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精选
罗浮校长日书千字文86——教师即诗意栖居者
其实这是在套用近期以来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即:教育的诗性。教育真的是如诗如画才好吗?教育真的是诗意栖居的事业吗?不见得。
作为小学阶段6-12岁的儿童,体能活泼、动作自如,好奇心强、探究欲旺,然而,“这是发现兴趣的时期,对所爱好的似有热情,但却情感脆弱:能证实热情之所寄不误,则兴趣提高,但一遇挫折,也可能变成终生的厌恶。”教育作为一种激发,作为一种人为的过程取向的发展标准,需要细心精心乃至极端地呵护儿童的兴趣,任何的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的发展,如果不能与儿童的内在情感相关联,成长也可能就是一种伤害。
如此的过程,真的是诗意的吗?再诗意的描述都比不上教育现场对人更科学的呵护。
然而,作为老师来说,却是需要诗意的,因为最敏感的是诗,最容易将老师自己带入教育情境的也是诗心。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知道写的是谁吗?可能不知道。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可能不清楚。但是:喜欢这句诗吗?大多数人会说:喜欢。这就是诗中的柔软与霸道。《滕王阁序》,在少年王勃的笔下还有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知道是谁痛彻心扉的领悟吗?知道为了谁而留下的千古哀叹吗?可能不知道。但是,当把这两句凝聚一生情感的绝唱与李清照联系起来的时候,可能你已情不自禁。这就是诗中的灵魂与故事。《金石录后序》,李清照,还有她无数千古名句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学校老师拍摄的学校湖边风景图)
在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山水、虫鸣,绿竹、花红,经典、孝道,人师、学童,感恩、陪伴,生命、欢歌,无不在呈现着诗的意趣和境界。王国维说诗词: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看来,诗词有一个从“兴趣”—“神韵”到“境界”的过渡和提升,教育也可以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命志趣,到创造具有神韵、风格的教育过程,还要到达更高层次的境界,自然有境,生命无界。这个境界就是“先学做人”的境界。
自然而然,教育和诗意就结合了。
(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语文·国学教师 邵麟)
邵麟老师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供同学们诵读:
47 32032 47 15265 0 0 3371 0 0:00:09 0:00:04 0:00:05 3371步罗浮山上
新鲜的空气滋养身心
我的心灵被托起
随着山间雾气升腾
在这仙境般的山水之中
我看到了最美好的景象
我看到了炼药的葛洪
我看到了关爱人民的苏轼
我看到了和蔼可亲的曾爷爷
我看到了每天清晨诵读经典的老师们
我看到了罗浮国附可爱的同学们
我也看到了夜晚伴着萤火虫入眠的自己
罗浮国附这么美
她,美在我的眼中,美在我的心里
这里有月出东山竹林间
这里有漫湖碧透清波上
这里有风吹百草桂花香
这里有落日余晖映山头
回顾这个夏天,我们收获了很多:
伏羲氏一画开天
周文王总结出易经
孔子为易经作传
三位圣人将大自然的奥秘
汇集成我们现在学习的智慧
大哉乾元自强不息
至哉坤元厚德载物
君子经纶利建侯
果行育德上下顺
上经三十卦朗朗上口
总结的经验受用终生
在罗浮国附,
风雨送来清爽,艳阳馈赠激情
在罗浮国附,
万物充满活力,生长国学根基
罗浮国附,传承《易经》思想
罗浮国附,为中华民族复兴而读书
邵老师说:每个周末,都会写诗、赋文,在最美的罗浮山深处,在语文课堂之中,在语文课堂之外,用自己的笔,耕耘着诗意的教育。因此,在二年级的语文课堂上,也有着不同一般的天然的灵动,无论是读书还是写字,无论是端坐还是起立,在不完美中寻求最完美的表达。
不只是邵麟老师,在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老师们的行为文化里,有一句非常简单通俗的表达:
人人读书人人写。
读书、下笔,这是老师们记住曾仕强教授所立“我们是陪同学们来读书的”训诫,这也是老师们承诺“言传身教”的中国式教育之道。
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老师会与同学们一起写,俗称“下水文”;道德法治老师也在写,课堂里发生太多的感人瞬间;数学老师当让更要写,因为数学就是表达,李逸臣老师的一年级数学课就有了数学表达;英语老师也爱写,王会瑶的文笔兼具了中英文的合力;班主任老师写得更多了,发生在班级里的成长故事,都会在老师的笔下静静流转。
“不学诗,无以言”,诗意的教化传承千年,还会继续传承在这小小的校园里。
孔子教化子弟的语言一般是含义深广的,但孔子也是一位情性丰富的诗人,他第一次看到泰山的时候,欣然写下并唱出《丘陵歌》:
登彼丘陵,峛崺其阪。
仁道在迩,求之若远。
遂迷不复,自婴屯蹇。
喟然回顾,题彼泰山。
……
有人说,这并非孔子所作,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至圣先师的诗乐情怀。我们还是回到《论语·先进》中那段极为精彩感人的对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而,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而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而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而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春风、春服,少年、幼童,歌舞、出入,这就是孔子的诗意情怀。何尝不是“罗浮山下四时春”的传承者们,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老师们的境界呢?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罗浮国附微信公众号
您就可以了解学校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