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叫慢学校,余生请多指教!
注:为我们的终身大学建立了一个公众号,欢迎大家关注!
终于,为我们的终身学习社群开了一个独立的公众号,命名为“慢学校”。
为什么叫“慢学校”?这个创意来源于今年六月份,在我和学徒们第一次讨论终身学习社群的想法时,我问大家:我们理想的社群有什么样气质?
准学徒苹伶说:它是慢的。
我觉得慢颇能代表终身学习的气质。一个真正进行终身学习的社群,必然是由一群不那么焦虑的人组成,共同进行一些不那么匆忙的学习,去追求那些更根本、更长远的知识。
这几个月,我们一直在为这个理想中的社群而设计。两位学徒来到了广州,全职投入到工作中;我们在市中心的一个民居内建立了工作室,开始了共同的学习和工作;我们在一周内做出了第一个产品原型,并邀请了用户进行测试,获得了一个初步可行的反馈;我们发布了创始班的招募,花了两周进行面试,并在十月初招募了十八位敢于吃螃蟹的同学,开始终身学习社群的实践,并收获了良好的反馈。
一切都在轨道上进行,马上,我们就要开始第二期的正式招生了。这时候,我们发现:我们需要一个公众号和一个名字。
命名是一个让人纠结的过程,我们和朋友们一道碰撞了许多名字,都没有特别满意的。10月初创始班开学的时候,我干脆说:先叫X大学吧,X代表不确定,等名字确定后,再换新名字。
不过我对X大学的名字并不算特别满意:它并不是全中文的,这会限制它的传播。在我们最终决定要上线新的公众号的时刻,“慢”又回到了我们的视野:为什么不把它叫做“慢学校”呢?
因为,“慢”,可能才是我们的独特气质所在。
如果有人问慢学校是什么意思,我会这样告诉他:
当我们只关注短期、外在的目标时,我们的心是焦虑的。
世界太匆忙,我们反而更需要慢慢学习。
慢学校是世界上最慢的一所学校,在我们的预期中,它的学制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它基于三个理念而创造:
慢知识。我们不提供那些快餐式的知识,因为那只会让学习者迷失在知识的碎片当中。相反,我们引导学习者关注那些在十年后依然需要学习和精进的知识,那些关于自我、人格、爱和关系的知识,关于真实世界底层脉络的知识,关于如何进行持续创造和行动的知识。这个过程,不会快。
慢学习。只有慢下来,学习才会变得深刻。我们并不提供直接的答案,因为让你成长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只有通过思考、实践、反思以及与他人对话才能实现。这个过程,是慢的。
慢生长。如果你需要在一个学校呆十年或者二十年,那么,“和谁一起学”就会比“学什么”更加重要。我们不希望也不可能在一个没有理解和信任的群体中成长,所以,慢学校的目标不是快速拥有大量学生,相反,我们致力于人与人的传承,让信任和分享成为社群的核心价值观。这个过程,一定是慢的。
这样一所最慢的学校,是我们终身愿意身处其中的学习空间。
这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学校,转了一圈后,我们又回来了。
当然,在命名上,接下来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它最后能不能注册成功还是未知之数。不过,就先这样开始吧!
记得我的学徒吴茜在六月份的讨论后,写了一段对未来的学习社群的想象,似乎就是专门为今天的公众号开张写的:
我试图闭上眼睛勾画它的模样。我想,它是这样的:
她像是一个城市。初来乍到的我,憧憬在这个城市成长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我在来之前,已经准备好时间,我愿意用「慢」的节奏,款待我的余生。
天空中,大大的城市公告牌,吸引了我。
这是这座城的持续了很多年的生活方式,每个周日的晚上九点,总有人在公告牌上发起直播,和全城的人,分享自己近期的收获。这些人,有各种的身份,他们在这座城已经生活了很久,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
对城里的每一个人来说,能上城市公告牌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情。城市直播意味着你身份的迭代,你离自己想要的模样越来越近。每一个人都在为这个目标而持续努力着。
城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这样的共同价值观:成长是需要反思与对话的。
所以城里的人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日常——发起一个研究难题,约几个好友,随意聊聊。当然,他们是欢迎陌生朋友的,只是他们不喜欢没有规矩地发问和捣乱,你可以在旁边静静观察,尽管如此,你亦能丰收。反正你在这座城里,有足够的时间,「慢」是这座城的节奏。
咚~长鸣的钟声把我拉回到现实,城市公告牌上,更新了几个本周的对话主题。其中「如何与AI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主题深深吸引了我。我决定以「观察者」的身份,参加我在这座城的第一场对话主题。
赶往的路上,与一个好奇十足的小孩相遇,她像极了多年前的我。因为这样的相似,不由得畅聊起来,孩子最后说,「你让我看见了未来的自己」
在这座城里,「过去我」「当下我」「未来我」,聚焦在一个时空,温情安抚又或是答疑解惑的场景该是时有发生的吧。
我不知道,还会在这座城里经历什么,但我充满期待~
请关注一个全新事物的降临:
关于慢学校的更多故事:
慢学校的第二期招生即将开始,请点击“阅读原文”预约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