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IGF观点|探究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体系的重要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在场馆建设、文物保护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就。然而,博物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如何更好解决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困境,发挥其社会功能,成为当下博物馆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博物馆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视角之一,本文将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分析其在绿色发展实践、社会功能发挥、管理水平提升、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做出尝试,总结其在践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行动内容,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


 一、发展背景



全球博物馆积极响应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为受益人群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以及促进社会公平提供解决方式。2015年,联合国发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主要目的是解决社会、经济不平等发展及气候变暖等全球共性挑战问题,呼吁全世界共同采取行动,消除贫困、保护地球、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和未来。而博物馆作为集文化传承、休闲娱乐、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设施,其功能定位与SDGs紧密相关,是推动可持续发展重要组织机构之一。博物馆可以通过策展、知识课堂等方式,为部分受益人群提供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

2023年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官网公布博物馆的新定义为: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在全球经济、环境和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博物馆的新定义对博物馆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给出明确答案,表明博物馆不仅需要符合道德内容、满足专业要求,同时需要注重可及性和包容性,强调发展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在与国际博物馆协会的长期合作中,我国博物馆界与国际博物馆协会相互交流,文明互鉴。新的博物馆的定义,不仅符合国际博物馆的发展要求,也对我国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因此,我国博物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积极响应SDGs目标,主动落实共同富裕、公共服务均等化、绿色发展等战略要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 生态可持续发展有效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在场馆建设、文物保护、藏品研究、陈列展览、开放服务、教育传播、国际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日益成为世界博物馆发展的中心和热点。但同时也要看到,博物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我国博物馆也遇到了诸如能源使用相对低效、社会功能尚未全面发挥、自身创收能力较差等问题,在发展定位、体系布局、功能发挥、体制机制等方面尚需完善提升。2021年,为深化改革,推进我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国家文物局等九部门就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文物博发〔2021〕16号),明确提出将博物馆事业主动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施“博物馆+”战略,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商业、传媒、设计等跨界融合,加强博物馆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进而促使博物馆在发展定位、体系布局、功能发挥、体制机制等方面继续完善提升,走可持续之路。

在国际博物馆积极响应、国内博物馆主动实践的背景下,博物馆不断发挥自身力量,持续推动可持续发展。其中,苏州博物馆因其创新的节能减排举措、多样的建设运营方案和高效的治理方案,成为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学习对象,本文将以苏州博物馆为案例,分析其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创新举措。


 二、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是国家文物局公布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之一。苏州博物馆建立于1960年,历史较为短暂。然而,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苏州博物馆在其相对短暂的历史中,着力于收集、保护和展示苏州地区的文化艺术品,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苏州文化的窗口,在苏州地区博物馆的发展和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下,苏州博物馆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致力于开拓创新,不断提升展览质量、推进文博创意产业发展、完善开放服务举措、搭建苏博教育品牌、建设法人治理结构的奋斗成果,这对我国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思路,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博高质量发展和世界一流博物馆的建设。

(一)苏州博物馆建筑融合人文生态理念,探索绿色低碳运行方式

通过优化设备运行和创新精细化管理模式,苏州博物馆积极探索创建国内首座运行碳中和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于1960年成立,于2006年建成场馆并对外开放,早期受到场馆设计、材料使用等因素,博物馆长期面临高耗能、高碳排放等问题。2021年,我国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苏州博物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考虑创建国内首座运行碳中和博物馆。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苏州博物馆联合各个高校、企业的专业团队,在摸清场馆设备、材料、能耗和碳排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引进节能环保技术,制定了低碳节能的运行方式。根据该方案,苏州博物馆预计实现降低25%电能消耗、提升20%系统效率的目标,最终每年节能收益近150万元。从场馆设备上看,苏州博物馆引进全工况变流量高效冷却塔;燃气锅炉改为电驱动热泵,消除直接碳排放;优化控制主设备及配套设备间;分区分时精细化管理,逐一定制调试空调;推进建设适合室内能源、环境与碳排放数字化控制平台。

延续苏式建筑风格,创新节能环保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致力于实现人文生态可持续发展。2021年苏州博物馆西馆也建成开放,新馆保留了青砖黛瓦的色彩,与周围的建筑风格保持一致,是一座典型的地域主义建筑。墙体材料采用更为耐用的现代材料轻型钢架和混凝土代替了传统的木构架体,屋顶选用苏州出名的花岗岩,选材保留了地方传统特色,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一种表现。在采光方面,新馆大面积的玻璃天棚让自然光进入新馆的活动区域和展览区域,克服了常见人工采光的弊端。同时,西馆独立而又联通的10组方盒子形态,增加了自然光的利用率,可以降低博物馆的能耗,室外的博物馆广场则最大化实现绿色植物覆盖,实现小气候的良性循环。苏州博物馆西馆在建筑设计上就结合了苏州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现代技术,对传统建筑要素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有效利用周边自然环境,注重继承文化和发展,可以引起人们的“文化共鸣”与“审美共识”,使得博物馆建筑本身成为一种重要的文旅资源,有利于实现地域主义建筑与城市生态、人文可持续发展。

(二)苏州博物馆运营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充分发挥社会功能

通过创新展览内容、举办研学活动、发展文化新业态等方式,提供多样文化服务内容,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秉持着“立江南,观世界”的办馆思路,苏州博物馆举办了“吴门四家”、“清代苏州藏家”等系列学术展览以及跟着“苏博去旅行”等研学活动,为观众传递苏式雅韵魅力,讲述江南文化故事,展现世界文明风采。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公众,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苏州博物馆逐渐细分观众的需求,陆续开发了APP、微信语音导览等各种自助导览模式,让观众从声音、文字、图像等多方面了解博物馆的馆藏,实行多馆合一,进而有更好的体验感和参观感。此外,苏州博物馆还尝试通过IP授权来进行文化新业态的实践,苏博2020年5月在上海世纪汇广场举办的“复苏——幸会!苏博”教育文创巡回展将博物馆展览、教育和文创融为一体,通过展览、数字互动、学堂工作坊、文创市集等多种参与形式让观众感受江南文化的魅力,既拓宽了新渠道、新市场,获得更大的宣传和曝光机会,又探索了博物馆与公众对话的新形式和新方法,有利于提升和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与多方社会力量合作,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三)苏州博物馆运营结合互联网技术,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苏州博物馆在运营模式上秉持可持续原则,对博物馆进行了全面的数智化革新,提升了博物馆的吸引力。2021年9月在苏州博物馆西馆内设立的“苏色生活馆”开始正式运营。“苏色生活馆”以时间节气为主题,将苏州传统的民俗文化作为叙事依据,利用全方位LED屏营打造了沉浸式的数智化色彩通感空间,让参览者更加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呈现不同季节、不同节气下的苏州生活,为展厅注入科技元素,在提高观众参展质量、为博物馆带来更多观众的同时降低了维持博物馆运营以及更新展览内容所需要的成本,有利于苏州博物馆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中国博物馆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组织形式。同时,苏州博物馆还积极与数字技术企业合作,打造以苏州文化为基础的数字化文博体验平台。苏州博物馆与51WORLD一起,结合苏州博物馆本馆建筑、文物等内容搭建起了一个沉浸式数字化苏州博物馆。在这一产品中,观众可以通过剧情探索以及与npc互动等方式全面了解苏州博物馆中的建筑、文物以及园林艺术,感受苏州博物馆中所蕴含的人文历史底蕴。不同于展览的数字化改革,数字化文博体验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打破了传统博物馆游览方式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游客可以完全通过线上交互的方式体验苏州文化,为广大受众和用户提供可互动并且可持续的文化服务平台,有利于扩大苏州博物馆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打造云上苏博的品牌形象。

(四)苏州博物馆管理试行理事会制度,成立基金会发展“造血”功能

通过采用理事会制度和创办基金会,苏州博物馆提升了其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性,同时使得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和资金管理更加专业化。苏州博物馆理事会共由15名理事、1名监事组成,通过委派、推选、邀约的方式产生,其中社会理事共有8位,超过理事总数的50%,这在目前国内试行理事会制度的国有博物馆中尚属少数。并且,社会理事成员分别来自于文博界、金融界、法律界以及企业管理等社会各个领域,可以更好地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发展中,为资源的开拓和利用建造一个制度化的平台,集合更多人的智慧为博物馆方方面面的业务工作出谋划策。

在理事会成立的同时,为了培养自身的“造血功能”,苏州博物馆还成立了基金会。苏州博物馆发展基金会目前的基础资金全部来源于社会,包括个人资金和企业资金,与上级财政拨款相对独立。同时,为实现专业、科学、有效的管理,苏州博物馆将发展基金委托给苏州银行管理。苏州银行在基金会理事会的认可下进行投资以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进而可持续地为苏州博物馆开展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等公益项目提供资助。不同于传统博物馆主要直接接受捐赠人的藏品捐赠,法人结构的理事会和专业化的基金会的建设可以更好地帮助博物馆接受和整合更加多元化和可持续的社会资源,也从侧面反映了苏州博物馆等博物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三、总结与借鉴

苏州博物馆结合苏州地区传统特色和时代技术进行传承和创新,基于江南文化进行多样化建设运营,通过理事会和基金会整合市场上的资源并发展了自身的“造血”功能。这些模式的创新和实践为其他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宝贵的经验。

(一)优化设备运行方案,兼顾传承与发展


苏州博物馆融合“科学创新技术”和“精细化管理模式”,在分析能耗结构的基础上,引进创新节能设备,搭建智慧化的博物馆管理系统,从建筑设计改造和运行管理制度层面稳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通过项目实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指南及节能减排工作标准,为博物馆行业建筑可持续发展提供先行案例。苏州博物馆的建筑与江南特色、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相结合,同时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创新,迎来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当地重要的文旅资源,容易引起人们的“文化共鸣”和“审美共识”。因此,博物馆可以在建筑物或是其他物品上创新性地融合现代技术讲好当地特色文化传统故事,兼顾传承与发展,这样既可以带动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又能长久地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也便于其后续的可持续发展。

(二)多样化文创和文传,充分发挥社会功能

结合江苏地区的江南文化,苏州博物馆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文创和文传活动,如学术展览、自助导览、IP授权模式等博物馆发展新业态。一方面,这些多样化的文创和文传可以让苏州博物馆更好地被大众所熟知和接受、更好地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苏州博物馆在这些新发展业态中也拓宽了自己的合作渠道和边际,打开了更大的文化艺术市场,同时也锻炼和激发各位工作人员和艺术家们的发展潜能,有助于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影响力和社会功能,将来能更好地服务公众,推动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双赢局面,值得更多的博物馆学习和借鉴。

(三)推动数字建设进程,拓展运营管理模式

运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不断成熟的数字技术,苏州博物馆对现有的展馆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同时创新了网络互动平台,为博物馆吸引到了更多的观众流量。一方面,苏州博物馆对于数字技术的运用使其可以打破传统博物馆参观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了解馆内文物。同时也降低了文化艺术消费对于收入水平和教育程度等的要求,可以有效的扩展文化艺术消费的受众范围。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使用使得苏州博物馆蕴含的文化艺术底蕴得以更加新颖的表现形式呈现给观众,提高了观众的体验感受,为博物馆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可以模仿与借鉴的方式。

(四)建设法人治理结构,优化资金管理方式

苏州博物馆实施理事会制度和创设基金会,在引入社会各个领域专业人士的同时,给博物馆带来多视角的认知和多领域的资源,并吸引更多的公众和慈善力量助力博物馆的发展。通过发挥理事会功能,可有效的深化文博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完善理事会工作机制,改革人事管理和用人制度,提升资金管理能力。通过积极提升基金会效能,可以有效弥补博物馆事业的资金缺口,优化博物馆资金收入结构,提升博物馆资金使用效能,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做法。



相关文章:
1. IIGF观点 |“金融+公益”模式助力慈善可持续发展 ——以腾讯光伏乡村振兴创新试点项目为例
2. 2. IIGF观点 | 博物馆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美好生活3. IIGF观点 | 非营利艺术机构的发展能力探索 ——以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例4. IIGF观点 | 田婧:推动绿色文博体系发展 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周慎,吕晨欣.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内涵、实践及建设路径[J].中国博物馆,2022(04):57-62+127-128.

[2]徐嘉曼.地域主义建筑的传统精神——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0(01):98.

[3]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融合与创新[N].中国文物报,2019-06-28(007).

[4]陈瑞近.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的发展对策——以苏州博物馆为例[J].博物院,2019(05):132-136.

[5]蒋菡,郁颖莹.IP授权模式下博物馆发展文化传播新业态的探索——以苏州博物馆为例[J].博物院,2021(02):47-51.

‍‍‍‍‍‍‍‍‍‍‍‍‍‍‍‍‍‍‍‍‍‍‍‍‍‍‍‍‍‍



作者:

穆星辰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

田   婧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艺术品金融与慈善财经研究中心主任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新媒体编辑:刘芋麟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