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 | 人际交往中,不能忽视的空间距离礼仪
壹
最容易被忽视的礼仪
在涉外交往中有一项内容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那就是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礼仪。每个人在与人交往时都有一个让自己感到舒适的空间距离,这个距离是个人身体的延伸,仿佛个人随身携带的大气泡,我们把这个大气泡称为安全距离。卡耐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气泡’,这个气泡的大小和形状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一旦交往对象闯入个人的气泡内,身体就会产生压迫感。可以想像双方交往时,如果一个人的身体有不适感、紧张感、压迫感,交往的效果不会好。如果双方并不熟识,一方采取较近的交流距离,另一方是很难启齿提出“请离我远一点”“我可以离您远一点”或者“我们保持远一点的距离好吗”,这样的要求。
同样,如果双方交流时一方保持的距离过远,另一方则会产生不受欢迎的疏离感,认为自己遭到冷遇。同样,这种不适感也无法说出口。所以在涉外交往中我们可能已经侵犯了对方或得罪了对方,自己还全然不知。这必然会影响交往的效果。
实际上,个人空间距离与人的关系息息相关,空间距离与亲密度成反比,与陌生度成正比,换句话说,双方的关系越亲密空间距离越近,双方的关系越陌生空间距离越远(当然是在一个优先的范围内)。很显然,不同的距离体现着不同的含义。那么,按照国际礼仪规范,不同的关系之间究竟应该保持怎样的距离呢?
贰
人际空间距离标准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的研究成果,人与人之间可以划分四种距离,代表了不同关系之间的安全距离。
这四种距离划分与人的关系息息相关。人与人交往,有什么样的关系就保持什么样的空间距离,已经成为人的一种本能需要与社会规范,并且被固定和延续下来。正因为如此,涉外交往应该遵循的距离原则是“根据关系决定距离”。
然而实际操作中,仅仅遵循这个原则是不够的。在跨文化交往中依然会面临诸多与礼仪距离相关的问题,造成诸多误会,关键是人们对“不同关系应该保持的礼仪距离”的认定并不一样,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文化背景的差异、成长环境的人口密度、受教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就涉外交往而言,主要问题出自文化背景的差异。
叁
影响“空间距离”的最大因素
前面介绍了爱德华·霍尔提出的欧美大多数国家人士在交往中保持的四种距离。然而在现实情况中,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有的人对国际标准并不清楚,有的人知道国际标准,但具体操作时又本能地按照自身文化习俗的标准与对方交往。因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对交流过程中“不同关系者所持的空间距离标准”的认可度是不一样的,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一下。
问题出在哪里?
一对年轻的丹麦夫妇因为工作关系从丹麦移居到悉尼。为了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活,他们参加了当地商会发起的一个俱乐部。他们不但非常积极地参加俱乐部的各种活动,还热情主动地与俱乐部的会员交流。但几周以后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一些女会员向商会的组织者抱怨那个新来的丹麦男人想勾引她们。与此同时,一些男会员也向商会组织者抱怨,那个新来的丹麦女人老是用非语言的方式表示,她愿意同他们发生更亲密的关系。
之后,商会组织者找到了这对丹麦夫妇,并委婉地将这件事情告诉了他们。两人听完商会组织者的话后惊诧不已。丹麦夫妇委屈地抱怨:“天呐,怎么会这样?”男主人随后问道:“你认为我们是那种人吗?”商会组织者摇了摇头,说道:“我相信你们不是,这里应该有什么问题,今天请你们来就是想找出问题。”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了弄清楚原因,商会组织者和年轻的丹麦夫妇找了相关专家咨询。谜底终于被解开了,原来那对丹麦夫妇在参加活动时闯入了被澳大利亚人视为“亲密地盘”的距离之中。在澳大利亚,0.45m以内被认可为亲密距离,而在丹麦,亲密距离被定为在0.25m以内。所以当这对丹麦夫妇跟俱乐部会员保持0.3m左右的距离且感到非常放松和自在时,这已经大大突破了澳大利亚人的“亲密地盘”距离,再加上丹麦人比澳大利亚人更喜欢在交往时用眼睛凝视对方,使用更多手势等积极的体态语,因此产生了误会。
涉外交往的人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不同文化习俗所认可的个人空间距离标准并不一样,这是造成误会的主要原因。因此,大致了解世界不同文化对于空间距离的不同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文字 | 周加李《涉外礼仪》
排版 | 杨杨
图文 | 网络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战略合作伙伴
别去电影院了——
让家变成你的私人影院
Cine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