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未来的教育不只向前看,要从中国历史文化中寻找路径

王振权 顶思 2021-11-13

我们思考未来教育,不仅是基于一种对未来的设计考量,还基于我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作为“教育家”来讲,无论现在是否是“名”还是“家”,他首先必须要回答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定是这个时代的教育关切。


文 | 王振权 

编 | Mina


王振权


清华大学博士后

博实乐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十年前,我在清华学习、工作的时候,听谢维和校长讲课。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最喜欢研究的课题是小学。这对我的认知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与启发。一位大学校长、知名学者,他关注基础教育、关注小学、关注从0到1,这促使我于2012年从清华去贵州毕节支教。


当时怀着一个什么梦想呢?


在北京,我走进每一所学校,硬件、软件、教师和当时走进毕节看到的大班额,80、100、120个小脑袋挤在一间教室的那种场景对比,一种强烈地促进教育均衡和优质教育的使命感,促使我思考能不能让每一个山区的孩子也享受到和北京一样的教育?



什么是教育?在我看来,教育是一个民族对自我的未来设计。即使远在山区,我们也要用一种眼光向未来瞭望。那么这个设计过程从哪里开始?


我认为,我们思考未来教育,不仅是基于一种对未来的设计考量,还基于我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无论是斯宾塞的“知识之问”还是李约瑟的“文明之问”,抑或钱学森的“创新人才之问”,都促使大学、政府、学界、业界在思考:当今我们所面对的“时代的教育之问”和“教育的时代之问”是什么?中国的“教育之问”是什么?世界的“教育之问”是什么?未来的“教育之问”是什么?


作为“教育家”来讲,无论现在是否是“名”还是“家”,他首先必须要回答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定是这个时代的教育关切。


基于这种关切,笔者有一个粗浅的认知,就是面向未来我们要有一种前瞻的“远视教育”。这种远视教育,我想可以从三个视角去看待它:一个是从历史看,一个是从根本看,一个是向未来看。



在不同的视角下,我们不仅能看到未来教育可能的样子,还有今天的教育如何在培养未来人才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孩子的画像,未来社会的画像,它的“最近发展区”是什么?“最远发展区”又是什么?我们今天要特别关注一个问题,就是“最远发展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概念术语,叫“最近发展区”。当今天教育被不断以未来的名义重新定义,教育方式深刻转型,更多有先见的教育者聚焦全人价值与创新素养的全新教育探索和新型样态的时候,关注孩子未来的“最远发展区”,或者它和我们“最近发展区”的新的定义有什么关联,并挖掘其中更宽广的发展内涵等,就具有了宏大的社会发展意义。


我想中国未来教育的雄心,必然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寻求路径,而不只是向前看。在回望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就会看到远视教育中,我们的初心在哪里,教育者应该从哪里出发,学习者应该从哪里出发。


我们都知道老子提出“赤子之心”,其实无论是陶行知先生还是蔡元培先生,所有的教育家都有一个核心的心理架构——赤子之心。孔子曰“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做教育者必须要有一种纯粹的精神情怀和坚定的教育信仰。


同样,我们在追问“根本”的时候,中国的未来教育、远视教育,一定是在国际视野、本土行动和文化关怀的三维时空中架构。在这个架构中,形成我们独特的、中国特色的教育思维认知体系、话语体系和行动体系。


我想在这个体系当中,再追问“向本质看”的时候,我们看到从2000年第八次“新课改”开始,即开启了面向新世纪的课程改革;随着2016年“核心素养”的发布,我们今天面对的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标准的新的跃迁和改革,两次改革同样发生在国际教育更迭的21世纪第10个年头和第20个年头,它的内涵和本质变化是什么?


基于这样一种对本质的追问,所以在我们的学校架构设置当中,我们有一个教职叫做“关怀副校长”,就是在学校设置了围绕以全人为本、个体为内核的一个“caring”的职能;同样,学校的课程体系也开设了“坚毅力”课程,中国文化与全球胜任力课程,以全球为背景,以世界和人生为中心来培养人才。



面向未来的“远视教育”,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每个孩子单一的学习成绩。当然主动学习的能力、学习力是根本和基础,同样他的视野、热爱、专注、探索力、成长性思维、利他,以及坚毅的品质,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面向未来的、更需要为孩子们建构的底层结构。


5月23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国强基金会共同倡议的“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在北京启航,该项目就是面向基础教育,计划用十年时间发现和培养100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领域的领袖人才,由此带动和培养一批新时代的“未来教育家”。


作为“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组委会秘书长,我提倡“教育家”的未来之路需要知行合一。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每一个有担当的教育者,以教育家情怀、科学家眼光、企业家精神、工程师思维、哲学家修养、艺术家的想象向未来进击;对标教育的未来之维,我们要试图立足对全人价值和全球胜任力的追问,基于国际化、个性化、专业化、智能化和家园化五个支点,与全球教育互动共进,沿着核心素养的基线寻找世界教育的屋顶。


我想我们每一位从教者,都应当努力成为未来“远视教育”的、高质量教育的答卷人和创变者!



欢迎投稿:

topmedia@topschools.cn

往期精选

50多位中外嘉宾分享高光全记录,TIDE2021第三届国际教师发展大会圆满落幕


杨利伟《太空一日》入选教材全网刷屏!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心”出发,TIDE2021第三届国际教师发展大会在沪拉开帷幕


一个黑人“普通孩子”的高考传奇:申请19所世界名校全中,但优秀并不取决于成绩


哥大招生官:剥夺孩子从小自我探索的空间,上名校也毫无意义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会员服务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