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一名外卖员的留言中读懂中国

张丰 赛格大道 2022-09-22


赛格特约作者 张丰


深圳卫健委官方微信公号,是一个网红公号,此前屡次“出圈”。这次深圳疫情中,它发挥着巨大作用,成为沟通政府和市民的极佳桥梁。

今天早上,它发布了一条文章,《全面暂停堂食!深圳“10+1”区齐发通告》,这是防疫政策通知,很重要,但是却没什么可读性。不过,这篇文章下面第一条评论,让人非常感动,值得全文摘抄在这里:

深圳卫健委官微截图


这条置顶评论到12日中午2点,有超过2.7万人点赞,点赞数比第二名多出2万。毫无疑问,这位外卖员的小作文,打动了很多人。

在全市普遍暂停堂食的时候,更多人选择点外卖,所以他说“这是外卖员的春天”。但是,这个“春天”却并不是福利,因为更多人点外卖,业务量增加,收入增加,但是也更辛苦了。

餐厅禁止堂食,普遍采用“无接触配送”,很多小区都不能进,外卖员不用上楼,只需要把餐品放在小区门口指定位置,这也让外卖员更轻松一点。但是,这位名叫Time的外卖员,却并不开心。

他有一种朴素的道德感,认为不应该“把我们的方便建立在所有人的痛苦之上”,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让人称赞。但是,更触动我的是他接下来的几句。

这是他动作的场景,爬7楼爬9楼,都非常辛苦。很明显,如果仅从自己收入的角度,没人会这样怀念爬楼的日子。他真正怀念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而这恰恰是防疫时我们损失的东西。

“亲手把美味交到顾客手里说上一句祝您用餐愉快”,很多叫外卖的朋友,都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种礼貌对一个外卖员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我看来,这就是外卖这个行业最大价值所在。

送餐中的外卖员|图片源自网络


尽管媒体也报道过大学生、研究生、失业的中产送外卖,但是一个典型的外卖员仍然是这样的:农村或者小镇青年,没有办法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他们也不愿意像父辈一样去建筑工地,送外卖是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城市生活的初体验。

这和工业化时期的典型场景有很大不同。不同国家的工业化进城,都出现一个“进厂”的阶段,农村人口到工厂从事体力劳动。他们脱离农村的社会关系,和工友生活在一起,但是又要经常会到农村,因为工厂本身往往远离城市中心区域,是封闭的空间。它“在城市”,但是又“不属于”城市。

外卖员则不同。他们全方位体会城市生活,足迹几乎遍布城市的每一个场景。他们去餐厅、咖啡馆乃至药店,把商品送给居民、写字楼隔间的白领或者大学生。他们不断奔跑,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

这个场景有让人辛酸的一面。因为他们总是帮助别人完成消费,而自己很难消费。他们去咖啡馆看到“小资生活”,自己却不会坐下来喝一杯;到写字楼送上午饭,只能羡慕顾客的工作环境;到小区里给业主送餐,或许都不会想一下,自己是否能够买房在城市里安顿下来。

这有点像日本学者提出的“格差社会”。但是,如果我们放弃这种传统的“阶级分析”,会发现外卖这个工作,给人提供了一个“学习城市生活”的机会。

学习城市生活,是几个世纪在全球不断重复的故事。18世纪欧洲城市化,有很多人从乡村到城市里去,当时也伴随着报纸这种“新媒体”的勃兴。很多报纸都有专门的版面来为这些新来者提供服务,包括工作介绍以及如何防止被骗等等。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城市也迎来大量人口进入。有意思的是,这个过程和中国都市报的兴起也正好符合。现在我们回头看都市报报道的各种新闻,会发现有相当多讲述的都是“新来者”如何适应的问题。都市报报道新闻,但是也呈现出一种属于城市的价值观,什么才是应有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穿行在城市中的外卖员|图片源自网络

乡村青年来到都市,要克服的东西有很多。从方言到普通话,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中间,从靠关系到靠契约,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种身份转换。我至今记得自己第一次去吃肯德基、第一次去星巴克时看菜单的慌乱——那些名词,其实是一个新世界。

年轻的外卖员来到城里,他们依靠手机工作,有导航的帮助,甚至不需要留意周围的路牌。这当然为工作提供方便,他们不用再依赖“老乡关系”,也不用到报纸的分类广告看招聘信息(报纸也都衰落了)。

这种单纯性,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阻碍。一个人完全可以在不和任何人交流的情况下,完成一单的配送,相信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外卖员也不少。一个人在外奔波10小时,见到几十上百人,但是却没有任何像样的交流,这可能是不错的工作状态,却不是好的生活状态。

本文开头这位外卖员的评论中,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他不仅是“送货”,也在用心感受这个城市:

我怀念以前爬7楼给顾客送餐的样子,我怀念看到商家忙的不可开交的情景,我希望疫情快快结束,哪怕让我爬9楼我也毫无怨言,我希望亲手把美味交到顾客手里说上一句祝您用餐愉快。

他理解的“好的城市”,是“商家忙的不可开交”,这是烟火气,也是繁华,更是城市的本质:所有人都在为别人而工作,处在一种“交换”中。他怀念爬7楼给顾客送餐的样子,很有可能,他不止一次送过那个楼层,或者是那位顾客特别友善。本质上,他怀念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最让人触动的,当然还是那句“我希望亲手把美味交到顾客手里说上一句祝您用餐愉快”。这和点外卖的体验是高度一致的,我看到不少年轻外卖员彬彬有礼,他们经常让我想起自己从校园走出来面对社会的无措和鲁莽。他们被“系统”催促,要赶紧去送下一单,但是你仍然能感觉到他们的友善——那就是他们对城市和这个世界的态度。在这个外卖小哥的留言中,我们看到了让人感动的排比句,那就是他正在努力学习的样子,他想适应并且融入所在城市,成为城市的一员。

外卖这个行业,在文化上的“进步性”就体现在这里。它不仅给人提供一个“全面参观”城市的机会,还让你能真正接触到各种人,一个细心的外卖员会收获多多。外卖员属于“灵活就业”,没有五险一金那种劳动保障,但是他们的工作仍然有着高度的“契约性”,每天他们都在学习并且强化“城市精神”:准时和友善。

  赛格大道的第59篇文章

排版 一迢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