画把纸平放在自己胸口上去画,下一张让学生躺在地上、放到头顶上画,再一张让两个学生手握在一起画……


这是一种对惯性的破局,去尝试身体新的可能。那怎么才能破掉惯性的思维?


我很少给学生看“范画”,因为“范画”会箍住想象,把所有人的想法都圈到固定的框里。


审美的培养,我强调典范式思维方式:好的东西看多了,我们便能轻易地看出另一些事物的瑕疵,辨别出什么是不美、什么是丑。多看美的东西,孩子们会慢慢建立起一套独立的审美体系。


幼儿园的艺术教育重在保护孩子的涂鸦本能,比如经常带他们玩陶土、剪纸、做手工、捏泥巴。不要求他们做出一个标准而具体的形状,而是让孩子在好玩的活动里体会不同物体的手感:或光滑或粗糙,这些触摸的痕迹在他们的心里会产生反应,这些反应的累积便是与周围世界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



学术不能凭感觉说话,它需要系统的思辨方法。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思维是发散的,比如我们从北京到杭州,怎么去?可以选择飞机、火车、骑行、徒步……这就是发散。


用科学家的话来解释,是我们脑里有一张网,平时生活中的任何信息都会在脑子里储存,当你需要某一个点的时候,它会自动跳出来,这就是“点性思维”。在思维发散的环节,我们要让学生做加法,不断地积累素材,面对“可要也可不要”的时候要选择“要”,这个环节教师不要干预。


但这种思维不能直接导出结果,需要一定的梳理,才会变成可能性。信息筛选的过程一定是和他个人信息发生关系的,即:我喜欢什么?哪些点是和我的曾经发生过联系的?这个环节是在做减法,剔除那些和我无关的因素。教师在这个阶段需要做一定的提醒。


当学生既找到了自己,又与主题产生了联系,也找到了方法,这时他会有对应的困惑,教师就要跟进做更多的引导。不管是面对艺术选题还是生活选择,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不断练习这一套思维系统,才能形成真正的做事逻辑。


讨论和思维轨迹是必不可少的,但大家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逻辑就是教孩子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只是一种工具,为了逻辑而逻辑是不可取的。



做事,要「知其所以然」。我不喜欢愚公移山式笨的努力,也不喜欢浪费的刻苦。


举个例子,学生想以“芭比娃娃”为主题做一次创作。那么在着手前,需要一整套系统的思考程序。首先要探究它的历史、社会背景、创作动机、发展轨迹;其次思考这个玩具折射了一个怎么样的美国文化,它有什么特点;再去探究为什么女生喜欢买芭比娃娃,甚至有的人买一屋子的芭比娃娃,反映了女生怎样的心理诉求。


我的学生是怎么做的?最后他们竟然跑到医院挂号,给芭比娃娃拍了x光片,同时把发票、挂号数据都展示出来,形成一幅作品。我不去赘述其中表达了什么,但当你的作品具备了完整的思考过程,当受众面对你的作品时,自然会感受到“传递感”。


何为美术教育


今天美术课让云谷的孩子们画生肖,有一个孩子突然间哭起来了,因为她发现自己的作品纸弄脏了,情绪一下子很崩溃。


我走上前去说:“宝贝,你别哭,我一会儿能把弄脏的地方变成风筝。”能从这个孩子脸上感觉到她的情绪瞬间稳定了。像这个小朋友,我下课一定会和她一起把风筝画上去,陪她感受和修复这种挫败和伤感,让她知道画画可以创造出奇迹,而不是一味哄她。


面对低年龄段的孩子,美术教育一定要“深入浅出”,这非常需要教师自我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艺术教育史并非空白,不要闭门造车,老师要真正沉下心来钻研现有的艺术和教育理论,切忌走马观花。对待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案例设计,不能粗暴的“拿来主义”,要探究其理论架构的整个过程,研究其中的方法论。


知识储备需要经历磨合期和更新期,每到三年、五年、七年的节点,就需要反思,你的课程是不是过时了。在教育实践中,知识的积累储备、更新换代、整体考量和细致研究都非常重要。


知识只有适应当时的时代才有教授的价值。巴黎美院悉心收藏了45万件藏品,它们的价值不亚于卢浮宫。每一任新校长上任都会与前一任校长对接,哪些教育内容应该淘汰,哪些需要保留。



美术教育帮助孩子养成思辨、观察和独立的习惯,基于美术的跨学科教学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领域。


美术最美的点在于因为它涉及多元的形象,它可以“拖泥带水”把周边相关的学科都带进来。我提倡不同学科的老师多讨论,美术能帮忙看到孩子的内心。


我就很愿意和数理化老师合作,数学比较难理解,而图画直观生动,学生能通过一张图对一个公式演绎的来龙去脉印象深刻,这就是它的意义和价值。音乐和美术也可以产生互通,但绝不是在画画的同时放首歌那么简单,而是艺术上的共通和享受。


在一些心理课程上,我也建议用语言结合绘画表达的方式传达力量,让孩子从自我否定的阴暗世界里走出来,重新找回积极乐观的内心世界。


推荐书单 From 李帆

《西方艺术教育史》

《理解课程(上)》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美国学校体制的生与死》

《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

《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

《Psychoanalysis and the image》

《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

《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

《艺术治疗与团体工作》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美学散步》

《碰巧的杰作》

《禅学入门》

《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

《思维的艺术:如何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The foundation of research》 

《如何撰写艺术类文章》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云谷教育

Editor  Marina Stella

Photograph  Felix 

Credit  徐燕华 陈迪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中国国际学校图谱(2018版 中/英文)

重磅

 国际学校服务商名录(2018版)

免费

 国际学校升学指导报告(2018版 中/英文)

国际学校课程创新报告(2018版)

专业发展

 2019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学培训

NEW

社群活动

 2019TIDE国际教师发展大会

NEW

JAWs创变工作坊

NEW

2019国际学校教学主管培训

NEW

人才招聘

顶思人才—国际学校精准猎聘服务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