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洲 | 中国医疗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几内亚比绍大使馆办公楼
(图片来源:冯云坤)
光阴荏苒,17年后,我再次踏上几内亚比绍这块熟悉的土地,重新开始了在那里的工作、生活。
当年的一些朋友如今身居要职,友情依然如初。但是,当年那个被郁郁葱葱的面包树、芒果树和腰果树等热带植被环保,充满热带风情的西非小城几内亚比绍首都已面目全非。当年整齐的街道,红白相间的葡式洋房和大批建筑物在内战后消失了。目前,城中几条主要街道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一到雨季,到处是水坑,在城中开车如同水中行船,上下起伏,左摇右摆。各国驻几比的使节将奔驰车换成越野车,为的是不受颠簸之苦。
几内亚比绍首都比绍拍摄的国民议会大楼
(图片来源:新华社 邢建桥 摄)
在同几比政府官员接触时,他们经常提起当年的中国医疗队,讲到医疗队就离不开卡松果医院——当年中国医疗队工作的地方。
卡松果医院是我所熟悉的地方,第一次到几内亚比绍工作时,经常到那里去送病人、探望住院的同事,包括我自己每次打摆子(患疟疾)也必须到那里去,那里是中国人和几比人的避难所和救命的地方。
我清楚地记得,当年开车去卡松果,如果走摆渡,两个小时就到了。听说,现在开车需要半天时间,因为道路毁坏严重,十分难行。
医院的遭遇我早有耳闻,但我没想到,几比政府和官员这么关心卡松果的重建,热切希望中国医疗队重返几比,我决定到卡松果进行实地考察。
一个周末,我踏上了去卡松果的路。
刚上路就感觉到不对劲儿,曾经那么熟悉的路,如今怎么如此陌生?不仅是路,就连道路两边的风景都已面目全非。昔日一眼望去,路两边布满高大的面包树、芒果林和一堆堆的蚂蚁山,如今是那么荒凉。
我不禁为之叹息:“植物也和国家命运相连。”中国人常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看来,这种说法是错的,草木也是有情的。
道路因为年久失修,路基塌陷,高低不平,裸露在外的石子儿不停地击打着车身。扬起的沙土落在挡风玻璃上,几乎遮住视线,需不时下车清洗。尽管紧闭车窗,但是呛人的尘土味还是透过窗户的缝隙钻进车内,让人感到喉咙发干。
在这种路上行驶,非越野车寸步难行。
谢天谢地,经过近5个小时的艰难行程,我们终于到达了卡松果镇。
镇上异常的安静,不见一个人影,几间简陋的民房散落其间,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回想当年,这里曾经是一个充满生机、熙熙攘攘的小镇。
仔细辨认,似曾相识,又好像很陌生。当年镇上那条平坦宽阔的主路不见了,每次来必经的那根熟悉的灯柱没有了。
车径直向“医院”开去。
远远地,我看见了那棵熟悉的大榕树,它比当年更加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威严地耸立在医院的门口。
想当年,我曾无数次站在那棵树下与在那里休闲和卖水果的当地人聊天,也曾像小孩一样抱着大树照相留念,记得一次我和六七个黑人小孩尝试将大树围起来,结果还差那么一点点。那棵大榕树给我留下太多美好的回忆,今天见到它真像见到了阔别多年的朋友。
我下车快步走到大树下,用手轻轻拍打树干,它的“皮肤”很干燥,没有一点弹性,就像一张年近古稀的老人的脸,上面布满皱纹。一阵风吹来,落下几片枯叶,我弯腰拾起,树叶枯黄,上面瘢痕点点,宛如老年斑,仿佛在向我倾诉离别的思念和重逢的喜悦,又好像在告诉我,它老了,已经步入暮年,再经不起战争的摧残。
突然间我有种说不出的凄凉和伤感,当年的卡松果医院是几比最大的医院,中国医生在这里很受欢迎。我每次来,回廊上坐满了来看病的人,一见到我就会热情地喊“CHINA,CHINA”。
2017年5月31日,中国援几比医疗队卡松果分队长谢威和卡松果医院院长伊埃在捐赠仪式上签署了药械交接证书。(图片来自网络)
当年的卡松果医院是中国政府无偿援建的。根据中国江南的建筑风格并结合当地的建筑特点,一个带有回廊的江南庭院被高大的榕树、椰子树和凤凰树包围着。医院弯弯曲曲的走廊,种满各种花草的庭院,给人以中国江南水乡之感。
中国贵州省人民医院受卫生部指派,来到这里为几比人民提供免费医疗,并与当地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1990年,几比政府与台湾当局建立了所谓的“外交关系”,中国医疗队撤走。
中国医疗队撤走时,将所有的医疗设备留下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医院开始败落,医疗设施被毁。再后来,几比发生内战,医院在炮火中被夷为平地。
我站在瓦砾上,遥想当年,卡松果医院在几比人民心目中是何等的神圣,中国医生是何等的受欢迎。
中国政府援建几内亚比绍的国立卫生校
(图片来源:冯云坤)
我来到当年医疗队的驻地,回想当年,这里是个四合院,院中有一口水井,医生下班都到井边打水梳洗,炊事员在这里洗米洗菜。
几比没有蔬菜,医生们自己开荒种地,他们从国内带来菜籽,自己动手除草浇田。我还清楚地记得,他们很会种空心菜,不论你什么时候来,菜地里总是绿油油的。当地人经常来观看,他们对中国医生自己种菜感到不可思议,同时对中国医生的勤劳感到敬佩和赞叹。
当时在几比买不到猪肉,牛羊肉更没有。医生们不知道在哪里买来两头小猪仔,他们自己动手修建猪圈,每天尽心地喂养。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两头小猪仔健康地成长。
春节到了,全体医生摩拳擦掌,杀猪过年!
医院领导明确分工,心脏外科医生负责杀猪,肠胃科医生负责清洗猪下水,五官科医生负责清洗猪头,骨科医生负责分解猪肉和给猪脚去毛。
大家带上医用手套,各就各位。外科医生医术真高,一刀下去,肥猪毙命。开水早已准备好。掌刀医生用刀在猪小腿上开了个小洞,将一条皮管插进去,开始往里打气。很快猪身膨胀起来,外科手术医生开始用手术刀给猪去毛。
毛褪去,一头白白胖胖的大肥猪躺在木板上。主刀医生举起手术刀开始开膛破肚。所有医生都将目光投向猪的肚子,眼神中充满渴望和期待,大家等待晚上的红烧肉,痛痛快快吃一顿,好好解解馋。
肥猪被破成两半,在分开的一瞬间,很多白色的米粒状颗粒从肉中掉到木板上。顿时大家惊呆了,医生们的职业告诉他们,坏了,这是一头米猪,就是患有囊虫病的猪,这样的猪肉是不能吃的。
刚才还兴高采烈的医生们就像被浇了一盆冷水似的,顿时无语了,大家心里清楚,盼望这么久的一顿红烧肉就这么夭折了。
在围墙外挖个坑,大家不情愿地将劈开的猪肉掩埋了。
第二天一早,有人发现,被掩埋的猪肉不见了。后来听说被当地人挖走吃肉了。
时过境迁,望着眼前杂草丛生的废墟,想着当年医疗队的辉煌,一丝忧伤涌上心头。
1969年-1974年,同仁医院连续6年共派出9人参加中国援几内亚医疗队(图片来源:北京同仁医院)
在再次陷入回忆,那次我妻子打摆子(患疟疾),发高烧,是中国医生为我妻子及时输液治疗,当妻子从昏睡中醒来,想吃鸡蛋,医疗队的翻译小王不知跑了多少个地方买来两个鸡蛋。要知道,在当时两个鸡蛋意味着什么,那是山珍海味,有钱难求。至今,妻子还常提起当年那两个鸡蛋的事,回忆有时很痛苦,同时也很幸福。
“有人来。”同事提醒我。
回头望去,远远走来一个人,还有人跟在后面,后面还有人。
“是朝我们走来。”同事自言自语地说。
来人在离我们不远处停下。我主动走上前搭讪。
“我们是中国大使馆的,从比绍来。”
来人听话立刻向我们靠近,并喊着:“CHINA,CHINA!”后面的人也陆续靠拢过来,其中一个年轻人主动向我伸出手,并激动地用葡萄牙语说:“你们是中国人,是医生吗?你们回来了,太好了,你们终于回来了。”他眼中充满泪水,手在颤抖。
围拢过来的人越来越多,气氛变得活跃起来。
有人叫着当年医疗队医生的名字,尽管发音不是很准确,但是,我能清晰地感到,中国医疗队在他们心中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
中国医疗队是中几两国人民的友好使者,是救死扶伤的神医。
据说,有一个住在边远深林的土人,体内长了一个巨大的瘤子,求医问神,久治不愈。当家人将病人送到医疗队时,已经奄奄一息。中国医生为病人摘除瘤子,不但保住了病人的生命,而且病人痊愈后还能自食其力。此事在几比传为佳话,一时间,中国神医的故事在西非盛传不已。
事情尽管过去多年,时至今日,在几比一讲起中国医疗队,中国神医的故事必被提起。中国医疗队已成为卡松果的代名词,卡松果是几比的骄傲。
内战中,小镇受到强烈冲击。战火烧毁了小镇的房屋。停战后,镇上的人陆续回来了,但是医院却成为一片灰烬。现在,镇上人最大的心愿就是盼望中国医疗队早日回来。
来人告诉我,卡谢乌省政府已经多次向几比中央政府反映了卡松果百姓的愿望。期待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中国帮助几比设计建设的卡松果医院照片
(图片来源:驻几内亚比绍经商参处)
原来如此,难怪我一到任时,那么多几比政府官员喋喋不休地和我谈建设卡松果医院,请中国医生重赴几比的问题。
“是该考虑中国医疗队员回到小镇的时候了。”我心中默默地想。
我立即给国内发电,建议中国政府在卡松果援建医院,派中国医疗队来几比救死扶伤。
现在,新的卡松果医院已经建成,中国医疗队再次进入,只不过这次来的是四川省的医生而不是贵州省的。
-end-
文章来源 |《走进非洲》
作者 | 田广凤 李春梅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