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九个孩子的牛人李三妹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闲看银瓶梅1 Author 闲看奇书
千呼万唤后,有关三胎的政策终于出来了。不过,很多讨论三胎的文章都被删除了。生不生三胎,我不知道,但我们村里那个叫李三妹的老太太她知道。所以,就看看《牛人李三妹》吧。
01
李三妹80多岁,有两个哥哥,排行第三,大家喊她三妹。真实名字,大家都不清楚。她是我老家邻居,她极富传奇色彩。
李三妹娘家在我们隔壁镇,叫龙溪铺镇。和我们老家隔一条大河,隔一座大山。
几十年前,她家是地主,且是当地最大的地主。据传有几进几出的大院子,有几十个雇农,几百亩水田。以及,请了秀才在家教她读书识字,她出门坐轿子。
众所周知的原因,后来,李三妹家很惨。直到现在,她仍不愿意回忆,对那段惨痛的经历三缄其口,包括对她儿子,从不吐露半字。只知道,她的大地主父亲和母亲,在一次又一次运动中离世了,她的两个哥哥,在批斗中残疾了。她在16岁的时候,孤苦伶丁地嫁到我们那个自然村。
李三妹的丈夫个头很矮,干农活倒是一把好手。再穷再苦,李三妹除了去菜园摘菜,也没见她下地干活。但她对丈夫是极好。
1980年前,李三妹就生了两男三女。1980年后,她又接着生了一个儿子3个女儿。那时,搞计划生育很严,但她很顽固,面对上门做思想工作的工作人员,她就说:“你们罚款可以,只要我们家有钱,就交,没钱,先欠着。但孩子我会一直生。”
李三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直到她生了9个孩子,直到生不动了,她才罢休。
孩子多,劳力少。李三妹家很穷,一直住在两间木板房里。楼上楼下,塞满了娃娃。
李三妹虽然不事农活,但做家务却是一把好手。虽然家里那么多人,但她收拾得整整有条。无论什么时候去她家,她家都一尘不染。无论她的孩子穿得多破多烂,但看上去很干净很整洁,哪怕衣服上补巴上盖着补巴,可不细看,居然看不出来。哪怕是她的孩子们,床挤床地塞在屋子里,但仍整整有条。
那年代有那年代的好,只要肯下力气,养活孩子并不难。有米吃饭,没米下锅吃红薯。那年代,只要成绩好,读书花不了多少钱。因此,李三妹的9个孩子,居然有4个读了大学,没上大学的,也早早去深圳、东莞打工,发展。去的时间早,在沿海站稳了脚跟,买房安家。那4个读了大学的孩子,也在长沙、上海、重庆和成都安家。
时不时地在某个春节,九个兄弟妹姐妹聚在老家。令人羡慕!
有时,邻居们在一起聊天,都会从心底钦佩地问李三妹:“您当年为什么就会生那么多孩子?”李三妹有时呵呵一笑敷衍过去,有时也说真话:“那时候计划生育那么严,想想都知道,等这批孩子长大的时候,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就少了,人就显得金贵了。只要孩子长大后不胡来瞎搞,哪怕是种地,哪怕是打苦工,都会生活得好好的。”
02
别看李三妹九个子女,看上去过过去有出息,个个在城里生活得挺好;也别看李三妹80多岁了,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但这九个子女,遇到事情,还是让她拿主意,特别是大事的时候。
在成都的那个孩子,和我同龄。他买了四套房子了。我问他,为何那么有眼光?他说,这得感谢他妈,是他妈作主让他买。我开始不信,后来和他聊天多了,他说了很多细节,我才确信这是真的,他并没打马虎眼。
他说,每次政府一说要调房价,他犹豫要不要买房时,他问他妈。李三妹每次都坚定地告诉他:“政府既然调控,你就快买。之所以调控,是买房的人多,大家抢着买才调控。抢着买的东西,才珍贵。没人买的东西,就不值钱。”
因此,政府每出一次调控房价的政策,李三妹就对子女强调一次,快买房,想尽一切办法买房。
李三妹的子女,不管有多少见识,都觉得自己的见识不如老太太,很尊重老太太的意见。
李三妹不仅给意见,甚至亲自指导。买房毕竟是大事,需要的资金也多。李三妹的孩子,也许对别人不讲真心话,但对李三妹,从不隐瞒。自己有多少家底?家庭月收入多少?都一一告诉了李三妹。李三妹居然给他们统筹安排。哪个孩子想买房,可首付款还差多少,就由其他子女匀一点。匀是匀,但李三妹却很认真,都让孩子之间打借条,并注明还款日期以及多少利息。
虽然都是同胞兄弟姐妹,但人多了,也论投不投缘。可李三妹不管这些,她只管几个子女间也得有借有还,有困难得伸把手。9个家庭,很轻易就可以筹集一套房子的首付。
九个子女,在她的督促、统筹下,个个数套房。李三妹并没有什么高屋建瓴的理论,她也不懂什么经济,她这一辈子,赚得最多的钱,只不过是过年时卖一头猪。但她就靠这个最简单最朴素的理论——买涨不买跌,只要限制涨价,说明还会涨价,让所有子女,都坐拥不菲资产。
03
李三妹不但管自己的子女,也管自己的孙辈。她有三个孙子辈的孩子去了加拿大、澳大利亚。
在孩子是不是出国这个问题上,李三妹的孩子仍然会咨询她的意见,仍然会尊重她的意见。
李三妹也不客气,她也真给意见。
她的意见是,孩子能出国就出国,卖房也供孩子出国。她不但给意见,而且给出自己的根据——
人往高处走,你看看,现在有钱人的孩子去哪,当官人的孩子去哪,你的孩子如果可以跟他们在一起,为什么不去!你不相信我这农村老太太的眼光,但你得相信,有钱人的眼光。他们之所以有钱,不就是因为他们的眼光比你好吗?
李三妹这么一说,她那些孩子,再也没二话。
04
李三妹年龄大了,但精神仍很好。这些年,她悠哉乐哉,每年秋天3个月的时间,在9个子女家里轮流住,其他时间住老家。孩子说让她长住身边,但她坚决的拒绝了。她拒绝的理由很直接也很简单——
我如果年轻,也不用跟着你们住,我自己也能在城里生活。我现在老了,也不会给你们增添麻烦,不要看你们个个对我好,真住在一起了,甩不甩冷脸子,得另说。我真病倒了,你们就请人照顾我。如果快死了,你们就请假陪陪我。
李三妹这样说,也这样做。不过,李三妹去年在成都住了5个月。她长住一段时间,并不是贪恋成都美食,而是她要负担起照顾孙子学习的责任。
李三妹成都的小孙子,小学4年级。每天三点多放学就回家了,在家也没什么家庭作业。儿子和儿媳,觉得这样挺好.
儿子儿媳仍为很好,可李三妹却认为不好。她强烈反对儿子和儿媳对孩子这样放养。她多次劝说无效后,她居然掏出5000块钱,拍到桌上:“你们是舍不得花钱是吧?这钱我出!你们这样,会害了孩子一辈子,你们明白不?”
在成都的那段时间,李三妹硬是逼着儿子儿媳,给孙子去培训。每天晚上,念经般唠叨:“你们不能对孩子的学习放松,其他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孩子的学习才是真的!”
后来,李三妹的儿子,还是被她说动了,心甘情愿地陪着孩子一起苦读。
李三妹把自己要这样做的理由,向儿子强调了无数遍——
你不要将我看成是裹脚的老太太,我小时候也读过书,而且是你外公请的家庭教师,就只教我一个人。我的大字,比你们的写得都好。你说的什么快乐教育、素质教育,通通是骗人的!和当年上山下乡一个样,换汤不换药。你们现在想想,当年上山下乡的那批人,有出息的是不是他们自己偷偷读了书,后来考上了大学,而那些信了农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的,后来是不是肠子都悔青了……我在这里住那么久不走的原因,不是为了我,也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孙子,10多岁的孙子耽搁不起!
他儿子想了想,确实是这么回事。当年那批上山下乡的知青,有少部分偷偷看书,后来政策放宽了考大学,改变了命运。
因此,李三妹的儿子向她保证,一定好好督促孩子学习后,她才离开成都。
05
这个故事,没有一点杜撰。
李三妹这个顽固不化的老太太,在老家成了传奇。她一生虽然没有刀光剑影,虽然默默无闻,但她的9个子女,在老家人眼里,都个个赛有出息。
她不止是老家的传奇,在我心里也传奇色彩极浓。每一步,她几乎都逆流而动,但黑色幽默的是,事后又证明了她的正确性。
数年前,很多人发出感叹:现在社会上的中流砥柱,又是以前的地主子弟。从李三妹这个农村老太太身上,可以给人提供一些思考。
作为地方子女的她,并不是只保留了不事农活的传统,更多的是她那双看透大山的眼睛吧。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