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排序)
卜桦、邓碧文、费俊、高峰、胡介鸣、黄筱茜
刘姝铭、林欣、林万山、林俊廷、吕连涛
梁文华、罗爽、李俊俊、缪晓春、邱黯雄、邱宇
苏永健、田晓磊、田渊、王培生、许仲敏
许毅博、张小涛、元元、郑达、郑宏昌
展览首次提出了将未来艺术作为学科化的概念,梳理了科技艺术的历史特征,试图探讨未来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关系、未来艺术的趋势、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未来艺术的价值与语言转换等命题。
未来是一个时间概念,相对于过去和现在,万事万物都有未来。对未来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生存启示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有一门综合学科叫未来学,狭义的未来学着重研究现代工农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结果,广义未来学指关于地球和人类未来的一般理论。那么艺术在未来学科中的体现被称之为“未来艺术学”。
《植民-城市野地计划》
创作者:梁文华
城市中的野地是一种复合型的生态系统,其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一直被现代文明生活所忽视。与城市其他的生态系统不同,城市里的野地是外来物种的天堂,城市特殊的生态环境使得这些物种可以忽视地理与气候的差异,生长在离原产地数千公里以外的地方。自发性的城市植被是文明与自然的共同选择,这些外来物种更适合且应该在这个城市的生态系统担任更加重要的角色。文明与自然共同选择出来的外来物种称之为“植民”,艺术家设计了三件装置作品,其目的是让观众重新审视野地在当下城市生态建设的价值与意义,并引导大家参与到城市野地的发展进程,在城市中“散播”更多的野地。
▲ 视频︱梁文华《植民-城市野地计划》
《异度聆听》
创作者:刘姝铭
该作品探讨智能与情感之间的关系问题。艺术家从人类共通的情感—亲情入手(以自己94岁奶奶的生命经历为创作原点)。采集了大量不同年龄的女性的呼吸数据,用以驱动具有女性特征的裙子,形成张合的生命状态。试图在未来科技与艺术的对话中,形成一种反思和牵扯的力量。
《蛋形 No.1》&《蛋形No.2》
创作者:许仲敏
机械装置《蛋形No.1》和《蛋形No.2》在不锈钢球体内部放置人形雕塑,通过声光电展示生与死轮回运动、旋转和攀爬,承载了一种非常强的表达力,超越了时空,表达的是对人类生存方式,过程和意义的古老领悟。人类的生活总体上应理解为一个无休止的循环和重复过程。艺术家的装置艺术作品意图以超越时空的方式通过强调象征意义来阐述和传达生命的神秘、抽象但又“不可抗力”的特性。 《有风的空间3》
创作者:林欣
虚拟的空间是人类欲望的释放地,是心灵物化的一种表现,是更为真实的真实。人的内心世界在那个没有气压的数字领域突然被无拘无束的释放出来,这种解压式的释放产生的张力是巨大的。那里的风没有触感,阳光没有温度,却依然清晰地折射着我们的欲望——更为分明,更为强烈,也更为本我。《有风的空间》系列基于这段诠释,在虚拟的空间用视觉强调风的“真实”触感。作品通过观众与手机的亲密互动,带动大屏幕的影像,从而沉浸在虚拟与现实之间。
《无需之余》
创作者:罗爽
《无需之余》由绿植、LED灯、风扇、微控制器等构建而成,呈现了植物和人以及其它物体之间的对话。通过检测植物生理电信号和对其进行编译转化,作品中的植物控制着光线的变化、风的传递。当植物接收到人为亦或环境的影响,会触发相应的连续反应。在此过程中,植物的感知不再难以察觉,而是以不同形式反映出来,从而形成个体间感官的流动。
▲ 视频︱罗爽《无需之余 Despite Needlessness》
《戴森球》
创作者:王培生
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更加精致而美好的生活与向往,我们已是这个信息化、科技化社会中的一员。我们身边的网络、监控、识别和智能设备每天都在记录、追踪和分析着我们的各种行为,这是我们无法逃脱的。同时,在这个快速的时代下,我们也需要一种新的认知世界的方式,一种新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去看待这个即将到来的“未来”。当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又是否会有一种全新的诠释方式来重新建构“死亡”与“永生”?而假设当我们的交流变成数据,又是否会催生新的自我进化方式……
▲ 视频︱王培生《戴森球》
《三千世界》
创作者:张小涛
“三千世界”是来自佛教的一个术语,佛教有“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之说。古人的时空观与现代的宇宙观和量子力学研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每个宇宙拥有独立的时空(TIME SPACE ),量子力学帮助我们观察多重宇宙的存在。人类至今无法真的“看见”多重宇宙的原因,就是我们无法从这个时空跨越到另外一个时空,也就是另外一个地球。艺术家想在这个作品中讨论多重时空的相遇和重组,微观与宏观、时间与空间、生命与记忆交织的多重世界,生活中很偶然相遇的人和事,我们往往分不清楚到底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盗梦空间,还是在记忆中?这是DNA的密码吗?
▲ 视频︱张小涛《三千世界B》
《NTDD-93》
创作者:林万山
爷爷走了以后,在一颗叫NTDD-93的流星上飞行,他将雾气化为计算单元,我在雾气之上做着毫无疑义的重复朗读,朗读关于爷爷的诗歌。
《海拔高度为零》
创作者:胡介鸣
作品由多件船的舱门构成,在舷窗的计算机屏幕上的图像是海水和各种漂流物,这些漂流物质包含那些被人遗弃的日常用品、消费品、文化用品、电子产品、玩具和宠物等。观看的视平线保持在水面和水底之间,有上下波动的不稳定感,水中物的内容带有明显的不同地域文化残留色彩,这些被遗弃或由于各种原因与母体分离的物体,随波逐流到处漂泊,时而撞击船窗玻璃,时而漂离。通过虚拟视窗,感受一种双向漂泊和流动。影像内容是根据外置控件的指令和观众产生互动:观众在现场通过感应器与水中物的出现变换产生互动,目睹这些曾经与人类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在零高度的不同状态和处境。
《深红》
创作者:元元
《深红》是由一组“有温度”的动态装置所组成,为它量身定制的玻璃容器受到外部控温仪器的加热,使容器内的液体保持在48-55度之间的恒温。艺术家在容器中设置了不同的障碍,当红色流体随着水温运动时,它们原本的轨迹被打散、分割、旋转或追随着障碍物形成全新的关系,然后归融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这过程里它们形成了某种迷人的关系,被干扰者和干扰者之间又产生了新的秩序,这和人每天经历的遭遇很像,也和事物在环境中运转生成的本质是一致的。仔细观察,这种重复看似是注定的,但每次通过阻碍的方式却是偶然的。
《上传者》
创作者:郑达
机械臂高3米,通体黄色,底部放在高35厘米的黑色金属龙骨上,机械臂的运行动画来自于肢体动作数据的截取与反身体的再创作。在空间中吊装有11面厚度为2毫米的镜面不锈钢,在他顶端安装有激光发射器,发出的绿色光线在空间中不同方位高度的镜子上连续反射形成一张绿色的网,仿佛它在进行自我的编织。
▲ 视频︱郑达《上传者》
《AI伊甸园》
创作者:高峰
作品试图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装置诠释机器与人的关系也许类似于人与“神”的关系。此作品使用了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语音合成、人机交互等等,以实体机器人、虚拟智能机器人作为载体,创造并展现了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的开放式交互体验可能性。《捏手捏脚》
创作者:吕连涛
这件作品用机械的方式幽默地描述了一块被捏起的布在空间中移动。布遮挡着人的视线,而被遮挡着的空间似乎只能存在于人的想象当中,越不让看越让人无限遐想。而“捏手捏脚”的这个动作,往往会演变为大家都会看得到的滑稽表现,小心翼翼但又心知肚明。更像是表演者和观看者达成的某种默契。
《一排腿》
创作者:吕连涛
艺术家把抖腿的动作抽离出来复制,把微妙的动作和声音累积、放大,很烦躁,这时的抖腿变得很凶悍,很猛烈。就像有劲没处使的我们找到了某种出口,既强悍又无力。《锈 》
创作者:李俊俊
在一个绣绷旁有两个机械臂,机械臂的绣针在动力驱使下来回穿梭于绣布上,时而自顾自地劳作,时而环顾四周路过的人群,仿佛它的一针一线皆为时间的投影。本作品是将柔情的刺绣与冰冷的机械进行对比,在看似简练平白的物件中不仅传达了作者的人文情怀,也表现了作者企图通过本作品来启发观众对历史与未来、传统与当代的思考。创作者:邱宇
机器是否有意识?我们的身体是否有一天被机器替代?被替代的身体是否还是我们自己?作品中机械控制的眼睛在镜子中看到自己,在互相凝视中重新产生对自我和生命的认知。
▲ 视频︱邱宇《机械控制的眼睛看到镜子中被控制的眼睛在看他》
《微生物发声器官》
创作者:邱宇
《微生物发声器官》是一个由微生物、机械和电路组成的声音装置。微生物的生长和观众的行为决定着它发出的声音。犹如一个以微生物为基础,可感知外界变化,同时生成声音的混生器官。我们用一种新的方式感知生活环境中常常被忽视的“不可见”生命,试图与他们对话,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呼吸共同体》
创作者:黄筱茜
《呼吸共同体》是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席卷全球的特殊时期创作的作品。当全人类面对共同挑战时,人类在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中携手同行。作品集互动灯光装置、智能可穿戴及远程交互于一体,通过手部和耳部的可穿戴装置采集人体的数据信息,探讨未来对人体数据的采集形式,采集样本取自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及地区。通过灯光装置展示采集到的人体温度信息,光在一呼一吸间,再现人体的生命信息。装置中的灯光展示个体生命体征的同时,也彼此关联,个体所发生的问题也将蔓延开来,触发装置整体的回应。
▲ 视频︱黄筱茜《呼吸共同体》
《心术》
创作者:苏永健
此作品由艺术家苏永健与文学作家吟光(Lucia Luo)共同创作。
作品试图将机械心脏活体化。受周围观众位置和移动的影响,输送于电缆之中的冰冷代码不断刺激机械心脏抽搐和跳动,使钢铁机器仿佛有了能感知存在的生命体征一般。芯片与情感之间的分界线愈渐模糊,编码机器和有灵肉身本质上可能并无矛盾,也无所差别。
▲ 视频︱苏永健《心术 Emotion Alchemist》
《手风琴1-5》
创作者:郑宏昌
这是艺术家的影像装置作品的又一个系列,所选用的材料是手风琴的贝斯部分与机械和数控机床的结合,用另一种机械的方式来演奏贝斯,还有3D小人随着贝斯与机械一起不停的循环运动。这些看似没有关连的物品,当它们被投影在墙上时,所有的一切都被连在了一起,它们成为了一体。这就像是生活中一切,我们往往觉得他们没有关系,但是,其实冥冥之中自有关联。3D小人与贝斯是没有关系的,可是,当它们随着机械转动时,一个在不停运动,一个在不停地发出声音,两者的结合又产生了另一个意义,人在循环中运动,无法逃出这种循环。
▲ 视频︱郑宏昌《循环迁移》
《超越感知》
创作者:邓碧文
现代仿生机器人已经越来越智能和细致,一些附加功能在模仿人类的基础上甚至超越人类的感知,科技的进步正在进一步瓦解几千年来人类自身积累、总结的肉身经验。
这件作品就是运用3个前端装有生物磁场感应皮肤装置的机械臂组成的一个搏斗场面,在舞动的机械臂面前是一位太极师傅在同时舞动太极拳,一般人的反应时间在0.2秒以上,经过训练的运动员不会低于0.1秒,而在太极师傅即将碰到机械臂的瞬间,机械臂会根据空气中磁场的变化及后台程序的运动算法以0.02秒的时间躲避开,太极中的“借力、卸力”在科技面前将无所适从。
《城市润像》
创作者:田渊
水汽夹杂着城市记忆渗透进空气里游走在每个大街小巷,这些湿润的空气不由唤起了记忆里的那些事儿那些人。于是,艺术家搜集了2019年深圳上空卫星水汽云图数据,计算机图像识别出这些数据并驱动我的算法,实时呈现了一个沉浸空间,还原他记忆里的那段城市润像,也希望通过这个作品带大家找到自己的那段城市记忆。
《新媒体》
创作者:林俊廷
林俊廷以新媒体艺术的手法介入,洞开恒常宇宙,以神乎奇“技”,唤醒穿梭于无量时空的神秘身影,神龙飘然显现,似梦幻,似真实。形与灵交融,心与神合一,感念生命意识的最初经验与原始灵动。
《有趣的世界》
创作者:费俊
作为对2019威尼斯双年展“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主题的回应,《有趣的世界》装置一试图呈现对于这个世界的“有趣”的多样化解读和建构,是一个拥有两种互动方式的互动影像装置:方式一可以让世界各地的互联网用户们通过手机版的社会化建造游戏“睿•建”来参与“有趣的世界”的建造;方式二是观众通过在展览现场的iPad和应用程序实现对于“有趣的世界”的实时影像漫游。每一位下载游戏的用户,都可以使用艺术家提供的300多种回收自现实世界的三维模型来建造一个“有趣的世界”,也可以通过“建交”或者“结盟”的方式来形成与其它“世界”的联通与互动,这样的机制既支持资源共享式的联合“建造”,也接纳恶意或善意的相互“改造”。这个不断由用户参与建造或改造而生成的“世界”持续进化,不仅创造了一件具有生长性的交互艺术作品,还构建了一个具有隐喻性的田野调研工具,它帮助我们测试、观察并理解大众在当代语境中复杂和多样的世界观。
创作者:田晓磊
这套作品是一个长期计划,计划创作70个人机结合的生命。艺术家设想,他们是下个时代人机结合的标本,人类通过外挂和内挂在演化上趋于多样性和自主选择性,人变得多族群和多分支,最后成为地球上动物界唯一的多样性生命。
创作者:田晓磊
一个身着西装的人在城市中孤独地奔跑,他与其他人奔跑的方向相反,他要躲避汹涌的人潮和障碍,他最终能成功吗?“我去哪?他们去哪?”是他在奔跑中不断发出的问题。
《透明社会:下一刻》
创作者:许毅博
数字时代,人生活在相对真实中,“愉快”地行走在被数字信息所拼凑的坦途上。我们悄悄在社交媒体中品味他人喜怒哀乐的同时,自己的生活也在被他人咀嚼。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似乎是可以掌控万物的神,却也被万物掌控。这是一种永无休止的博弈,也是被数字时代所营造的奇异景观。
▲ 视频︱许毅博《透明社会 ·下一刻》
《野蛮生长》
创作者:卜桦
作品中设计飞翔的手,本也是无意的,但是发现它与后面的飞机与鸟的混合体恰好可以相互对应。小女孩指挥下诞生的象征个人与自我的“鸽子”与带有象征经济文化侵入的鸟一样的战斗机不期而遇。另外一个亮点艺术家认为是两巨头拍手的段落,拍手是一种游戏的感觉,同时又有很强烈的对峙感,暗喻时代的游戏新方式。
还有一小段是狐狸那段,看上去跟主题没什么关系,但我就喜欢这种“胡来”的感觉,它也并非没有关系,仍然是大千世界众生相的感觉,女狐狸们似乎在练习走猫步,以便获得更加妩媚的气质,男狐狸在边上起哄、模仿,比较搞笑。就像艺术家喜爱的某些经典电影里,插入似乎和主人公完全无关的情节,但是却更有力地扣着现实的大时代的主题。
《未来荒》
创作者:卜桦
在动画《未来荒》中,艺术家塑造了一种后人类时代共存和互动的状态。在一个仿佛空置的世界里,她希望建造空中城堡,并将城堡溶解在人们可怕的噩梦之中。卜桦对电影和绘画中的本质结构域逻辑非常着迷,并将这两种语言运用在了自己的动画作品中。为了表现人与世界之间的斗争其实并不总是那么乐观,艺术家采用了一种相当复杂的策略:华丽的场景,饱和的色彩,以及文艺复兴式的风格。她的作品总是以一幕明快的色彩作为结尾,人物以阴影来呈现,强烈的色彩反差容易让人想到木刻版画技术。卜桦将这样一种语言视为她个人的想象空间。(王春辰)
创作者:卜桦
《公元3012》幻化出人类文明痕迹犹存的“公元3012年”,身在其中的小女孩用手中的太极剑舞出太阳、光明和温暖,照亮寒冷中瑟瑟发抖的动物。卜桦想以这件作品说出她的感受:“自然与文明的关系在当今日渐险峻,‘人’可能是造物主‘自然演化进程’的最后一个载体。卜桦喜欢描绘与生命感受相关的主题,营造出像原始森林一样茂密、丰富、无穷无尽的精神宇宙。(王泊乔)
《陀螺舞》
创作者:缪晓春
陀螺舞中的舞者由三维扫描而成,并且通过软件的变形功能将他变化成一个既可辨识又略显突兀的数字人物形象,运用网络上的开放素材(动作捕捉)指令他完成一系列的动作,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动作在通过层层叠加的软件处理之后,变得如同外星生物一般的怪异荒诞和不可思议,好比用另外一个物种反观人类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从远古石器到人工智能,我们曾经正在和将会继续不可思议,同时又荒诞不经。
《新山海经3》
创作者:邱黯雄
《新山海经》系列水墨动画电影是邱黯雄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作品以中国远古神话经典《山海经》为参照,以亘古洪荒的视觉状态描述现代文明,把今天的世界图景放进一个远古视角,在这种距离感下现代人熟视无睹的现象成为神话素材,呈现出奇特荒诞的异世景观。作品拓展了水墨的当代语言表现力,融合了表现主义风格的动画手绘方式,把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态度以清晰而异样的图像叙事呈现出来。《新山海经3》把现实投射到未来,描述了在未来信息社会中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迷思,在一个被虚拟全息图象包裹的废墟一般的城市里,人们生活在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的双重角色里,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重叠混淆,人们沉溺于虚拟的娱乐和自己营造的虚幻世界,而真实生活却成为枯燥乏味的工作机器,最终虚幻的世界在现实矛盾中崩溃。作品对虚拟和现实的矛盾纠缠的描述,提出了对人在信息社会的存在悖论。
复杂系统下的未来艺术实践
时间:2020年9月19日 09:00-11:00
地点: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多功能报告厅
———— 论 坛 流 程 ————
09:02 - 09:22
田晓磊
《人类动物园》
09:25 - 09:45
王泊乔
《虚拟和现实边界消失/多觉艺术》
09:47 - 10:07
胡介鸣
《新技术语境下的影像叙事逻辑》
10:09 - 10:29
林俊廷
《科技唤醒历史,经典漫游未来》
10:31 - 10:51
张小涛
《社会就是媒体实验室—关于近年亚洲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案例》
开展
2020年9月19日上午11点
展期
2020年9月20日-2020年12月15日
地点
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
(深圳光明区汇新路和观光路交汇处)
参展艺术家
(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排序)
卜桦、邓碧文、费俊、高峰、胡介鸣、黄筱茜、
刘姝铭、林欣、林万山、林俊廷、吕连涛、
梁文华、罗爽、李俊俊、缪晓春、邱黯雄、邱宇、
苏永健、田晓磊、田渊、王培生、许仲敏、
许毅博、张小涛、元元、郑达、郑宏昌
展览总监
朱 倩、王日新
学术主持
冯峰
策展人
张海涛
展览统筹
周娜、谢安宇
策划助理
徐艺菲、周钰贤、孟祥远
主办单位
深圳市光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承办单位
深圳华侨城文体产业管理有限公司/华·美术馆
近期活动推荐
MANA | 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MANA是全球新媒体艺术行业媒体与资源对接平台,致力于建立艺术、设计与科技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MANA持续聚焦追踪行业热点,旨在提升优秀原创、艺术科技跨界的影响力,为相关领域人士提供交流互励平台,为优秀创作者赋能,为企业及品牌整合对接优质的行业资源,推动行业发展。/ 官 方 网 站 /www.manaman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