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二十一)

请收藏 浙大马院 2022-06-09



4月9日上午九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读书会第二十一次读书活动在紫金港校区成均苑3幢521室举办。本次《资本论》读书会的主题为“价值转形”,由我院丁堡骏教授领读《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篇,二百余名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此次读书会。




丁堡骏教授对《资本论》读书活动已经读过《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以及第三卷第一篇的内容进行了回顾。丁堡骏教授特别强调了学习《资本论》“序言”和“跋”的重要意义。丁堡骏教授指出,学习《资本论》“序言”和“跋”,我们不仅要读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论》“序言”和“跋”的形式命名的文本,还要注意学习各种并不是以《资本论》“序言”和“跋”的形式写作的,实际上可以作为《资本论》“序言”和“跋”来阅读的重要文献。在这种文献中,丁堡骏教授特别列举了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和《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这两个文献。丁堡骏教授指出,我们目前能见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为《资本论》写作的标明是“序言”和“跋”的文本,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向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奠定基础并且已经总体上有了相当高度发展的国家的读者推介《资本论》,面对这样的知识基础和历史基础工人阶级和先进的知识分子讲解阅读《资本论》应该怎样阅读,要注意运用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去阅读。《资本论》对他们的应用价值是什么。与此不同的是,马克思的《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和《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这两个文献,是马克思向俄国这样的尚且没有走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东方大国的读者推介《资本论》,说明学习《资本论》对于俄国寻找不同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东方道路的意义。丁堡骏教授认为这样处理文本,有利于我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的信心。丁堡骏教授强调这样才能使《资本论》讲出它浓厚的时代特征,这也许就是我们浙江大学讲授《资本论》的一个独具特征的讲授方法和讲授风格。紧接着,丁堡骏教授对于 “转形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整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进行了定位。劳动价值论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转形问题,价值转形问题能否成立,对马克思主义来说生死攸关。丁堡骏教授还强调了《资本论》三卷的结构,并特别强调了马克思的方法论。在《资本论》第一卷论述资本的生产过程时,马克思侧重剩余价值生产的分析,为此马克思首先分析了交换价值的生产,之后再进一步深化认识。而在《资本论》第一卷分析剩余价值生产时,则假定剩余价值的流通能够顺利实现,至于流通过程如何实现,实现中会遇到哪些矛盾,则放在《资本论》第二卷来论述。在分析资本积累时,马克思又假定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唯一占有者,而剩余价值瓜分的问题则放在《资本论》的第三卷中来论述。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总过程,这一总过程,是把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统一起来考察资本的剩余价值分割问题。丁堡骏教授强调,马克思在这里把第一卷、第二卷舍掉的因素,在第三卷中又增加进来。价值转形即价值的转化形式,W=c+v+m是直接的商品价值的生产形式,在考察成本和利润时变成了W=k+p,价值就已经转形了。这个转形阶段,商品的价值量没有变,就是说,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在这个阶段,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是一致的。c+v是资本的耗费,资本的耗费就是成本价格,这个成本价格对资本家来说是生死攸关的,超过这个成本价格就有利润,低于成本价格就有亏损。马克思这里特别强调,在商品价值和成本价格之间,有无数个出售价格。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转形问题,丁堡骏教授首先概括了第八、九、十章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在第八章提出了问题:“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第九章从逻辑上、数学展示上解决问题,第十章则从历史叙述和历史描述上解决问题。丁堡骏教授指出,马克思和古典经济学最本质的区别在于,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力商品学说、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其中,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就是价值转形问题。


随后,丁堡骏教授逐句领读《资本论》第三卷第九章“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内容。丁堡骏教授指出,在第九章中,马克思首先强调了商品价值多少和资本有机构成、固定资本之间的联系。为了论述固定资本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价值中去,马克思首先假定不变资本到处都是同样地全部加入所考察的资本的年产品,假定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会和它们的可变部分的量成比例地每年实现同样多的剩余价值。因此,马克思以五个不同的生产部门为例,假定成本价格为100,通过计算投在这五个生产部门的资本的有机构成,得出:不同的生产部门,在劳动的剥削程度相等的情况下,按照资本的不同有机构成,有很不相同的利润率。但是随后,马克思“为了避免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必须认为不是所有成本价格都=100”,又重新考虑固定资本这一因素。为了说清楚这一点,马克思在前文计算的基础上,又假定不变资本各以不同的部分加入产品的价值。随后,马克思把五个资本看做一个总资本,得出商品价格的偏离,从而引出“生产价格”这一概念。马克思指出,“不同生产部门中占统治地位的利润率,本来是极不相同的。这些不同的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而一般利润率就是所有这些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按照这个一般利润率归于一定量资本(不管它的有机构成如何)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随后,马克思又加进了周转条件,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论述。丁堡骏教授特别强调,马克思对价值转形问题的总的概括,是强调两个相等关系,即剩余价值总额和平均利润总额是相等的,商品价值总额和生产价格总额是相等的。从而得出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反。最后,丁堡骏教授指出,马克思还提出了一个事实矛盾: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资料的要素通常要在市场上购买,因此,它们的价格包含一个已经实现的利润,这样,一个产业部门的生产价格,连同其中包含的利润一起,会加入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成本价格,就是说,一个产业部门的利润会加入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成本价格。为了论证这一矛盾,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把全国商品的成本价格的总和放在一方,把全国的利润或剩余价值的总和放在另一方,那么很清楚,我们就会得到正确的计算。”丁堡骏教授对此作了说明。马克思在这里关注的是是否有重复计算的问题。剩余价值只能计算一次,不能计算两次。如果利润算在了利润一方,这个商品已经是最终产品了,那么它的生产价格不加入另一种商品的成本价格。



丁堡骏教授反复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是指引我们进一步研究问题的方法。丁堡骏教授还鼓励同学们要有问题意识,学以致用。通过此次读书活动,同学们在丁堡骏教授的带领下对价值转形有了初步的理解,并期待着下次读书会进一步探究价值转形的奥妙。



图片:陈柳依

文字:崔晨茜

编辑: 新闻中心  万锦烨


//推荐阅读//

1.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二十)

2.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十九)

3.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 (十八)

4.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十七)

5.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十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