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视界 | 踏访欧洲“中国村”见闻

关宗山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作者简介    


关宗山 1931年9月出生,山东青州人,满族,中共党员;1955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美术专科;1958年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新闻摄影;曾任山东电影制片厂新闻录片摄影师,外交信使、副处长、处长、我国驻外使馆二等秘书、一等秘书、办公室主任等职;曾任职于我国驻罗马尼亚使馆。



1997年圣诞节前夕,我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与我国驻摩尔多瓦大使馆的外交官们一起,踏访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而又鲜为人知的“中国村”。那里血浓于水的亲情,令我深深感动。

那天上午10点钟左右,我们一行十余人,乘车从首都基希讷乌市出发,向西北方向大约走了40多分钟,便到达目的地。




这个村坐落在柏油马路的尽头、乡间土路开始的地方。举目望去,村子不算小,村中道路既宽且直。路两旁堆满积雪,一幢幢小洋房掩映在密密麻麻的树木之中。可能是因为气候寒冷的缘故,路上行人稀少,只能见到三三两两穿着呢子大衣和厚棉衣的妇女,村内一片寂静。

当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个典型的欧洲村,一点中国味儿也没有。再回头一看路旁的村标,更不对头了,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鲁卡什么乌卡村”,怎么是中国村呢?使馆的同志们见我脸上有疑惑,主动向我解释:别看它叫这个本地地名,可它以“中国村”闻名遐尔,因为这里居住着很多有中国血统的人。

躲战乱只身逃国外

遇好人异域另安身

登堂入室后,主人们争相向我们介绍老祖宗的故事:时间要追溯到1910年。

那时,我国辛亥革命浪潮正席卷中华大地,清朝政府风雨凄凄,摇摇欲坠。由于兵荒马乱,许多居住在边界上的老百姓纷纷外逃。

这时,有个家住北方边疆、姓孙的小伙子,也裹在人们中间跑到了俄罗斯。没料想,俄国局势也不平静,而且气候比家乡还要冷得多。孤身一人、举目无亲,更加上缺衣少食、语言不同,使他困难到了极点。

怎么办?他只好凭借自己的力气干活,混一天算一天,到处漂泊。那时,他别无目的,只想找一个稍微暖和点儿、能吃饱肚子的地方落脚谋生。某一日,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便懵懵懂懂地来到了摩尔多瓦。那时候,这个地方叫摩尔达维亚。




小孙来到鲁卡什乌卡村时,也正值岁末。一个身强力壮,但衣衫褴褛的东方小伙子的到来,骤然成了村内一大新闻。村民们聚拢过来,一面惊奇地围观,一面用手比画着和他交谈。

当人们得知他来自遥远的中国时,感到无比惊奇,同时也对他特别欢迎和关心。有人给他拿来吃的喝的,有人从家里找来衣服帮他换上,还有人腾出一间屋子叫他住下。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里竟成了他安身立命的第二故乡了。

娶娇妻日子很红火

一个人繁衍六代人

小孙1896年出生,来到这里时只有14岁。当地人觉得“孙”这个字叫起来挺绕口,便和他商量,给他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保尔。保尔从第二天起就下地干活。他身体棒、干活麻利,又勤劳朴实、心灵手巧,很快赢得了村民们的普遍喜爱。

第二年,村里一位名叫阿尼西娅的漂亮姑娘爱上了他,并于当年和他结了婚。第三年,也就是保尔16岁时,他们便喜得一“千金”。此后,他不论种地、栽树、喂鸡、养猪还是种葡萄、酿酒、帮人盖房子,什么都是好样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同时还和他妻子共同生育了“仨儿两女”,这在中国北方是好运气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家族愈益兴旺。后裔们干各行各业都有,有从事农业机械工作的,有在本地当生产队长和副乡长的,有做牙科大夫和护士的,还有当检察官的。最使其家人引以为自豪的是保尔的二儿子罗曼。他曾在二战期间参加过攻克柏林的战役,并立下赫赫战功。主人多次向我们展示罗曼胸前挂满军功章的照片。

1978年,老孙怀着对故乡魂牵梦绕的思念,走完了他坎坷又幸运的一生,享年82岁。他的妻子和儿女,已大多去世,只剩下排行最小的女儿瓦西里察了。上述故事就是她的小女儿瓦西里察和长孙米哈依·邱里达里讲述的。当我问及他们老祖宗留下的这个大家族目前共有几家、多少人时,米哈依好像一下子算不清。他一面掰着指头算,一面用计算器相加,最后告诉我,从他祖父算起,总共繁衍了6代,34家,整整160人。




我们走访的落脚点就是米哈依家。米哈依50来岁,是一名技术纯熟并在附近很有威信的拖拉机手。他中等身材,黝黑的脸庞,说话不多,真有些像中国北方农民。

他领着我在他家院子里转了一圈。我看到,这是一座典型的摩尔多瓦农舍。院子很宽敞,用铁丝网圈起来的敞棚里,饲养着家鸡和火鸡。后院里有干净的猪舍和小菜地。住房是欧洲尖顶别墅式小洋房,整个房子离地面有半米高,进屋要登三四个台阶。淡黄色的墙面上配着白色的窗户,倒显得十分雅致。

屋内很宽敞,有数间卧室、大小会客室和餐厅,还有地下储物室。我们就座的会客室里铺满红地毯,墙上挂着大幅风景照片和中国竹帘画。电视、电话、沙发、茶几等一应俱全,看起来这是一个殷实之家。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挂着的那幅保尔夫妇的合影照片,老人双目炯炯,好像正在注视着今天他们家里的热闹场面。

美酒佳肴迎远客

万语难表惜别情

听说中国大使馆的外交官们来看望大家,村民们奔走相告。相聚在米哈依家里的人越来越多,大屋小屋挤了个水泄不通,仍有不少人站在屋外,真有过年的气氛。各家都搬来一摞摞保存多年的照片,有彩色的,也有黑白的。霎时间,看照片、谈家史、叙友情,形成一个个高潮。

中午,主人在大会客室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宴。可容纳二三十人的长桌上,摆满了摩尔多瓦名酒和各家自酿的葡萄酒,还有独具特色的美味佳肴:风味鸡、奶豆腐、橄榄鱼、卤牛肉,当地人最喜欢吃的“米奇”肉卷,以及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葡萄叶包肉,真是琳琅满目,色香诱人。席间,大家犹如久别的亲人一样,频频举杯、畅谈。席散前,大使夫人代表使馆分别向各个家庭祝贺新年并赠送年礼,室内响起阵阵掌声。



1997年12月,我国驻摩尔多瓦大使夫人李珊(右一)和其他外交官一起,探访离首都30余公里的“欧洲中国村”。图为中国村主人宴请中国外交官。图源:《一个历史性时刻》 


快告别了,大家依依不舍,似乎有许多说不完的话。正当宾主一一握手道别时,男主人米哈依突然站起来满脸通红地表示,他要讲几句话,整个会客室内顿时一片寂静。

他说,我祖父来自中国,我们这些子孙都是土生土长的我们中的大多数已经长得不太像中国人了,连一句中国话也不会说,但是血管里却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我们从广播、电视里,不断听说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很幸福,可我们谁也没见过。我们这些人是多么想能有机会到祖先的故乡去看一看啊,但是……他呜咽了,我们也都热泪盈眶。

看到这一场景,我心潮难平,至今也心潮未平。




-End-

文字 | 《一个历史性时刻》 

作者 | 关宗山

图片 | 除标注外来源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