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界的“慎酒令”从何而来

吴德广 外交官说事儿 2020-09-17

1965年我到礼宾司之后,处领导找我谈话,主要内容是礼宾人员出席外国驻华使馆举行的招待会要注意的事项。例如:严格遵守时间,不迟到或早退,服装整洁,以示对主人的尊重;不许穿衬衣短裤或是在采购物品后手提大包小包直接去使馆参加招待会;进门时应先与主人握手,不应在主宾离席前自己偷偷离去;在主宾和主人祝酒时不要进餐等。


我记得,礼宾司当时曾起草关于对外活动中应注意的礼节的规定,以外交部名义上报国务院批准颁布。


年复一年,随着外事活动越来越多,外事宴请也越来越频繁。外事宴请需要注意些什么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条要记住外事活动的“慎酒令”。外事宴请有时有祝酒或祝辞。如宴会上安排祝酒、敬酒、祝酒时出席者暂停进餐,碰杯时应目视对方致意。喝酒要自律,不要劝酒、灌酒。


外交界为何有“慎酒令”?

事情是这样的:20世纪60年代,一次外交宴请上,中方外交官给一位驻华使馆外交官劝酒,在劝酒下该外交官喝多了,开车回使馆时出了车祸,伤了路人,影响很坏。

周总理批评了中方工作人员说:“这是严重违反外交纪律的,以后一律不准劝酒,包括外国人和中国人在内。”总理还说:“我们的同志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劝酒、灌酒,还比谁喝得多,不少同志身体喝坏了。”周总理指示,外交部要检讨此次事件,并向我驻外机构通报此事。明确规定:对外宴请饮酒不得超过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不得酒后驾车;要求国内外各部门切实执行。这就是“慎酒令”的由来。


外事宴请如主人或客人一方信奉伊斯兰教,一律禁酒,菜肴也有忌讳,务必尊重主人或客人的习惯。


宴请前接到邀请后的回复很重要。如请柬上写明了“R·S·V·P·”(请回复),这样无论出席或不出席都要答复。如请柬上注有“Regrets  Only”(不能出席请答复),则要尽快答复并表示歉意。如发来的请柬上写着“To  Remind”(备忘),则可以不答复。

出席由外宾邀请的外国国庆日或其他庆典活动,与主人见面时要致节日祝贺。应邀参加家宴时,可带一束鲜花或一件小礼品送给女主人。宴会结束后要和同桌的人一一告别,向主人告别时应表示谢意。


宴会进餐时要注意细节:和同桌人打招呼,不认识的人要互相自我介绍。主人招呼示意后才开始进餐,要注意餐桌上的礼节:


一,吃中餐的时候,一定要用公筷、公勺。


二,注意刀叉的正确使用,每道菜都有一副刀叉,由外侧顺序往里拿。用餐时把刀叉习惯性地交叉放盘中,表示没有吃完,刀叉合拢并排,表示吃完。

三,吃面包时,不用刀切,也不能拿着咬,应该拿手掰着吃。


四,宴会桌上有时会出现金色的或铜色的小盆(洗指碗),上面飘着点玫瑰花瓣或柠檬片,是供洗手指的,因为吃一些带骨的食物(例如鸡、鸽子、虾等),需要用手撕着吃。吃水果不能整个咬着吃,应该把它切成块、段,拿叉子叉着吃。


五,餐巾的使用。吃饭时将餐巾打开后对角线对折,并将开口朝内置于膝上,用的时候打开,用里面一层来擦,再折好,这样不会让别人看到擦拭的痕迹。不要把餐巾一角压在盘子下面,那是中餐的礼仪;也不要塞在领口,除非你是小baby。吃完饭把餐巾折好放在餐盘左边,乱扔在桌上是非常没有教养的行为。

六,坐姿要挺直,不要趴在桌子上,两个胳膊肘不要支在桌子上。


七,注意吃的仪态,吃饭的时候不要狼吞虎咽,嘴里不要塞得满满的,要闭上嘴吃。


八,剔牙的时候要用餐巾或手捂住嘴巴,不能用手去抠。

九,如果遇到意外,比如餐具掉在地上,或者刀叉碰撞发出很大的声响,这时可说声对不起,然后让服务员再送一份餐具来。


十,冷餐招待会都是自取食物,不要将凉菜、热菜、水果统统都放装到盘子里。盘子有大小之分,吃热食时要用大盘子,吃水果时拿小盘子。一般是先取一些凉菜,吃完以后再把盘子放到桌子上,然后再去取一个干净的盘子装一些热菜,吃完以后再去取一点点心和水果,每次都要适量。

十一,有的主人为各位客人备有小纪念品,出席者可带走,要表示谢意。


宴请是外交形式之一,给宾主提供相识或建立友好感情的机会,外事工作者必须珍惜这个机会。宴会后必须向主人致谢或回请,以此巩固和发展友谊。


摘自 | 《礼宾官背后的外交风云》

作者 | 吴德广

排版 | 杨杨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战略合作伙伴

别去电影院了——

让家变成你的私人影院 

Cine More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