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外交人员的优良传统

陈来元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陈来元

中国前驻莱索托和驻纳米比亚大使



我国外交部自1949年建部以来,一向要求外交人员清正廉洁、无私奉献。60多年过去了,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交部的领导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外交部要求外交人员必须做到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一天也没有丢,即使在市场经济实行了几十年的今天,也丝毫没有任何改变。我作为一名曾长期在我国驻外使馆工作过的前外交人员,对此有切身的体会。




大使上下班用车也要自付车费

我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初在我国驻外大使馆工作的时候,我国驻外外交人员使用的车辆全部由国家配给。随着我驻外外交机构改革的不断推进,自1994年7月起,规定使馆的公车仅供外交人员因公使用,若要私用,比如上医院看病、去市场购物或串门访友等需要用,都要自付用车费用,按行车1公里自付20美分计算。




更为严格的是,外交人员上下班途中用车不算因公,也要自付车费。这样的规定即使对大使也同样适用,没有任何例外和特殊。我在担任中国驻莱索托大使时,大使官邸与使馆办公楼在同一座大院内,上下班当然用不着坐车,故不用缴纳上下班因私用车费用。

但在担任驻纳米比亚大使时,大使官邸与使馆办公处不在一起,上下班完全可以步行,既可省钱,还可锻炼身体。但我的外交身份不允许我这样做,故得乘坐挂了国旗的大使专车上下班。不是我私人的,上下班坐了就得按规定缴纳因私用车费,缴纳标准是每月固定20美元。

所以,在用车问题上我国驻外外交人员就是这样严格做到公私分明的。




参加对外宴请要交饭钱

我在中国驻以色列、莱索托和纳米比亚使馆工作期间,外交人员生活上用水用电,其费用一律自付。此外,有的用于生活甚至用于工作的电器,如洗衣机、收音机,也要按规定由外交人员自行解决。

还有,外交人员与国内家人、友人联系,难免不打国际长途电话或发国际传真,但都要按规定自己支付费用。因为使馆的通信设施是用于公务的,因私使用就要缴费。我所在使馆的做法是,打长途电话或发国际传真的人员须在使馆的专用登记簿上逐项登记长途通话和发国际传真的有关情况,月底由财务人员结算费用,在下月发工资时扣除。



为准备一份得体的礼物,外交人员总是煞费苦心。这些赠礼悄然记录下双方的关系。图为2013年10月1日,韩国国防部部长Kim Kwan-jin利用午餐会时间向美国国防部部长查克·哈格尔赠送礼物。


对外交人员接收礼品也有严格规定。一是原则上不收礼,二是实在推不掉的或驻在国领导人等政要、好友赠礼不能不收的,收下后原则上一律交公。按规定,外交人员可不交公的礼品只包括少量糖果,或一条普通香烟,或一瓶普通水酒,或刻写了收礼人姓名的小工艺品之类,价值一般掌握在人民币几十元之内。

在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馆工作期间,还曾经历过如下做法:我对外搞一次宴请活动,我和使馆陪宴的外交官员都要按当时的规定向公家缴纳1美元的伙食费。原因是,我们已经领取了国家的工资,除此之外不能占公家一分钱的便宜。

鉴于我们主持或参加了一次对外宴请,就省了自家的一餐饭,因此我们就要把参加宴会省下来的这顿饭钱按1美元计算偿还给公家。




官邸制已在驻外使领馆实行60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实行官邸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拥护,称赞其对遏制领导干部以权谋房将是一条根本途径。

其实,对官员实行官邸制,在我国驻外使领馆已实行60多年了。以我来说,我在驻利比里亚大使馆担任三等秘书,二等秘书时,公家配给我一间约15平米的住房;在驻以色列大使馆担任政务参赞时,公家配给我一套120多平方米的住房;在担任驻莱索托和驻纳米比亚大使时,公家均配给我一座大使官邸。但这些房产都是国家的财产,不是我的,我在职一天可以住一天,一旦离职、调任,就要将住房、官邸统统留下,让接替我工作的人居住。



作者在大使官邸前


我想,这就叫做铁打的官邸流水的官。我国驻外外交官,即使是大使、总领事等使领馆主要领导,在调离时谁也不可以低价甚至象征性地交一点钱,买下他任职时公家配给他的官邸、住房,使之成为他的私有财产,更不可以到了新的任所后再如法炮制,调离时又以低价将公家配给他的住房占为己有,以致每调动一次工作就廉价获得一处房产。

事实上,我国驻外使领馆从来没有以低价、优惠价向调离的外交官员,包括使领馆主要领导卖过一砖一瓦。人走房留,这在我国外交官中早已是常态,天经地义,没有任何人例外。



为减少国家开支厉行节约

外交部的财务开支一向奉行“当花则花,当省则省、对外适度、对内从简”的原则。我在驻外使馆工作时的体会是,凡是因工作需要而开展的正常对外活动,只要不是挥霍浪费,在资金上都是有保障的。但对用于内部的开支或不直接用于对外工作的开支,在掌握上就要严一些。



莱索托外交大臣马霍佩(左)与外交部常秘梅辛(右)在陈来元大使官邸做客

例如,我在驻莱索托大使馆工作时,由于大使馆是新建的,我的大使办公室还不算太小,20多平方米。而后来调任驻纳米比亚大使,由于使馆办公用房紧张,我的办公室约7平方米多一点,里面的陈设只有一张旧办公桌,一把高背旧座椅和一只很小、很陈旧的铁皮文件柜,外加办公桌另一侧顶着墙摆放的供官员前来谈工作时坐的一把椅子。这就是我7平方米办公室的全部家当。我就在这里工作了3年,处理了大量外交事务,完成了国家交给我的外交使命。




还有一个厉行节约、无私奉献的小例子。一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非合作国际会议,众多非洲国家的政要、高官与会。

我与其他9名已退休的原驻非洲国家的大使被安排参加会议,会议有关组织部门为了节省开支,不安排车辆上门接送我们去开会。鉴于出租车没车证到不了人民大会堂,故让我们自己提前从家里到外交部集中,在部里统一搭乘为会议工作人员配备的有会议车证的大巴一起去人民大会堂,会议结束后再乘大巴回外交部,然后从外交部各自回家。记得那是个烈日炎炎的夏天,我们身着西装往返于住家和外交部之间,汗水都浸湿了衬衫。

人民大会堂会议结束时已近中午,我们乘外交部大巴返回部里,然后再各自回家吃饭,到家时已经快一点钟了。

虽然我们都是古稀之人,为出席这次如此重要的国际会议吃了点辛苦,但大家都理解有关部门从廉政出发才做出这样的安排。况且这点困难我们自己尚能克服,却为公家节省了一些开支,这也是我们退休多年后为我国外交事业再发挥一点余热,也是无私奉献的一次机会。






- END -

文字 | 《世界博览》

图片 | 《世界博览》网络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倾听外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