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之年赴任美国——柴泽民
人物简介/ profile
柴泽民(1916.10~2010.06.07),出生于山西省闻喜县;1933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12月调入外交部工作,曾任驻匈牙利大使、驻几内亚大使、驻埃及大使;1974年9月,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1976年起,先后任驻泰国首任大使、驻美国联络处主任、驻美国首任大使;1983年9月,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
1978年,中美关系进入到了关键时刻。此时的柴泽民已经六十二岁,在大多数同僚眼中,他是真正的功成名就,完全应该安度晚年了。但他却在中央最高决策层的动员下,在中美关系十分关键的一年里,接受了一项极艰巨的任务:前往美国,担任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而1978年的美国,在中国人心中,仍是与中国为敌、极不友好的国家。那时,柴泽民正在泰国当大使,经过了一段困难的过程,两国关系现正走向顺利、正友好发展的时候要调他去一个霸权主义的国家任职,从内心讲他实在有些不愿意,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向来没有讨价还价的习惯,那就只好作“去”的准备了。
时任泰国国王(右)会见柴泽民
(图源:中国青年网 柴燕琦供图)
1978年5月,柴泽民刚刚从泰国回到北京,就遇上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来华访问。布热津斯基主要谈的是建交问题。那时万斯国务卿从苏联谈判核武器问题失败归来,于是卡特总统只好根据布热津斯基的意见,同中国进行建交谈判,中美建交之后再跟苏联谈判,以中国来压苏联。所以布热津斯基一到中国就很直截了当地说,他来中国就是为解决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问题。
当时,邓小平副总理考虑:“谈判建交问题我们赞成,要是谈成了,建交之后不仅对美国有利,对中国也有利,那我们为什么不谈?”柴泽民从离开泰国到接待布热津斯基,中间这个时间很短,紧接着还参加了黄华外长和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的两次建交会谈。仅进行了两个月的准备,看了一些资料就到美国上任去了。
1978年8月5日,柴大使偕夫人李友锋启程前往美国赴任。他坐在飞往华盛顿的飞机上,思绪万千……
接受新任务
柴泽民
过去两年多来,我总是在北京与曼谷间往返,现在又将开始新的跨国飞行了,心里真是别有一番感受。这次奉调的消息一传开,从泰国离任的送行活动便排得满满的,想为我践行的人接连不断,一天三顿饭都有人请,从泰国王室到地方官员,从政府的各部长到各党派领导人,从各界友好人士到华侨华人,无法拒绝他们的热情。同时,外交同行们也都赶到中国驻泰使馆来送行。
在告别的时候,大家都认为,中泰关系已成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上和睦相处的典范,两国人民的交往已进入水乳难分的境地。大家都在祝中泰友谊万古常青。一想到这里,我内心就起伏难平。我是1976年作为中国首任驻泰王国大使前往赴任的,现在中泰友好关系的发展已掀开了新的一页,我衷心地为泰国侨胞和华人朋友在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泰中关系的发展方面所作的积极努力而感到高兴。我希望侨胞和朋友,一如既往,为发展两国关系作出新的贡献。
临行前,我举行告别招待会。有些华人讲的话感人肺腑,他们回忆起两年前中泰关系的处境是如何的困难,深感今日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他们说:“通过柴大使的胆魄和坚忍、耐心和努力,渐渐地,使大家了解我们的国家,了解了我们国家外交官的真实面貌和实实在在的能力。”说我是“在曼谷能找到的最好的大使,他有一颗赤子之心,富有人情的心,一颗巨大的心!”我知道,这些褒扬是对我们国家的外交路线、方针的赞美,我只是尽了自己的职责而已。
当地的报刊杂志不断地在谈论我,对我未来的职务有很多猜测。几个月前,中国刚刚宣布资深外交家黄镇即将调离驻美国联络处主任一职,人们最容易联想到我将去中国驻华盛顿联络处接替黄镇。
其实,早在1978年2月上旬,中央已经确定了由我出任驻美联络处主任的职务。
2月份我回到北京的家中,长大成人的儿女们听到消息也纷纷赶回。一家人围坐在客厅里,这是很难得的全家人团聚。父母与儿女们的目光碰撞着。儿女们望着我们,我感到他们的目光里似乎流露出对父母的陌生。他们心里也许在想:“你们老两口头发已经花白,老了,即使还需要工作,也是该留在北京的年龄了,为啥还要往外跑?”
在战争年代,孩子们过的也是烽火硝烟中的动荡生活。60年代初,我偕夫人李友锋就出国任大使去了,匈牙利、几内亚、阿联(今埃及)、泰国,近二十年里,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国外。一般人总以为外交官享有种种特权,可以领略世界各地异国风光,而不了解许多这样从事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大使在家庭、在感情方面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作出了多大的牺牲。他们的孩子不像在常人百姓家庭,可以得到正常的父爱与母爱。他们过早地独立生活,使他们变得各有主见,相互间长期分离,总不在一起而变得彼此陌生,不容易倾吐心理话,甚至还羞于喊“爸爸”、“妈妈”。
儿女们盼了多少年,满以为父母老了总算回来了,该有一个像样的家了。可是,我望了望儿女们,却说:“我和你们的妈妈很快就要去华盛顿赴任了。”而孩子们的眼光,不是惊异就是疑惑,却一点都没有什么惊喜。
任弼时女儿任远芳(左二),新中国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的夫人李友锋(左一),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纪念活动现场。(图源:中红网 江山摄)
李友锋也有些不安地帮我解释说:“这是组织上交给的任务。人家美国以前派来驻北京的主任比你爸年龄还要大十岁,都已经七十二岁了。你们的爸爸今年才六十二岁,哪能不听领导的话,不去赴任啊。”
儿子眼里流出了泪水,没说什么就离开了。女儿们也相继走了,家里就剩下了我们老两口。
初到美国
驻美联络处副主任韩叙是我的老熟人了,所以一到华盛顿,我们之间就开始了密切的合作。
1979年3月1日,柴泽民(中)向美国时任总统卡特(右)呈递国书。照片下为卡特签名。(图源:中国青年网 柴燕琦供图)
我到任近两个月后,于1978年10月1日举行了我国国庆招待会。联络处的屋顶上,一面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华盛顿的很多要人在这一天的傍晚赶往中国驻美联络处出席国庆招待会,同中国联络处的官员们一同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九周年。
从下午6点开始,受到邀请的客人接踵而至,来宾们很快就在宴会大厅的入口处排起了长队,我与李友锋及韩叙夫妇作为东道主,同七百多位客人一一握手。被装饰得流光溢彩的大厅里政要云集,人们在来宾中看到了美国政府的许多高级官员,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许多民主党、共和党议员,众议院外交委员会理事长,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主席……此外还有科学、文化、教育、工商、新闻各界的知名人士和美籍华人及华侨代表。招待会一直持续了近三个小时才结束,人们临别时都对这个令人难忘的晚上赞不绝口。
— END —
文章来源 |《中美建交风雨路》
口述 | 柴泽民 编著 | 张国强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