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新生始业教育专题报告之“如何让研究生阶段更有获得感”篇
9月18日下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新生始业教育系列专题报告之“如何让研究生阶段更有获得感”顺利开讲。本次报告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代玉启教授主讲。
代玉启教授围绕政策规定、科研范式、学术规范、导学关系四方面展开深入浅出的讲授:
明确研究生培养是国之大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人才为本。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全面构建人才强国引领复兴伟业的战略格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殊属性要求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政治要强,以学术讲政治,做“接地气”的真学问和心怀家国的好学者;视野要广,永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勇闯理论研究的“无人区”,守正创新,不断拓宽认知的边界;人格要正,恪守道德,修为品格,涵养情操,以优良人格赋能卓越学格,实现为人与为文的辩证统一。
准确的专业认知是学术研究前提。党的百年奋斗经验与历史成就以伟大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所在、力量所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必须正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性,树立高度的学科自信和专业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体系庞大、内容丰富,下设的多个二级学科在研究范畴层面各有侧重,在具体研究中应正确处理学科体系和研究问题的关系,坚持问题中心导向,遵循一级学科为平台,二级学科为要点,三级方向为核心的规范研究范式。
恪守学术规范是学术研究核心。学术规范是全过程规范,包括选题规范、研究规范和成果规范。严守学术规范需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育人与育己的关系,坚持育人与育己相统一;二是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中国之新,创时代之新;三是敬畏与突破的关系,敬畏学术、敬畏真理而非敬畏权威,保有质疑精神和批判思维,善于思辨,敢于突破。
良性导学关系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助推剂。导师是研究生阶段的关键人物,理想的导师类型是学术指导、生活关心、发展加持。良性导学关系的构建需要师生的双向奔赴,既需要导师的尽心尽力,也需要学生的包容理解,由师生协力构筑起研究共同体、德育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帮助研究生在导学共进的良性关系中实现学术理想和健全发展。
代玉启教授的报告立意深远,旨在为2022级研究生新生扣好研究生阶段的“第一颗扣子”,提供了干货满满的研究生生活指南。研途已启程,全体2022级研究生将带着代玉启教授的嘱托重新出发,在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潜心向学、求是求实,争做立场坚定、基础夯实、博中有专、清醒自洽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
新闻中心
图片:张梦姣
文字:陈昱安
编辑:李 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