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猪的思考笔记

其他

哎,完蛋啦!

周六到南昌。南昌的慢同学和朋友们为我张罗了一个工作坊,《从能力成长到精神成长》。我感觉这个主题对很多人来说是有点远的,但没想到,居然来了十五位朋友,而且大家工作坊后先是聚餐,再到精酿酒吧继续聊,发散出好几个具体的主题,居然聊到了凌晨一点。今天中午,酒劲刚过,我坐在南昌八一湖边的咖啡馆,翻看这两天这个世界发生的事件,突然有些情绪低落。其实早已知道夜幕降临,只是没想到这么黑。事态的发展,似乎越来越印证了某位互联网大佬的判断:今年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哎,完蛋啦!我意识到自己有点“政治性抑郁”了,这是我最近刚学会的一个词。我理解的"政治性抑郁",是个人面对社会感到无力和孤独时的一种状态。当我们忧心忡忡地问"这个社会会好吗?"的时候,或许我们已经陷入了政治性抑郁中。于是尝试化解。先是看了一些文章,例如这篇,《政治性emo了,怎么办?》,里面提到几条就很好:行动起来,做一些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有能量的事情;与不同的人真诚沟通,拥抱彼此;去帮助别人,在助人的过程中获得意义感;看看历史,获得更广大的视野。这些都是很好的建议,尤其是最后一条,正是我比较忽视的。这也将成为我接下来的学习主题。接下来,我也想用精神成长的框架来理解和解决问题。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把人的精神成长分为三个阶段,骆驼、狮子和婴儿。骆驼是被动的,他承担了社会对它的要求,被外在力量所控制,它代表的是我们内在的“我应”。狮子是独立的,它反抗权威,勇敢地斩杀那条每个鳞片都写满“你应该”的巨龙,它代表的是“我要”。婴儿是本然的,它超越了对外在的服从或反抗,而生活在旺盛的创造当中,它代表的是“我是”。不同的精神成长阶段,对于同一个问题的思考视角是不同的。例如,我们可能每天早上都会思考一个问题:我今天要做什么?骆驼思考的是:我今天要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例如,我今天要写一篇文章,开三个会,完成财务报销等等。狮子思考的是:对我重要的活动是什么?例如,我的重要活动是思考、设计、行走、阅读、对话等,我的一天就会优先安排这些活动。婴儿思考的是:我是谁?我如何活出理想的自我?例如,我认为自己是一个“魔法师”,于是我就会思考:我今天要为世界创造一个什么样不可思议的事物?反映到日程表上,也会有很大的不同:骆驼的日程表围绕他人展开,狮子的日程表围绕重要事务展开,婴儿的日程表围绕内在身份展开。越到后面,越简单,越有创造力。这个例子给了我灵感:我们是不是可以采用"骆驼、狮子和婴儿"来应对政治性抑郁呢?骆驼的内在本质上是受害者,如果我们处于骆驼状态,当面对政治性抑郁时,我们会感受到无力、孤独和焦虑。当我们处于狮子状态时,我们会问自己:对我来说,正确的事情是什么?然后,我们会去质疑,会去表达,甚至采取一些更加勇敢和令人钦佩的行动。但这时候,我们可能也是孤独的,我们要面对成为异类的不被理解,而愤怒可能也会以某种方式反噬自己。当我们进入到婴儿状态,我们或许会问:我是谁?理想的我,可以如何与这个世界互动?让我来尝试自己回答这些问题。我自己有三个内在身份:在工作上,我是魔法师,创造不可思议的产品;在关系中,我是赋能者,支持人的精神成长;在个人生活中,我是游牧者,自由地行走和工作。对应的,当我面对政治性抑郁时:作为魔法师,我可以通过营造一个有爱有创造力的社群(慢学校),为世界建造一座小小的诺亚方舟,同时自己也能安身其中。作为赋能者,我可以通过和朋友的深度对话来彼此支持。作为游牧者,我可以通过旅行和移动工作来感受和发现生活的自由和美。我被这些想法迷住了,它们让我感受到一种由内而生的力量。我发现,当用"理想的自我"去思考时,我们会变得更开放、更乐观、更有创造力,我们会致力于创造可能性,并让自己活在创造当中。或许是另一条路。—END—欢迎加入慢学校,和我一起设计和实践自己的精神成长。你可以浏览(扫码或阅读原文)下面这份《慢学校说明书》了解详情:
2022年10月25日
其他

离开成都的三个月:何为认同感

1某个29日的早上,我离开成都。又一个29日的傍晚,我回到成都。离开的日子是6月29日,回来的日子是9月29日,我离开成都整整三个月。离开的时候,我穿着短裤和洞洞鞋,本来只打算去南京和贵阳,没想到大理的朋友要找我帮忙,等到了大理,就想,干脆就到阿纳果住一段时间吧。山上冷,成都重庆四十多度,这里晚上下了雨甚至不到二十度,夏天的衣服完全不够,幸好借了民宿主人的外套和朋友的长裤,才算安顿下来。住下后,看到各地持续超过四十度的高温,就更不想离开,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然后下山,本想回一趟成都,没想到疫情吃紧,赶紧退了票,大理、广州、宁波、长沙,转了一圈,感觉还是住到山里才有安全感,于是九月初,我又重新回到阿纳果。这次在阿纳果住了十天,然后和学习中心的团队一起去了腾冲,再然后自己一个人去了大理、长沙,最后回到成都。这三个月,我避开了高温,也避开了管控。这或许是作为一个数字游牧者的优势,你可以自由地选择你所在的地方。你所在的地方,就是你的国家。只要你还站着,王国就不会崩塌。2这引出一个思考:作为一个数字游牧者,如何选择他的目的地?我马上发现了两个因素:好奇心和认同感。对于没去过的地方,好奇心是决定因素。这个地方是不是有一些有意思的环境、空间、文化、风俗等等,在某种程度上,这跟一个背包客的选择矩阵差不多。举例来说,今年去的两个过去没去过的地方是漳州的东山岛和宁波。选择他们的原因很简单:中小城市,生活舒适,也靠近海——不知为何,今年特别想到靠近海的地方。而对于已经去过并且考虑是否再去的地方,认同感第一,好奇心第二。并且,逐渐的认同感占据越来越高的比重。例如,东山岛今年去了两次,第一次去住了两天,第二次去住了五天。选择再去,是因为这是我去过的国内最适合生活的小岛,游客少,旅游痕迹少,价格不高,海景很美,而且还是一个古镇。我发现在这里可以安静地生活和工作——这就是所谓的认同感,你不再作为一个游客而存在,而是和这里发生更多个人的联系,你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短时间地安放在这里——你开始属于这里了。认同感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人。我重复去一些地方,朋友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例如,我这两年去了八次阿纳果,除了那里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就是那里有一群好玩的朋友,和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又如,惠州的玲玲、大牛、涛涛、Jimmy每次聚在一起都要进行的深度对话,再如长沙阿宝那能在酒吧里盖过鼓手的爽朗笑声,武汉徐莉老师含羞说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时的神态,每想到这些,都给了我去这些城市的动力。3年轻时候容易对一些宏大的东西容易有认同感。想起第一次到北京,那是2000年,被这座城市的大气和文化气息所震撼,老胡同、国子监、雕刻时光咖啡馆、三联书店……尤其是行走在长安街时头上那高远而辽阔的冬日天空,直接让生活在南方仄逼城市抬头看见的都是高楼的我震撼了。所有这些叠加起来,形成我对“北京”的定义。于是义无反顾地奔赴而来。直到多年之后,这座城市的空气越来越不堪,更不堪的是,我看到这座城市并不尊重个体,阶层的划分深深地刻在它的基因当中,于是,最终转身离去。现在看来,年轻时候辨别力弱,心力也弱,只能以文化消费者的身份参与城市。殊不知,文化消费者也是消费者。消费者并不属于本地,因为本地并非由他们创造。如今似乎对这种基于消费关系而产生的认同有了更多的觉知,并非它不好,只是如果这是我们和一个地方的认同感主要来源,那显然是不足够的。更何况,谁也不知道这种认同感背后有没有这样的炫耀:看,我的品味多好!4如今,更渴望和具体而细微的人和空间建立联系。这时候心性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我小时候生活在广州,但对广州这座城市说不上认同感,因为它对童年的我而言太大,难以理解(尽管那时候的广州可能还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北边出了环市路、东边过了东山口、南边过了珠江、西边过了荔湾湖,基本上都可以到了郊区了)。构成我的认同感的,是我生活范围的一两片小小的街区,尼姑庵、石板巷、黝黑而内部又复杂得像迷宫一样的老院子,以及生活或经常出现在其中的人,他们是邮局的阿姨,小卖部的大叔,路边坐着晒太阳的老奶奶,当然还有走街串巷的手艺人,那些做爆米花的、卖鸡公榄或丁丁糖的,他们成了我童年生活的惊喜和附近。如今我名义上算是常住成都(虽然一年有一大半时间不在),但我对成都却不太有认同感,有认同感的是具体的地点,是附近,是玉林、桐梓林这样我用脚步丈量过无数次的街区,是敦霸、一苇书坊、马尾咖啡这样我日常出没的的小地方。就像我常去大理,虽然不时吐槽它并不适宜长居:旅游感越来越强,物价越来越高。但同时,却不妨碍我每天去向月球飞去餐吧吃一个早午餐,因为这里的服务员已经知道了选择的喜好:咖啡不加奶,面包配黄油;也不妨碍我随后走个两百米到如是咖啡继续工作,因为这里的美女店长每次总是主动给我算会员价。所以,认同感不是超市或连锁餐厅,而是独立的小店和具体的个体。认同感不来源于城市、环境、文化这样的大词,而来源于我们有没有在其中安放自己的生活。认同感取决于我们到底是游客式的消费者,还是本地生活的参与者。就像小王子说的:正因为你在你的玫瑰上花费了很多时间,你的玫瑰才变得如此重要。
2022年10月9日
其他

你是否愿意去感知这个时代以及你如何感知这个时代,决定了你做出什么样的教育

1前两天,朋友组了一场云上酒局,聊起一个话题:愤怒。很多人似乎都有个认识,愤怒是不好的,我们应该努力远离或克服。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看到的是,很多人远离愤怒选择所谓的平静或宽容,是以压抑自我或放弃原则为代价的,这不是真正的平静和宽容,而是对自己的不诚实。不讲剂量和场景就是耍流氓,和解、放下、原谅什么的也一样。曼德拉的放下和你被踩了一脚的放下是一回事吗?如果一个人在曼德拉的处境,能够做到和解当然是伟大的,但我也并不认为如果“愤怒”了就是不好的。从个人偏好角度,我更喜欢和那些对世界怀有真诚的“愤怒”的人而不是“放下”的人交朋友。什么是真诚的愤怒?简单来说,他愤怒的是这个世界的不真、不美、不善。梵高是愤怒的,他愤怒于自己无法表达出看到的世界,乔布斯是愤怒的,他难以忍受这个世界有这么多糟糕的产品。自然,这个世界也有许多平静的伟人,爱因斯坦是平静的,甘地是平静的。不过,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认为真诚的愤怒比伟大的平静更容易做到。2我发现,大多数追求平静的人总是在向往美好生活的同时又缺少了一种力量感,这往往令他们陷入到自相矛盾的境地。对于他们来说,所谓美好的生活或美好的未来,其实是单薄的——能实现了固然好,实现不了,似乎也没什么——于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美好的想象总是一再让路。想去浪迹天涯?先赚点钱吧,然后还完房贷吧,最后再把孩子生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吧这样才能无牵无挂……结果到了最后,所有的让步都成了牵挂,你发现自己已经无法负担浪迹天涯的奢侈了。年岁渐长,思考似乎也更加现实。到如今,我更愿意相信,如果我们没有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恐怕是很难做出一些颠覆性的工作的。那些精神上的“圣人”或者想要成为“圣人”的人,不过是对“小我”的另一种执着,更适合无疾而终,而不适合成为战士进入一个充满未知的风险之地。所以,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它真的是你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事吗?它为什么重要?如果追问到最后你仅仅说出一些它的“好”——例如,我想做一种“理想”的教育,我想让乡村孩子更幸福地成长——我想你是很难长久坚持下去的。而如果你能表达某种强烈的情绪——例如,我无法忍受人像机器或动物一样被培养,我无法忍受乡村的孩子只有到工厂打工一条道路——或许,至少我个人会相信,你更有可能坚持下去。3年纪渐长,变得愈来愈平静并不是一件多么值得夸耀的成就。大部分原因是雄性激素分泌减少所致,起作用的是你的生物本能而非自身努力,就像少年时每一年都会长高一样。对年长对人来说,不平静才是反常现象。年少的平静和年长的愤怒,都是人生的礼物。所以难的反而是,如何长期保持一种健康的“愤怒”。4保持自己的愤怒,关键是保持自己的敏感性。所谓敏感性,就是对自己、身边的人和环境的觉察。在《教育的情调》中,作者范梅南提出一个观点: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无比重要。专业人士拥有很多的临床“知识”,但却缺乏“敏感性”——一种周全的、充分体贴他人的思想。在微观层面,敏感性体现为一种对人的关注和体贴。而在宏观层面,敏感性体现为对世界的悲悯或者愤怒。在微观层面,我们应敏感于个体。在宏观层面,我们应敏感于时代。5作为教育创业者,我最近的反思是,教育不能脱离时代。我们不仅要做“理想的教育”,更要做“面对这个时代下真实人生境况的教育”。很多教育创新者的头脑里似乎有一个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想象:理想的教育是适用于任何时代的,至少在他们的认知里,很少意识到教育的时代性。于是,“理想的教育”容易陷入微观,容易将关注局限在个体层面——认知、身体、情感、心灵——虽然,它比仅仅关注认知甚至是只关注记忆的教育来说,已经是大大的进步。教育关注时代,就要关注这个时代对人的影响(特别是压迫性的影响),以及人可以如何回应这个时代,并最终以教育的形式(人影响人)呈现出来。即使是公平、平等这样的主题,如果脱离了时代,也很容易变成一种停留在概念层面的教育。6你是否愿意去感知这个时代以及你如何感知这个时代,决定了你做出什么样的教育。我感知到的是,这个时代有进步和快乐,也有焦虑和困惑。人工智能、老龄化少子化、后疫情时代、以及变幻不定的大国政策,都是这个时代的焦虑和困惑。坦率说,对于中短期的未来(5-20年),我并不乐观,中短期未来将是一个“下沉时代”而非“上升时代”。这个时间长度不是一个季节传染病或者两三年行业风口,而是一个人的整个青春时光。时代的鸿毛落到具体个体头上就是一座泰山,这一代人,如何面对这一切?或许因为感知到这些,我也变得愤怒了。我的愤怒在于,人不应像机器或者动物那样活着,而这个时代正在鼓励甚至强迫人们这样活着。于是,作为一个教育创业者,我的思考从如何传播更好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下安身立命,如何才能活得卑微但完整,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如何走过红海,甚至——如何回应这个时代,让它变得更美好一点或者不那么糟糕?这是我在思考的问题。那么,你呢?—END—最后宣传一下我愤怒的作品:为勇于探索自我人生道路的人们建造一座终身幼儿园
2021年11月10日
其他

出走者之路

获得指导和武器:这时候,你依旧是弱小的。但幸运的是,你获得了来自前辈的指导,让你对自己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你还获得了武器,它让你变得更加强大。3.
2021年11月5日
其他

一只猪的生活意见:与其拱白菜,不如特立独行

我想对小张说的话是:虽然你有可能在这个系统中实现所谓的“阶层跃迁”,但这个概率其实是非常小的,而且,即使你成功了,也不过是一种更高级的土猪而已,最后可能还是免不了成为火腿的命运。
2021年6月10日
其他

一起来探索,如何将自己活出来?

再次说明,我是学生而非老师,我远远没有到活出来的状态。所以,这不是一场“教授式”的工作坊,虽然我会在工作坊中分享我的经验和方法,但本质上,这是一场需要参与者怀着真诚与勇气去共同探索的旅程。
2021年6月8日
其他

这个夏天,找一座山,共同生活一个月

为什么要去住一段时间?原因是这样的。去年买了随心飞后,不停地去了不少地方,有时候是呆一个周末,有时候是呆一周。最近,自己又冒出一个新想法,想尝试一下新的生活方式:在一个地方住长一点,沉下来。
2021年4月30日
其他

如何在内卷的世界走出自己的道路?| 慢学校欢迎辞

我们自上而下地构想,理解人生,设计身份,创造作品。而另一方面,我们又自下而上地构建,我们通过一个个作品的创造,不断增强新身份的专业性,进而,我们通过一个个身份的体验,慢慢地创造出我们想要活出的人生。
2021年1月18日
其他

我长进了吗?

周末一个人在家实在无聊,临时买了张火车票,到武汉看朋友。到住的民宿已是晚上,放下行李,上“酒花儿”APP找了家精酿酒吧,坐下,与老板、老板的朋友、吧台掌柜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各种见闻,分享自己喜欢的精酿酒馆等等。武汉人热情,人与人的距离短,一碰,就黏上了。(老兔子精酿)在kindle上点开一本书下酒,木心的《文学回忆录》,评论罗曼・罗兰:人要从凡人做起,也要学会做观众。罗兰一上来就起点太高
2019年9月23日
其他

构建知识体系,从看见开始

原因你肯定能想到,我们光顾着胡吃海吃,却从没有了解自己的身体特质。结果,本来就营养过剩的越吃越胖,本来缺铁的却顾着补钙去了。这样吃法,食材再好,也是事倍功半。
2017年12月23日
其他

和一群不焦虑的人共同学习 | 慢学校二期招生啦!

在慢学校,课程和社群参与是相辅相成的,某个阶段的学习者必须积累足够的社群参与经验,才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整体的课程进阶要求如下:
2017年12月16日
其他

您好,我叫慢学校,余生请多指教!

这是这座城的持续了很多年的生活方式,每个周日的晚上九点,总有人在公告牌上发起直播,和全城的人,分享自己近期的收获。这些人,有各种的身份,他们在这座城已经生活了很久,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
2017年12月8日
其他

成为终身学习者

Zero,在没有任何人类围棋经验输入的情况下,通过白板式的自我学习,三天就超越了李世石的版本,成绩是100:0。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在某些智能领域不仅能超越人类,而且能创造出人类所不具有的知识。
2017年11月28日
其他

我的开学致辞:一所学校的无限可能性

它的未来会变成怎么样?我想它已不能完全由我们师徒三人决定,它变成了一个更大社群的共同创造物。创造物一旦被创造,它就有了自己的生命,也因此能接受更多的滋养,作为创造者,我们对此深感荣幸。
2017年10月10日
其他

致遥远的同行者

为了迎接他们,我和两位学徒一起去设计这样一所适合他们和我们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我希望重新定义终身学习,让终身学习变得可规划、可管理、并且落实到日常的学习活动当中。这所终身学习学校包含四个主要特征:
2017年9月22日
其他

安猪三问

从学校离开、进入工作状态后,我一直在摸索业余自我学习的模式,还尝试过跟一个朋友共学,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继续下去。但这些学习经历刺激了我许多思考,也让我来到这里。接下来简单分享一下我对学习的探索。
2017年9月19日
其他

为什么活得琐碎而无趣?因为我们用一种问题解决式的思维来生活

人类的思维是因果式的,先有事件A,再有事件B。而“七肢桶”的思维是目的论的,为了发生B,必须发生A。在目的论思维里,未来是确定(或者是预知)的,光会事先知道它要到达B点,因此选择了时间最短的路径。
2017年9月13日
其他

这是我最快乐的一次深度学习体验

在书籍中阅读到理论知识,我会通过隔天撰写卡片的方式进行强化,以及反思自己的依恋类型加以验证,而后在周会中与小伙伴分享、讨论,也能够在大家的经验及概念的分享中,对问题的理解更加立体。
2017年9月8日
其他

真正的终身学习,需要这四个要素

另一类是个性化知识,是那些能展现我们独特个性、爱好和专业技能的知识,例如,有的人天生勇敢,有的人希望加强审美,而有的人希望学习设计,它们代表了一个人的独特性,其作用就如同大学的选修课。
2017年9月2日
其他

我创建了一个知识社群

最后,我并不期望你只是一个关注“个人成长”的学习者,我希望你是一个有情怀和格局的人,你能够放眼社会和历史长河,并且希望为世界创造些什么。如果你是这样的人,我将会很高兴认识你,并且期待去共同做些事儿。
2017年4月13日
其他

学习的原理(序)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我假设您是一个认真的学习者,你希望掌握系统的知识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或工作,而不仅仅满足于知道了许多。真正的知识不是花199元听一年的语音就能学到的,你还需要付出思考和努力。以下是几个建议:
2017年4月11日
其他

想系统了解一个学科?从教材开始!

例如,《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中的内容,在《教育心理学》里面都讲到了,这些内容大致会放在信息加工理论或认知学习那一章里面。如果阅读教材,你就会发现,教材提供了更具体的模型,也给出了更多的学习建议。
2017年4月1日
其他

教育学徒招生计划

别看寿司很简单,要做小野二郎的学徒可不简单。首先必须学会拧毛巾,毛巾很烫,一开始会烫伤手,这种训练很辛苦。没学会拧毛巾,就不可能碰鱼;然后,你要学会切鱼。十年之后,师傅才会让你煎蛋。
2017年3月12日
其他

死亡是最好的学习

结论是,需要兼顾工作和妈妈:对自己的工作进行重组和精简,并花更多的时间回家乡陪妈妈。幸运的是,妈妈在确诊后的一年多里都比较健康:偶有痛楚,但生活可以自理。我的工作因此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2017年3月10日
其他

我的创造观

真正的创造像晶体一样坚固,能抵抗时间的侵蚀。一个事实是:我们热爱的艺术作品,或者我们信任的科学理论,都至少熬过了二十年以上的检验和批评。相较之下,你还记得十年前的流行歌曲、网络热词又或者网络名人吗?
2017年2月23日
其他

去年的生日

我发现有趣是一个反熵事件,也就是说,如果处在一个封闭系统,你会变得越来越无趣而不是相反。因此,需要投入能量才能保持在一定的有趣水平上。充分的休息,大量信息的双向流动,多元化的社交,都是极好的策略。
2017年2月21日
其他

一个个人学习系统、一个原型、一份教育者入门书单

这个系统目前仅对WeSchool团队内部开放。另外,我觉得中学是打造自己的学习系统的最好时机(当然大学和工作后也不太晚),所以我也在考虑以这个系统为框架,设计一个面向中学生的个人学习系统。
2017年2月10日
其他

尘世如谜。既是菩提树,又是修罗场。

你一定能看得出来,这是一个三维立方体在二维平面的展开和投影。在三维世界很简单的物体,降落到更低维的二维世界就会复杂许多。虽然复杂了,你还是能理解。作为三维生物的你,难以想象二维生物的痛苦。
2017年1月29日
其他

如何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

而2.0版扩展了我们对学习的理解,把学习者放到了更中心的位置。在兼顾知识的同时,它还包含了一种由内而外的思维,这种思维从探索自己开始:我是谁?我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期待?我有什么样的知识和经验?
2017年1月19日
其他

我在招实习生,教育方向

工作地点在广州,要求每周不少于三天工作,最好全职,工作时间至少六个月,薪金50元/天(三个月后会进行评估和调整)。
2017年1月9日
其他

四个问题

晓帆的回答在同龄人中还是相当不错的,至少超越了“呵呵”的水平(虽然我没有问过其他同龄人)。时过境迁(八个小时之后),我意识到,作为提问者,我有义务回答一下这几个问题,以免落得以大欺小的口实。
2016年7月19日
其他

除了新思想,没有什么值得追求。

无知者不知自己,他们只为生存而活。财富、声誉、别人的眼光对他们至关重要,他们创造物质,绝大部分人碌碌无为,少部分人或许能成为明星或企业家,但这不能掩饰他们无知的真相,他们的本质是恐惧。
2016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