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礼宾礼仪不是小事,从奥运礼仪说开去

吕聪敏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作者简介    


吕聪敏 先后在中国驻英国代办处、外交部欧美司、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外交部美大司任职。1988年2月调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和总理办公室工作,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外事秘书。在外交部期间,工作主要涉及欧美地区业务。


我的外交生涯,是从做礼宾官开始的。

我1963年大学毕业进入外交部,第一个工作岗位是驻英国代办处,在办公室管礼宾。先后领导过我的两位办公室主任对礼宾工作特在行,很有经验。一位是崔明堂,另一位是陆钦琰,他们言传身教,对我帮助很大。1966年夏我回国休假时,崔明堂主任还专门给时任礼宾司司长的韩叙同志写了一封信,请他安排我在礼宾司实习一段时间。




就外交工作来讲,礼宾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一项专门的业务,它不是泛指的礼仪和礼貌,但重礼仪、讲礼貌、讲规矩是礼宾工作的基本要求。现在,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同外国人经常打交道的非外交人员不计其数,学术的、商务的、文化的、旅游的,各行各业都有,但就国际礼仪而言,不熟悉的人恐不在少数。

比如,初次出国应该注意什么,如何去做一个受欢迎的客人;如何入乡随俗,懂得打招呼的学问;虽吃遍天下,但是否了解餐桌上的礼仪;是如何做到有“礼”有节,知晓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规范;如何做到举止典雅、言谈得体;如何着装和美容,做到不俗气不怪异,能给人以美感;如何把握外交、商务等不同场合的办事规矩;接待工作中如何能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受,等等。

这些看起来似乎都是小事一桩,其实不然。如不去重视它,其后果绝不是简单的不拘小节、出“洋相”,造成的不良影响往往是难以弥补的,严重一点说,可能有失国格、人格,损害国家形象。




 我国礼宾工作的传统和特点 

礼宾工作和礼仪规范是外事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对外交往必不可少的形式和手段。把礼宾看做无关紧要的事务性工作是不妥的。

从事这一行的人都明白,礼宾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它能体现我们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国别关系,是直接为贯彻外交政策服务的,同时也能体现我国人民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素养。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礼宾规则、规范和风格,接待仪式、会见会谈、宴请招待、国书呈递、贺唁函电、外交礼遇和豁免、参观考察等等,都有礼宾方面的要求和特定的操作规范,不能随意改变,标新立异。

有些做法虽无明文规定,但约定俗成,若无特殊考虑,仍以不变为好。有的国家礼宾工作严格而完备,有的则较为简单和灵活,但各国无一例外地都把礼宾工作看做民族精神和国家形象的展示,来宾不论职位高低都得照规矩行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亲自抓外交部的礼宾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礼宾专家。几十年来,我国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礼宾规则、规范和风格,在世界外交界有很好的口碑。在外交部的带动下,其他中央国家机关也根据自身工作特点进行礼宾建设,积累了自己的经验,丰富了我国的礼宾实践。

我国的礼宾工作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经常讲的有这样几个:尚礼好客、礼尚往来、实事求是、有的放矢、严谨细致。




 “尚礼好客”,意思是对客人要热情友好、安排周到。人家既然是你的客人,你就应懂得待客之道。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让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礼尚往来”,意思是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以礼相待,我对你以礼回报。反之,你对我无礼,也不能怪我对你不敬,来而不往非礼也。

礼宾工作既是交流、交友的手段,也是交锋、斗争的工具。对某国某人的态度,从礼宾安排上就一目了然,是热情友好、高规格接待,还是不冷不热、掌握适度,这里面有政治和政策的考虑。度的把握主要依据国家关系,同时也要考虑客人本身对华态度。我方接待人员不能凭个人好恶行事,该冷不冷,该热不热,工作就达不到目的,甚至产生不良后果。

“实事求是”,是说安排活动、面对面交谈时不弄虚作假,不讲假话,不讲大话,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好的差的都可以讲,都可以看,不遮丑,不护短。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不久,我随一个友好代表团赴加拿大参加白求恩诞辰纪念活动。我们的团长在仪式上讲话说,当前中国的形势是莺歌燕舞,一派大好。

人们很奇怪,周恩来逝世、唐山大地震等灾难相继发生的中国,还能莺歌燕舞吗?这是典型的讲假话,不实事求是,我们代表团自己人都感到尴尬。这也不能完全怪团长,稿子是国内准备的,那是“四人帮”下台前的“文革”时期,假话盛行,人们有时不得不说违心的话。当然,这样典型的、极端的讲假话的事例现在不会再出现,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在内事外事工作中都应一以贯之,大力弘扬。




“有的放矢”,是指礼宾安排和介绍情况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不能以一套方案应对来自四面八方、需求各异的宾客。外宾关心什么,想听什么,想看什么,他肯定是有备而来的,我们接待时要搞清楚。

有些曾来过中国的人是故地重游,想看看新的变化,会会老朋友。有人则是初来乍到,出于好奇什么都想了解,但不能因此就搞“填鸭式”宣传,而应有宣传、有重点地安排节目。有的人是带着疑虑和问题来的,想找答案。有的来访者关心农业,有的关心教育,有的关心旅游开发,有的关心能源和环保,有的想多考察民族宗教事务,有的希望了解法制建设,有的关注中国的人权状况,等等。

有一些人来华的主要兴趣不是参观游览,而是与我方开展政治对话,就双边关系进行磋商或讨论国际和地区事务。我们搞接待就应该事先摸清来访者的意图,有针对性地作好准备。安排什么人见,看什么地方,重点谈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

通过友好协商和客人共同拟定一个比较满意的日程,既不强加于人,也不能一味迎合对方的兴趣。有些确实难以满足或明显不合理的要求,应礼貌地婉拒,解释清楚。




 “严谨细致”,是指工作要一丝不苟,不能出技术性错误,更不能出政治性错误。礼宾工作讲究一个“细”字。工作程序、礼宾顺序、现场秩序都不能出错,还有一条是守时。

在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工作期间,我曾多次带人为领导人出访打前站,对此点感受极深。日程细到按分计算;会见、会谈要做到保证重点;参观考察项目要做到有意义,而不是为看而看;安全警卫工作要做到万无一失,为访问顺利进行创造良好气氛,等等。做好这些工作,就是两个字,一是严,二是细。




涉外人员要做遵守外事礼仪的模范,彬彬有礼,不卑不亢。彬彬有礼,就是要态度坦诚、言谈文明、举止得体、仪表端庄;不卑不亢,就是既不卑屈、怯场,也不高傲、生硬、张扬,做到稳重自然,落落大方。

对外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的习俗、礼节,对外国宗教界人士更应注意他们习俗的细节,让对方感到我们有文明素养,这样有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彼此的友谊和信任,有助于为相互交流和对话创造一种融洽的气氛。




不拘小节是礼宾、礼仪的大忌。有一次我们在日内瓦开会,住在洲际饭店,当时有三个来自不同地区的中国团组同住此店。在大堂时,一个团有人大声喧哗,旁若无人,好像在争论什么,另一个团有一人在沙发上平躺着睡觉,还脱下了鞋,很不雅观。饭店管理人员不得不上前制止,影响很不好。

在外事场合,我们的言谈、举止,甚至衣着,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素养,代表我们国家的形象。作为职业外事干部,更不可忽视这方面的要求,要努力做到既会做礼宾工作,又能身体力行,完美体现我们民族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素养,并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别人。




 从奥运礼仪说开去 

2008年6月14日,《人民日报》的《社会观察》专栏,为配合奥运会,以整版篇幅刊登了三位作者联名写的长文,题目是《礼仪中国,五环旗下的重建梦想》。题目上方有一个放大的繁体“禮”字,还加了一个旁注: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奥运盛会落下帷幕后,各方好评如潮。就场馆建设,中外人士齐称“奇迹”“一流”;就赛事业绩,中国拿了金牌总数第一,他国运动员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骄人之处。




奥运会前,不少国人担心的是礼仪文明这份考卷能打几分,我们将以怎样的表现践履人文奥运的理念。考试已经结束,考卷已经阅毕,我们欣慰的是“礼仪”那道特殊的奥运考题得了高分,这是外国人给我们打的。80多位外国政要齐聚北京,礼宾接待的复杂程度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数以几十万计的外国人不顾盛夏的炎热来到中国,东道主为他们的衣、食、住、行、事提供的服务量是空前的。

我们真是不能小看国人在对外开放的舞台上所展现的从容、自信、识礼的良好风貌和操办大事的智慧、能力,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言行与“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紧密联系起来。除了老天爷给北京赏脸,有那么多蓝天外,还有更多让人不断称道的好现象:乱扔杂物的少了,观赛、看演出的秩序好了,乱闯红灯、乱挤公交的少了,等等。




志愿者大军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着实给国家争了光 。他们的笑脸、极其到位的服务、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所展现的不单单是志愿者个体的素质,而是中国人民的形象。有的外国游客说:“他们无处不在,会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适时地出现在你的身边。”

我们搞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应该说外界对中国的了解加深了许多,但不完全了解或根本不了解中国的人还是多数,文化的差异、理解的鸿沟是巨大的,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次奥运会是一次极好的机会,让世界近距离触摸和感受了中国。



前来观摩奥运和旅游的外国人如此众多,他们的兴趣不光是观看比赛,更不是来看看中国人懂不懂商务礼仪,会不会吃西餐、穿洋服,会不会讲外语。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的精神面貌,是几千年中华文明孕育的“礼仪之邦”的再现和礼仪文明的重建。

对他们来说,中国是如此具体而实在,上至领导人,下至运动员、志愿者乃至广大民众所表现的友善、热忱、大度,让外国人亲身感受到高扬“和平、发展、合作”旗帜的中国是值得信赖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奥运会结束后,人们都在议论北京奥运给世界带来了什么,给中国自己带来了什么。第一个题目,无数的外国人已经和正在给出答案;第二个题目,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回答。

我总在想,在这次奥运筹办和举办的全过程中,不论北京还是其他省市,不论是官员还是百姓,无论是年长者还是年少者,都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履“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人文奥运理念和口号视为责任和义务。办奥运激发的民众热情无疑是巨大的。

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从社区、从基层做起,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大街小巷,人们都在谈论“礼仪” “礼貌” “文明”,这是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许多曾一度令人担心忧虑的事情均有了可喜的变化。观看比赛、乘车出行、饭店用餐、剧场看戏、洽谈业务,人们都在相互比照、相互提醒讲文明、讲礼貌。即使漫步街头的人也有“礼”了,可以说“礼”无处不在。




在北京奥运会前关于礼仪问题的讨论中,有人说礼仪的失范源自公民意识的缺失,往深层探究,不讲礼仪、不讲礼貌是缺乏对他人的尊重,缺乏社会规范的自律意识。北京奥运的经验证明,人们只要把自身的行为与国家、民族和集体的尊严与利益联系起来,社会规范的自律意识就会得以逐步增强。

当然,谁都希望这不只是二三十天产生的短期效应,而应成为深植心田、恒久长远的道德意识和修养。清华大学一位教授说,礼仪教育要与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相辅相成。只有我们在内心真正树立讲道德、讲文明的意识,才有可能向世人展现出最美的微笑。这话讲得很贴切,因为讲文明、懂礼仪不是做给谁看,更不是只做给外国人看,而是个人文明素养的自然体现,对内对外一个样。




北京奥组委在奥运会前推出《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培训教材》,将礼仪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宽容、敬人、自律、遵守、适度、真诚、从容、平等”,这16个字归纳得非常好、非常妙。我理解,这不仅是对志愿者和其他涉奥人员的要求,而且是对全社会都有参照、借鉴价值的行为规范。奥运会期间如此,奥运会之后同样应该如此。

北京奥运会的精彩是多方面的,然而在每个参与者身上体现的16字精神和境界是万万不可忽略不提的。奥运会集中彰显的礼仪文明,应成为一种永恒的精神财富延续下去,使之不断巩固和发扬光大。我作为一名老外交人员,对此感同身受。





- end -

文字 | 《外交人生》 

作者 | 吕聪敏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